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不光要照顾三个弟弟妹妹,还得好好念书,这双重担子早早地让她比同龄孩子更坚强。她高中班主任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总穿着洗得发白蓝布衫的姑娘,课间十分钟都掏出来背英语单词——虽然她在理科班,可对文字那叫一个痴迷。
在兰州城关区一个安静的家属院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女娃李修平,总爱趴在父亲的书桌上临摹字帖。
她爹是桥梁工程师,专门从上海买了本《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回来,那字帖在西北干燥的空气里,透着股淡淡的墨香。
这个文静的小妮子,平时就爱听着广播声做作业,压根儿没想到,自己以后的声音会变成几代中国人记忆里的“时代背景音乐”。
李修平的小时候,全是西北那种朴实又倔强的味儿。每天早上六点,黄河水裹着黄土高原的晨雾流过中山桥,她就得帮着妈把蜂窝煤炉子搬到院子里生火。
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不光要照顾三个弟弟妹妹,还得好好念书,这双重担子早早地让她比同龄孩子更坚强。她高中班主任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总穿着洗得发白蓝布衫的姑娘,课间十分钟都掏出来背英语单词——虽然她在理科班,可对文字那叫一个痴迷。
1980年夏天,别人都填理工科志愿,李修平却偷偷在志愿表上写了“北京广播学院”。这可把全家都惊着了:在工程师老爹眼里,闺女就该继承家业。
在街坊邻居看来,播音员就是个“念稿子的花瓶”。她高考失败了三次,第四次才终于考进广播学院,那双手满是冻疮(冬天去印刷厂打工落下的),她爹看着,才算明白了女儿这股子倔劲儿。
1987年,央视实习生选拔那天,23岁的李修平攥着皱巴巴的新闻稿站在队伍最后。别人都拿到整版的稿子,她面前只剩半张广告文案。
可就是这看似“不公平”的开头,让她成了播音界的传奇——她那温润如玉的声音,愣是把枯燥的广告词念出了散文诗的味道。评委当时就拍板:“这姑娘能把说明书念成诗,我们要定了!”
刚进央视那会儿可不容易。新闻联播直播间的红色倒计时灯,吓得这西北姑娘连续失眠三个月。有次直播前她突然犯了急性肠胃炎,硬是咬着毛巾播完了新闻,下台时冷汗都把三层衬衫给浸透了。
就凭着这股子近乎严苛的职业精神,她在26年的主播生涯里愣是创造了零失误的神话。那几年,多少观众把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当成“李修平时间”,有个东北老教师在日记里写:“听着她的声音切白菜包饺子,连砧板声都跟着有节奏了。”
1992年,婚姻出了问题,李修平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丈夫要求生育的最后通牒,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没法想象挺着大肚子站在主播台前,这就像小提琴手不能戴手套演奏一样。”
婚姻最终结束,她在央视宿舍哭了整夜,第二天一早还是擦干眼泪,准时出现在早间新闻的化妆间。
15年后,52岁的张春贤握着她的手说:“我们的孩子,就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位经历情感波折的播音员,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现在在“爱的分贝”公益活动现场,总能看到她和老张蹲下来跟听障儿童交流。有个志愿者感慨:“李老师教孩子读唇语的样子,比任何亲子画面都让人动容。”
62岁的李修平,还保持着广播学院时的习惯:每天早上读《人民日报》,给老年大学的学员一句句示范新闻播报。在敦煌莫高窟当志愿讲解员时,她特意向研究员请教古汉语发音,有个游客惊讶地说:“听她讲飞天壁画,连空气都跟着有韵律了。”
她家里珍藏着一本特殊的相册:泛黄的广播学院录取通知书、第一次直播的工作证、得金话筒奖的照片,后面几页全是听障儿童送的蜡笔画。客厅墙上挂着她父亲留下的《多宝塔碑》拓片,还能依稀看到她小时候临帖的痕迹。
从黄河边到央视演播厅,从新闻主播到公益使者,李修平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有人问她:“没有儿孙是不是有遗憾?”她总是微笑着指向窗外的玉兰树:“你看那棵从西北移植过来的玉兰,在北京开得不也挺漂亮吗?”
在这个总想给人生定标准的时代,她就像一股清泉,默默滋润着每个勇敢做自己的人。
来源:娱乐白名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