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仿书,始不可不拘,后不可不纵。一于拘,不为我有;一于纵,古法全乖。故曲士不情,达士不典。仿大字作小字,欲其拘也;仿小字作大字,欲其纵也。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的第二十九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仿书,始不可不拘,后不可不纵。一于拘,不为我有;一于纵,古法全乖。故曲士不情,达士不典。仿大字作小字,欲其拘也;仿小字作大字,欲其纵也。
【今译264】
临摹书法作品,开始的时候不能不有所拘束,到后来又不能不有所放纵。如果一直拘泥于模仿,书法就不能为自己所掌握和运用;如果一直放纵随意,就会完全背离古人的书法法则。所以,那些见识狭隘的人不懂得变通,而通达事理的人又可能忽视传统规范。临摹大字然后写成小字,目的是要让自己有所拘束;临摹小字然后写成大字,目的是要让自己能够放纵地书写。
【原文265】
常言仿大作小,仿小作大,为仿书要诀。更进乎须此仿纵逸帖为修整书,仿修整帖为纵逸书,以至篆、隶、真、草悉相为用,乃是善学。
【今译265】
人们常说,把大字临摹成小字,把小字临摹成大字,这是临摹书法的关键诀窍。更进一步说,还需要把放纵飘逸风格的字帖临摹成工整严谨的书法,把工整严谨风格的字帖临摹成放纵飘逸的书法,甚至让篆书、隶书、楷书、草书都能相互借鉴运用,这才是善于学习书法。
【原文266】
善学者师其意,不师其迹。迹蹂便落野狐中,中此魔便是心腹之疾,去之极难,虽有箴砭,无补毒螫。此无他,从学力来。方自喜不暇,舍其故步,能无吝心,无怪也已。
【今译266】
善于学习书法的人学习的是古人书法的意境和精神,而不是单纯模仿其外在的笔画形态。如果只在笔画形态上纠缠,就很容易陷入旁门左道之中,一旦中了这种“魔障”,就像是得了心腹大患,想要去除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有好的方法来纠正,也难以弥补这种“毒害”。这没有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取决于学习的功夫和能力。当一个人正为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取得的成果沾沾自喜时,让他放弃自己已有的做法,怎么可能没有舍不得的心情呢,这也就不奇怪了。
【原文267】
仿书胜临摹者,心目不敌故也。先泛观后研察者,神貌不敌故也。流览得其精神,摹勒得其形似。得神遗形者高,得形遗神者卑。形失易革,神失难知。
【今译267】
在书法练习里,有时仿写效果反倒优于临摹,这是由于习书者眼睛的观察力和内心的领悟力未能协同匹配。部分人习惯先广泛浏览众多书法作品,再深入研究,可这样做往往难以兼顾作品的神韵与形貌。通常来讲,广泛浏览能让我们领略作品的精神内核,而精准临摹则有助于把握其外在形态。追求神韵而不拘泥于外形的人,境界更高;只注重外形却忽略神韵的人,层次偏低。外形上的失误易于纠正,可神韵的缺失却难以察觉。
【原文268】
为学似倒,成功翻顺。书法云:作字急不如缓。虽然,有说急则失形,缓则失神,未可偏废。视力去就,可以满志。
【今译268】
学习书法,初期步骤看似颠倒(先求形似再追神韵),但顺着这一过程坚持下去,最终便能顺利取得成功。书法界常言,写字时,急躁不如沉稳。然而,也有人认为,书写过急会导致字形走样,过于迟缓又会使作品丧失神韵,因此二者不可偏废。习书者应依据自身能力,合理把握书写节奏,这样才能达成预期,收获满意的成果 。
【原文269】
仿大帖作小楷才不苟且,麻姑坛记是也。仿小帖作大书才见力量,东方朔赞是也。麻姑坛字小而八法具,此小可以化大。方朔赞字大而用减笔,此大可以化小。书法至唐始有轨矩,可以言传,欧、颜尤称楚楚。
【今译269】
仿写大字帖来创作小楷作品,这样才能做到认真不马虎,像《麻姑坛记》就是典型例子。仿写小字帖来书写大字作品,才能展现出书写者的功力,《东方朔画赞》就是如此。《麻姑坛记》字体虽然小,但是各种笔法都具备,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小字的写法能够转化应用到写大字上,也就是小可以化为大。《东方朔画赞》字体较大且运用了减笔的手法,由此可见大字的写法也能够转化应用到写小字上,即大可以化为小。书法发展到唐朝才开始有了规范和法则,这些规范和法则是可以用言语来传达讲解的,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尤其规整出色。
【原文270】
但欧书无二体,故独举颜帖示人。颜虽近于方俗,然每帖有异,与晋王氏父子殊途同轨。置晋不谈,何居晋人之妙?藏法于韵,可以己力求,不可以人言尽,故姑置勿论。
【今译270】
只是欧阳询的书法风格比较单一,没有多种不同的字体风格变化,所以唯独拿出颜真卿的字帖展示给人们作为学习的范例。颜真卿的书法虽然有时风格比较接近世俗大众的审美,然而他的每一幅字帖都有独特之处,和晋代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本质和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相通的。先把晋代书法放在一边不谈,为什么晋代人的书法那么精妙呢?晋代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把书法的法则隐藏在韵味之中,这种精妙可以依靠自己不断努力去体会和追求,却无法用别人的言语完全表达清楚,所以暂且先不讨论它了。
【原文271】
小大互临,不特使后日事事无碍,且能及时笔笔着力。着力则不苟,无碍遂为腕中神物。
【今译271】
进行大字与小字相互临摹的练习,不仅能让日后书法创作诸事顺利,毫无阻碍,还能使当下每一笔书写都能精准发力。书写时能做到笔笔用力,就能避免敷衍潦草;创作过程畅通无阻,笔就如同成为手腕操控的神妙之物。
【原文272】
阅古帖,逐字掩卷如在目前,想见此帖佳书在我笔端,方能不失。若虽能悬想想见此字,而不在笔端,则写时仍惘然不类。
【今译272】
阅读古代字帖时,要做到逐字合上字帖后,字的形态仍能清晰浮现在眼前,仿佛这些佳作已然在自己笔下,只有这样,临摹时才不会走样。要是虽能凭空想起字的模样,却无法落实到笔下,那么真正书写时,依然会感到迷茫,写出的字与原帖大相径庭。
【原文273】
古名迹不易得,求之金石文。金石善本不易得,当以同文数本并观,高下真假,自然呈露。又须淹灌前人书法,然后能校法书。否则不无行迷失路。
【今译273】
古代名家真迹难以获取,可转而从金石文字中寻求学习资源。优质的金石拓本同样不易得到,这时应当将同一文字内容的多种拓本放在一起对比研读。如此一来,拓本质量的高低、真伪,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此外,还需广泛深入地研习前人的书法,积累深厚的知识,之后才能对法帖进行校对评判。否则,在书法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难免会迷失方向。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第二十九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文化藏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