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之三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5 07:23 2

摘要:阅同帖异刻,比量其不侔处,得失是非,校若白黑,方能得力。凡翻工之与正本,势必天渊。时帖或是二刻俱翻,通非善本,即偶中两是,百无一二。会须着眼辨之,自无水鉴,仿之哲匠。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的第三十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274】

阅同帖异刻,比量其不侔处,得失是非,校若白黑,方能得力。凡翻工之与正本,势必天渊。时帖或是二刻俱翻,通非善本,即偶中两是,百无一二。会须着眼辨之,自无水鉴,仿之哲匠。

【今译274】

阅读同一字帖的不同刻本,比较衡量它们不相同的地方,这样其中的得失、是非,就会像黑与白一样分明,如此才能在书法学习上有所收获。一般来说,翻刻本与正本之间的差距,必然像天和地一样大。有时候的字帖可能是两个刻本都是翻刻的,都不是好的版本,即使偶然有两处相同的地方是正确的,这样的情况在一百个当中也难有一两个。一定要用心去辨别,要是自己没有辨别能力,就效仿那些有技艺、有智慧的工匠,向他们学习辨别方法。

【原文275】

书仿正本,勿仿副本。墨迹为正,石刻为副。原刻为正,翻刻为副。前翻为正,后翻为副。全文为正,集文为副。可类推也。墨石之殊,古新之异无论矣,至若集古误人,人多昧此。譬之仿右军而遵圣教者,是未始窥见右军者也。彼集帖人收拾多字,择圆整如其意者填入,非不美至,殊失晋人风度矣。

【今译275】

学习书法要临摹正本,不要临摹副本。书法作品的墨迹本是正本,石刻本是副本。原刻本是正本,翻刻本是副本。先翻刻的是正本,后翻刻的是副本。全文本是正本,集文本是副本。其他情况也可以按照这个规律类推。墨迹本和石刻本的差异,古本和新本的不同就不用说了,至于集古本容易误导人,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一点。比如模仿王羲之的书法却只遵循《圣教序》的,这是根本没有真正见识过王羲之书法的人。那些编辑集帖的人收集了很多字,挑选那些圆润工整符合他们心意的填进去,这些字不是不美观,只是完全失去了晋人的风度。

【原文276】

凡行草章法笔法,大半借势成形,巨细短长,方圆流转,任其所用,是以古人不可及,尤难于全局。若但捱字成形,数画成字,亦何必难!故曰独遵圣教,未见右军者也。若评论此帖,不必最初佳本,已自百倍新刻,何乃置之恶帖之末乎?要知割裂之害不浅耳。

【今译276】

大凡行书和草书的章法和笔法,大半是借助笔势来形成字的形态,大小、长短、方圆、流转,随意运用,这就是古人书法难以企及的地方,尤其是在全局的把握上更难。如果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拼凑成形,几笔几笔地写成一个字,那又有什么难的呢!所以说只遵循《圣教序》,是没有真正见识过王羲之书法的人。如果要评论《圣教序》这个字帖,不必是最初的佳本,即使不是最初佳本也已经比新刻本好上百倍了,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在不好的字帖的末尾呢?要知道割裂文字来编辑字帖的危害是很大的。

【原文277】

至若新帖之恶,谁不憭然,故可略矣。割取之弊,岂惟不见其失,世人反以为善者,十室九人。此古今大梦,不得不详言之。在儒为乡愿,在释为天魔。又谓之相似法最难祛遣,传者误称春秋责备贤者,不知经旨者也。善恶显著,何烦责备,略可言矣。

【今译277】

至于新字帖的不好之处,谁不明白呢,所以可以简略不说。割裂选取文字编辑字帖的弊端,岂止是让人看不到它的失误,世上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做是好的,十个人当中就有九个人这样认为。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个大错误观念,不得不详细地说一说。这就好比在儒家学说中是伪善的好好先生,在佛教中是扰乱正道的天魔。这又被称为相似法,是最难去除的,那些传播这种错误观念的人错误地称这是《春秋》中对贤人的责备,其实他们是不了解经典的主旨。善恶已经很明显了,哪里还需要责备呢,简单说说就可以了。

【原文278】

临仿须用拓本,把玩须用墨迹。人一家言,不无出入,而气象自如。凡帖一经摩勒,败笔故少,而自得真境索然矣。

【今译278】

临摹仿写书法作品的时候应该使用拓本,而赏玩品鉴的时候则应该使用墨迹本。每位书法家的作品,即便出自同一人之手,也会存在些许差异,但整体的风格和气象却自然天成。大凡字帖一旦经过刻版印刷(摩勒),其中的败笔固然会减少,然而作品原本那种能让人领悟到的真实精妙境界也就荡然无存了。

【原文279】

至若书家亲炙,便是庄诵坟典,百千遍后,妙理自出,字字言言,皆我心髓,不以因人成事、受人指纵者比论也。

【今译279】

至于能得到书法家亲自传授指点,就如同庄重地诵读古代经典著作(坟典),反复诵读成百上千遍之后,其中的精妙道理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融入自己的内心,这种收获不是那种依靠别人成就事情、受他人指挥教导所能相提并论的。

【原文280】

刻石能振救书家之败笔者,此其小补而有大害事处。何也?善学书者多于败处为功,始见名家脂髓,一经改缀,虽若无漏,瞒人多矣。不特无以求作者用心,真境亦已索然。

【今译280】

刻石这种方式能够修正书法家作品中的败笔之处,这看似是一种小小的补益,实则存在着极大的危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善于学习书法的人,往往能从书法家作品的不足之处中汲取经验,进而领悟到名家书法的精髓所在。可一旦这些败笔被修改润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瑕疵,但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他人。这不仅让人无法探寻到作者创作时的用心,作品的真实精妙境界也已然消失殆尽。

【原文281】

至若集古诸帖,则又后人拣择多帖中方圆平直合法者而加之整顿,全是后人作用,非不淳正,晋风扫地矣。余是以于圣教、兴福等帖每不喜观。

【今译281】

至于那些汇集古代书法作品的字帖,往往是后人从众多字帖中挑选出那些方圆、平直等符合书法规范的字,然后加以整理编排而成的,这完全是后人的主观作为。这样的字帖并非不纯正规范,然而晋代书法的那种独特韵味却被破坏得一干二净了。正因如此,我对于《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等这类字帖,每每都不太喜欢观赏。

【原文282】

不见真迹,不知妙境。不观古刻,孰辨败笔。

【今译282】

如果从未见过书法真迹,就难以知晓其中的绝妙境界。而不观赏古代碑刻,又怎能辨别出作品中的败笔之处呢。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第三十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晓风造像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