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赛制角度来看,节目采用的两场竞演综合排名淘汰制以及“揭榜制”,对林志炫似乎并不友好。揭榜歌手马嘉祺挑战成功触发末位淘汰,而林志炫并未与他直接对决,却因综合两场成绩垫底出局。并且,首场排名因歌手人数变动被重新计算,使得林志炫的积分劣势被放大,这种规则让不少观众
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59岁的林志炫二轮遭淘汰,这一结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观众和网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赛制角度来看,节目采用的两场竞演综合排名淘汰制以及“揭榜制”,对林志炫似乎并不友好。揭榜歌手马嘉祺挑战成功触发末位淘汰,而林志炫并未与他直接对决,却因综合两场成绩垫底出局。并且,首场排名因歌手人数变动被重新计算,使得林志炫的积分劣势被放大,这种规则让不少观众觉得缺乏公平性,有网友甚至认为这是在“牺牲老将为流量让路”。
选曲方面,林志炫的选择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首场他大胆改编《悟空》,融入京剧唱腔与实验编曲,其本意或许是想在舞台上展现创新与突破,将传统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向国际舞台推广国粹。然而,这种先锋的表达方式却让观众难以接受,乐评人批评其“用力过猛”“造型荒诞似二手玫瑰”,歌曲堆砌元素却削弱了情感内核。第二场他回归经典选择《秋意浓》,尽管展现了教科书级的唱功,但该曲在《歌手》舞台已被翻唱多次,观众对其情感记忆固化,导致审美疲劳,缺乏突破性的演绎让他在这场竞技中再次陷入被动。更有网传林志炫原计划演唱英文歌,却遭节目组否决,最终被迫选择“安全牌”,这无疑也打乱了他的参赛策略。
在如今这个流量时代,粉丝的力量不容小觑。马嘉祺作为新生代流量歌手,其粉丝的集中投票策略客观上挤压了其他歌手的生存空间。节目采用“现场+云端+陪看团”混合投票,现场观众以年轻人为主,林志炫的80、90后粉丝因“不擅长打投”被边缘化。流量的天平似乎在这场比赛中发生了倾斜,形成了一种“流量碾压实力”的荒诞现实。
此外,林志炫坚持“ONE take”不修音理念,支持“不修音直播”,试图还原音乐的真实性。但在直播舞台上,这种对技术控制要求极高的表演风格,其细微瑕疵如气息波动等在未经修饰的情况下会被放大,反而不如新生代歌手的“情绪化表达”讨巧。
林志炫的淘汰,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喊冤,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综艺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是赛制的不合理,还是选曲的失误?是流量的冲击,还是审美观念的变迁?或许,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正如网友所说:“节目可以淘汰林志炫,但淘汰不了他的音乐”。希望未来的音乐综艺能够更加注重公平性和艺术性,让真正的实力唱将能够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星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