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在俄罗斯问路去"中国",千万别说"China",要说"Китай"(契丹)。是的,直到今天,俄罗斯人还在用一个已经消亡800多年的王朝名字称呼我们。
如果你在俄罗斯问路去"中国",千万别说"China",要说"Китай"(契丹)。是的,直到今天,俄罗斯人还在用一个已经消亡800多年的王朝名字称呼我们。
不只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也都这么叫。更离谱的是,在16世纪之前,连英国人、西班牙人都管中国叫"契丹"。
一个只统治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怎么就成了整个中国的代名词?
故事要从1000多年前说起。
907年,大唐帝国轰然倒塌,中原陷入五代十国的混战。就在汉人政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方草原上,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
契丹人很聪明。他们没有像其他游牧民族那样只知道抢劫,而是积极学习汉文化。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字、建汉式建筑……如果不是他们保留了一些游牧习俗,你很难把他们和汉人区分开。
更关键的是,契丹人也自称"中国"。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但始终没能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到山西大同一带)。宋辽对峙了100多年,谁也灭不了谁。
这种南北分治的格局,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
看地图你会发现,契丹控制的地区恰好卡在传统丝绸之路的北线上。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陆上丝绸之路被契丹截断了。西域各国要买中国货,只能通过契丹。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来来往往,看到的都是说汉语、穿汉服、用筷子吃饭的契丹人。
在他们眼里,契丹就是中国。
当时的高昌、回鹘、喀喇汗等西域国家,都选择向契丹朝贡。契丹皇帝还和阿拉伯帝国通婚。在11世纪的中亚,契丹的影响力远超宋朝。
更有意思的是,1124年契丹被金朝灭亡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西迁,建立了西辽。西辽继续向西扩张,一度控制到咸海以西,把中原文明传播得更远。
从916年到1218年,契丹人在欧亚大陆活跃了整整300年。
当契丹在中亚呼风唤雨的时候,东斯拉夫人刚刚建立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前身)。
基辅罗斯和宋朝、契丹都没有直接往来。他们对遥远东方的了解,全靠中亚商人的转述。商人们说,东方有个强大的国家叫"契丹",那里的人会造纸、会制火药、会织丝绸……
基辅罗斯人哪知道中国还有个宋朝?在他们的认知里,契丹就是整个中国。
这个误会本来可能会随着时间消失,但蒙古人的到来让它变成了"铁律"。
13世纪,成吉思汗横扫欧亚。蒙古人有个习惯,把中国北方(原辽金地区)叫"契丹",把南方(南宋地区)叫"蛮子"。
1240年,蒙古大军征服基辅罗斯。在长达240年的统治中,蒙古人的很多词汇进入俄语,包括用"契丹"称呼中国的习惯。
马可·波罗又加了把火。
这位威尼斯商人在元朝生活了17年,回国后写了本游记。在书里,他沿用蒙古人的叫法,把北方叫"契丹",把南方叫"蛮子"。
问题是,欧洲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地方的区别。在他们看来,马可·波罗笔下那个遍地黄金、富得流油的"契丹",就是神秘的中国。
这本书在欧洲火得一塌糊涂。哥伦布出海时,包里就装着《马可·波罗游记》,他要找的就是"契丹"。
转机出现在大航海时代。
1511年,葡萄牙人欧华利从海路到达广州。他发现,东南亚和印度人都把中国叫"Cina"(秦的音译)。这个称呼通过葡萄牙人传到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China"。
但欧洲人还是搞不清楚,"China"和"契丹"到底是不是一个地方?
直到利玛窦的出现。
1582年,这位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他花了近20年时间游历各地,学中文、研究中国历史。1601年,他在北京给欧洲朋友写信,明确告诉他们:
"契丹只是China的一部分,就是中国北方。马可·波罗搞错了!"
利玛窦的研究成果传回欧洲后,西方国家纷纷改口,开始用"China"称呼中国。从《南京条约》开始,"China"成为国际条约中的标准译名。
既然都知道真相了,为什么俄罗斯还叫我们"契丹"?
原因很简单:习惯的力量太强大。
俄罗斯人用"契丹"这个词已经1000年了。在俄语里,"中国人"是"китаец","中文"是"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中国菜"是"китайская кухня"……所有跟中国有关的词,词根都是"китай"(契丹)。
要改?那得改几千个词汇,重写所有教科书,这成本太高了。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人并不觉得这是歧视。对他们来说,"Китай"就是中国,没有任何贬义。就像我们叫"德国"而不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叫"美国"而不叫"美利坚合众国"一样。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