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府谷这个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县临河谷,故曰府谷。说得非常笼统,没有出处。一种说法是宋代赵匡胤开仓赈民,称“府中有谷,饥民自取”,这种说法毫无根据,许多典籍早已证实,府谷在唐代已设镇,后唐天佑七年(910),正式升镇为县,宋代始称府谷与史实完全不
关于府谷这个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县临河谷,故曰府谷。说得非常笼统,没有出处。一种说法是宋代赵匡胤开仓赈民,称“府中有谷,饥民自取”,这种说法毫无根据,许多典籍早已证实,府谷在唐代已设镇,后唐天佑七年(910),正式升镇为县,宋代始称府谷与史实完全不符。一个县城的得名,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又与当时政治、军事、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认真研究有关史料,府谷地名的由来逐渐有了答案。
府州城
战国时期,赵国玺印中有一纽“富昌韩君”玺,由于其时官玺多为县级官吏使用之物,由此推定,战国时期赵国已置富昌县。公元前229年,秦大破赵,富昌县归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上郡治所为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附近),辖地约今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和内蒙古乌审旗等地。据《秦代行政地理》记载:上郡辖21县:肤施县、阳周县、圜阳县……富昌县。据此可知,富昌县早在秦代已设置,此为府谷境有文献记载的建县之始。西汉初年,将上郡东北、黄河秦晋两岸地区分出,置西河郡。汉高祖七年(前200),复置富昌县,属西河郡,富昌县治所俱在今府谷县古城镇古城村,辖地为今府谷东部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南部。
富昌城遗址
秦汉之前的府谷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府谷先民们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秦朝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加强边防,在陕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如筑长城,修直道,移民戍边,招募贫民及塞卒屯田等策略,这些策略虽然出于军事目的,但在客观上促进了陕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府谷正处于北部边疆与秦汉王朝统治腹地的过渡地带,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府谷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也肇始于此。
茧形壶
汉因秦制,西汉政府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同时也为了缓解中原地区由于饥荒灾害和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社会矛盾,曾多次“募民迁徙塞下,屯田筑城”。汉武帝时,仅元狩四年(前119),一次就迁入朔方以南七十二万五千余人。徙民之外,大规模屯田。其中元鼎六年(前111),一次就出动兵卒六十万,屯田于上郡、朔方、西河、河西。一百二三十万军民迁入北方四郡,占到了当时西汉全国人口的近二十分之一。汉代陕北的人口规模一度不仅超过前代,也为后代所不及。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还把比较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带到了边疆,对陕北地区的经济开发、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肥沃的高原谷地上开垦荒地,种植谷物,建房筑城,使陕北的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的陕北“田畴四布、人民炽盛、牛马衔尾、群羊塞道”,被称为“新秦中”,其富庶程度与关中平原相近,富昌县也由此得名。
唐故河东郡卫府君墓志铭
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汉武帝时铁制农具由官府统一制作,铁制铧、犁、铲、䦆、镰、三角耧等已在府谷农户家广泛使用。今府谷古城、麻镇、墙头、碛塄、田家寨等地均出土汉代铁铧等农具。农业种植广泛采取代田法和区种法(间作套种)。农作物品种有了西域传入的苜蓿、蒲陶(葡萄)、胡桃、胡麻、胡豆(蚕豆)、大蒜等。农户主要种植谷类,小米成为饭食主粮。畜牧业仍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苜蓿在府谷广泛种植,家庭饲养畜禽种类增多。
根据最新考古资料,今麻镇二道河湾古城,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为800米,城墙残垣尚存,文化遗存丰富,是目前榆林市规模最大的秦汉郡县城池,极有可能就是当时西河郡郡治,有待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该城东北方约10公里处的郝家圪台古城,城池完整,也是秦汉时期的古城,现已深没于地下2至3米。郝家圪台古城北20公里处的古城镇古城村,是秦汉时期富昌县县治,亦是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商贸中心。富昌城遗址呈长方形,面积约50万平方米,残存的城墙有492米,残高1-3米。当时上郡、平定县、富昌县、美稷县、朔方县的交通道路已形成,沿线的“亭、邮、驿、传”等设施比较完善。西汉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在全国设置三十一处盐官,富昌县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富昌县盛产糜谷,是汉朝对匈奴用兵的重要屯粮之地。
寨山石城陶鼓
秦朝灭亡后,匈奴白羊、楼烦等部渐渐又从阴山之北南下,渡过黄河,重新回到鄂尔多斯地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以鄂尔多斯为根据地,率十四万骑兵南下,虏人民、畜产甚多,前锋逼近长安。匈奴的侵扰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巨大威胁,汉文帝一方面抗击来犯的匈奴骑兵,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修建上郡、西河郡等地的边塞城池,并在秦长城东南的府谷、神木、准格尔旗等地,迁来大批内地汉人实边。汉武帝继位后,经过十多年准备,国力逐渐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1),卫青、李息率数万骑兵从君子津(今府谷墙头西北小占村)渡西河(黄河),赶走了白羊王、楼烦王,夺取了河南地,取得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战役的第一次胜利,汉武帝新置五原、朔方两郡。之后,汉武帝还派祁连将军田广略率四万骑兵从西河郡富昌县(今府谷县古城镇)出发,东北行至美稷县(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向西攻打匈奴。经过长期对匈奴作战,汉朝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镇墓兽
在汉王朝对匈奴用兵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河郡、富昌县是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和粮草补给地。西河郡三十多个县的谷物等粮草源源不断的运到这一地区,楠水(黄甫川)两岸谷仓林立,战马嘶鸣,卫青、李息等将领多次讲到富昌乃我大汉官府谷库,征战匈奴,皆赖此地。至此,富昌乃官府谷库在军民之间广泛流传。
东汉后期,北方战乱不断,原西河郡百姓纷纷南逃。从建安二年(215)一直到三国两晋长达370多年时间里,府谷成为汉族、南匈奴、东羌、鲜卑等民族的聚居之地。隋朝建立后,开皇十年(590),复置富昌县。隋末唐初,梁师都叛隋称帝,国号梁,占领陕北和河套大片地区。唐与梁、突厥在这一地区长期争夺,富昌县遭受多次战火,人口凋零,土地荒芜,最终被废。唐灭梁后,根据几百年来官民代代相传的“官府谷库”的称谓,没有恢复富昌县旧制,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府谷镇,为县级军事行政单位,镇下设戍,镇编戍边兵士500名,设职官为防御使(团练守捉使),统领地方兵,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如有战事,也应诏出兵。至此,“府谷”作为一个地名,被官方正式确定。唐初,折华以土著强宗的地位,被任命为府谷镇遏史,驻守折塘关(今府谷县孤山镇南关村,时孤山川称翠云川,后改为折水川)。唐末,折氏后人折宗本任振武军缘(沿)河五镇兵马使,将治所从折塘关迁到留得人堡(今府州旧城)。折继闵神道碑记载的“吾之前人初城于此,州城依山,不井汲,汲于河”,便印证了这一史实。此外,今府谷县文管办保存的《唐古河东郡卫府君墓志铭》记载,卫嘉进(763-826),唐代太原人,家居府谷镇,娶妻陇西李氏,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卒于家。大和二年(828),李氏去世,其子孙将夫妇合葬于府谷镇北二十里端政烽之左麓(今府谷镇任家墕村),所以府谷在唐代设镇是毋庸置疑的史实。后唐天佑七年(910),晋王李存勖将府谷升镇为县,府谷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府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