摘要:一席少年(YiXi Youth)是一席的子品牌,致力于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涵盖人文、艺术、科技、哲学、博物、心理等多领域内容,以跨学科视角拓展认知边界,重塑教育的可能。
一席少年(YiXi Youth)是一席的子品牌,致力于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涵盖人文、艺术、科技、哲学、博物、心理等多领域内容,以跨学科视角拓展认知边界,重塑教育的可能。
2022年11月底,语文教师冯军鹤回到曾经支教过4年的云南,在因为疫情台下没有观众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第一次一席演讲——「没有nei种考试的语文课」。
两个月后演讲发布时,疫情已经烟消云散,而这篇演讲「我把学生们能想到的脏话都写在黑板上,真的很壮观。」成为了2022年度Top10。演讲中他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读经典文本,讨论性别、异乡、四季、美食等主题,探索「自由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在评论区看到了大家对自己所经历的刷题、模版式语文教育的质疑,也听到了对语文教育能有所突破的期待。还有更多这样迫切的提问:怎样可以加入冯老师的课堂呢?
在经历了云南山区公办小学的体制内教育,和开放前沿的深圳民办学校的教学探索后,冯军鹤成为了一名依然抱有教育梦想的独立语文教师。正如演讲中所说,「只有经历过自由,我们才会更加信赖自由。」
两个月前,一席少年首场,我们和冯军鹤一起把一席现场变成了30分钟的语文课堂,一起探讨为什么在中考或者高考的作文题中,总会看到“诗歌除外”这样的表述。在冯老师的互动教学中,全场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兴致盎然。
“我们还需要一种向个人开放的诗歌教育。这样的诗歌教育会非常在意我们每一个人声音的表达,我们自己的感知,我们自己的体验。在这种感知之后,我们才能够发挥属于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它。而在这样的体验之后,我们就能够打开语言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点击观看:
冯军鹤:在我们的生命中,体验能够被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一席少年课程
我们也在思考,除了在能容纳几百人的一席现场,传递与应试教育不同的视角和声音,我们和讲者们应该还能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多的体验和互动。尽管我们称之为一席少年课程,但我们更想成为孩子们的一次次的旅程,A Journey to Inspire.
我们追求好的课程所具有的细微、深思与丰富,也试图用更生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孩子在课外班的缝隙中的每一次启迪之旅,留下别样的收获和成长的愉悦。
因此我们和冯军鹤老师一起商量,以他这些年带孩子们一起读书、交流、写作和思辨的经验,为一席少年的观众们设计一门新的线上课程,在马上到来的6月的第一周,冯老师将开启三次直播课《打开语文学习的边界》(限时价9.9元,课程安排详见下文)。
以下是冯老师对这次课程的简单介绍:
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在面对被应试教育不断挤压的语文课时,都会生出这样的疑问:语文课到底在培养什么?肯定不是考试的能力,大概也不仅仅是识字背诵、说话记录的能力。在孩子阅读书写无碍后,我们还渴望一种更为广阔的成长:对个人经验进行表达和探索,借助语言开展思考与批判,想象力的漫游乃至愉悦,以及更为丰厚的审美和创造。
但面对以标准答案为底层逻辑的应试教育,这些渴望恐怕很难获得滋养,甚至,只会逐渐枯萎。而这些能力的重要性,随着人类进入AI时代变得更为珍贵。当AI可以瞬间给出各项知识的标准答案,并且随时完成一篇文采飞扬的作品时,语文就更应该反思和标准化考试的关系,回到人身上,面向人类的个人体验甚至情感需求。毕竟,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不断逼迫人类回答“何以为人”的提问。要在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领域都被挤压的今天,获得自足甚至幸福感,人类还能够依赖的,恐怕还是自己,尤其是人类独特的记忆和经验,想象与创造。而这个角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能是语文。
但环顾周围,似乎学校的语文课并没有做出回应。应试教育的捆绑太严密了。既然如此,只能在校园外做点什么了。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线上和学生互动,一起读书、写作、交流、思辨。这次和一席少年的合作,也让我对未来可能的课程与讨论充满了期待。这次体验课结束后,我们会在暑假开展更丰富细致的阅读课,对象除了诗歌、短篇小说之外,还有整本书阅读和电影。暑假课的框架我会在最后简单介绍。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三次直播课程的内容吧。
虽然只有三节,但我希望可以提供一次完整的体验,并且让孩子们感受到,在抛弃应试的目标之后,语文的开放性会带来什么。
第一课|感受语言:
诗歌的魅力
6月2日 10:00-10:40
首先,我们将从语言的细微感知开始。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无论是表达个人经验,还是实现情感触动,以及艺术创造的愉悦,都需要具备细微的语言感知力。诗歌,当然是锻炼这种能力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正如我在一席少年的演讲中所提到的,我们的应试教育并不支持诗歌的开放阅读,当然也就无法提供语言感知的太多机会。
在这次课堂,我们从课本中所选择的一首现代诗以及传统的解读方式出发,感受指向标准答案的诗歌阅读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们会选择其他几首作品,以完全开放的方式,借助创作、自由表达和形式方面的细读,带领学生感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而撬动学生们对语言的敏感与关注。
第二课|课文的批判性阅读:
《落花生》
6月5日 19:00-19:40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应试教育必然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为什么说“必然导致”呢?因为以标准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要求参与者首先认同其内容。教师也是如此。所以,在备课时,面对语文课本,教师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这篇课文,也就是接受这篇课文的情感、价值观以及文学高度。语文课变成了讨好的艺术:为什么这篇课文如此美好?
但实际上,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质疑甚至否定,以及在这样的“不满”中打开的多元视角。审美是没有标准的,不喜欢很正常。同时,任何一篇作品都诞生于一个具体的时代,看到时代的局限性也就可以反思和对比当下,并提出新时代的需要。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不妨以许地山的《落花生》为例,聊一聊这篇课文传统的解读中被忽视的女性视角。
第三课|小说的艺术:
海明威《杀手》
6月8日 10:00-10:40
中文系的学生都知道,近一百年的文学,其最高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诗歌这两个方面。诗歌我们已经聊过了,现在说一说小说。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如果不考虑名著导读的整本书阅读,小说这种文体在初中和小学课本中的比例还不足15%。理由可以想像,短篇小说万字左右的平均字数远远超过了语文课本单篇文章的长度。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在侧重实用性表达的同时还要留出一部分空间给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作品,那么虚构的小说就只留下了很小的空间。
但就激发想象力,培养共情和文字审美等角度来说,小说又实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们喜欢阅读小说,仅仅这一个理由也需要我们给小说更多空间。所以,在第三节课上,我们选择了小说大师海明威最重要的短篇作品之一《杀手》,来感受一下小说的艺术如何在语言的字句腾挪中入人心魄。
单节课时长:40min
适合年段:建议5年级及以上
来源:一席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