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章草书时,很多人会陷入粗俗、险怪等不良的书法风格中,但章草却是学习草书的必经之路。以章草作为草书的源头来学习,写出来的草书就不会有艰涩、滞碍的气息。在书写时,钩挑笔画最忌讳出现艰涩滞碍的气息。稍微运用一些章草的笔法和法则,这种毛病自然就会远离。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的第九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71】
学章草书多入粗俗险怪诸恶道,然草书之所必由也。作草祖章,便无苦气。挑剔最忌苦气。稍用章法,此病自远。
【今译71】
学习章草书时,很多人会陷入粗俗、险怪等不良的书法风格中,但章草却是学习草书的必经之路。以章草作为草书的源头来学习,写出来的草书就不会有艰涩、滞碍的气息。在书写时,钩挑笔画最忌讳出现艰涩滞碍的气息。稍微运用一些章草的笔法和法则,这种毛病自然就会远离。
【原文72】
书体流传,法非一代,代非一人。然徒拥其名而不见其形者众也。所可遵者,常取十体,欲著其妙,疏之下。(详于母原,刻在长笺第九十六卷,因欲废彼,重录于此,似为重出。)
【今译72】
书法字体的流传演变,其法则并非来自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也并非只有一个人对其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只是空有这些书体的名称却见不到它们真实形态的情况有很多。如今可以遵循借鉴的,常常选取十种书体,为了阐述它们的精妙之处,将其梳理如下。(详细内容在《母原》中,刻写在《长笺》的第九十六卷,因为想要舍弃那部分内容,所以在此重新记录,看起来好像是重复出现了。)
【原文73】
一曰古文。本来之形,非古非今,不必始于何代。象其形似,交错成文。世用者虽今亦存,不用者虽古亦略。旁搜奇形异状,必有所据,始可下笔。或金石模糊,传写舛谬,乃得以意正之。
【今译73】
第一种是古文。它是文字本来的形态,既不能简单地说属于古代还是现代,也不必纠结于起始于哪个朝代。它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相似之处,相互交错形成文字。那些至今仍在被世人使用的文字,即便在当下也留存着它原本的形态;而那些不再被使用的文字,即便历史悠久也会被简略对待。广泛搜罗各种奇特形状的古文,下笔书写时一定要有依据。有的时候,金石上的文字模糊不清,传抄书写时又出现错误,这才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校正它。
【原文74】
虽未成书,而篆从此出。各体具在,不加强合,随小大,任方圆,匠意为之。后人取其一文,定为法度,矫众文而协同之,始有篇章结构。此文字之本原,不可废也。
【今译74】
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书体体系,但篆书其实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各种形态的古文都存在着,不需要强行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而是可以根据大小、方圆的不同,精心构思来书写。后人选取其中的一个文字,将其确定为书写的法度,矫正其他众多文字使其与这个法度协同一致,这才开始有了文章的篇章结构。这是文字的根本源头,是不可以废弃的。
【原文75】
二曰古篆。三代之书,见于金石铭识,不能多有所考。虚象因篆而成形,实象因篆而废形。篆者,传也,传物理以至无穷也。前此未始有篆,其名其义,至是始立。然体裁异同,竹帛兴革,无法不具,世或求钟鼎于一律,则知大谬。有附义而成文者,有舍义而成文者。
【今译75】
第二种是古篆。夏、商、周三代的文字,体现在金石器物的铭文上,但没办法进行过多的考证。抽象的事物的形象因篆书而形成文字形态,具体事物的形象却因篆书而改变了原本的形态。“篆”,意思是传述,通过它来传述事物的道理直至无穷无尽。在这之前从来没有“篆”这个名称和概念,它的名称和含义,到这时才得以确立。然而,其字体风格的相同与不同,以及在竹简、丝帛上书写的变化,各种书法法则都具备了。世人如果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钟鼎上的铭文,那就大错特错了。有的文字是依据意义来组成字形的,有的则是舍弃意义而形成字形。
【原文76】
夏、商延于象形,周末渐于大篆。今所取者,谓之古篆,若雕戈文之类。虽不尽出于圣人之手,想当文晟之时,赏鉴家有谓蚊脚鹄头,定为夏书是矣。轨度典丽,即未必古始,断非后及。籀斯由来,结构由立,惜不多见,有遗恨焉。采其散见彝器者录之,聊备古法云耳。
【今译76】
夏、商朝的文字延续了象形的特点,到了西周末年逐渐向大篆发展。如今所选取的,称之为古篆,比如雕戈文之类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不一定全部出自圣人之手,想来在文化昌盛的时期,有鉴赏家认为像蚊脚、鹄头那样的字体,认定是夏朝的文字,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文字的规范气度典雅华丽,即便不一定是最早的文字,也绝对不是后世能够比得上的。太史籀和李斯的篆书的源头,文字的结构由此确立,可惜这类古篆文字不多见,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选取那些散见于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记录下来,姑且用来作为古代书法法则的参考。
【原文77】
三曰大篆。石鼓十章,相传史籀作宣王猎碣,或谓秦穆公时文,虽无定据,必非秦下可及,即词藻亦岂后世可攻。汉无篆,则又去之更远,过此则益不能窥其门户,其周季书无疑。
【今译77】
第三种是大篆。《石鼓文》共十章,相传是太史籀所作的周宣王时期的猎碣(记载狩猎情况的石刻文字),也有人说是秦穆公时期的文字,虽然没有确定的依据,但它的水准肯定不是秦朝及以后的作品所能达到的,即便是词藻的优美程度又岂是后世所能企及的。汉代没有特别出色的篆书,那就距离大篆的水准更远了,再往后就更加难以窥探到它的门径了,所以它无疑是周朝末年的作品。
累代播迁,剥蚀殆半,后大为宝重。世主有以金填其文者,胡人剔金弃石,或遭杵臼之厄,或经修斫之异。剥落之余,犹有不易者,在信体结构,自成篇章,小大正欹,不律而合。至若钩引纷披,作轻云卷舒,依倚磊落,如危岩乍阙。
【今译78】
历经多个朝代的迁徙流转,石鼓文已经被剥蚀了将近一半,后来才被极为珍视看重。曾经有君主用金子填充石鼓上的文字,然而胡人却把金子剔下来而丢弃了石鼓,石鼓有时还遭遇过被当作杵臼使用的厄运,或者经历过被修整砍斫的变故。在剥落之后,仍然有一些不变的特点,在于它的字体结构,能够自成篇章,字体大小、端正或倾斜,不依靠固定的规则却能自然契合。至于那些笔画钩连牵引、错落分布,如同轻柔的云朵舒展翻卷;笔画相互依托、错落有致,就像陡峭的山崖突然出现缺口。
文施也异。用无定方,立有成法,圆不致规,方不致矩。可摸者仅三百余言,赖前人释文能补其缺,遂为书家指归。
【今译79】
文字的运用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方式,但又有既定的法则,字体圆润却不至于像用圆规画出来那么规整,字体方正却不至于像用矩尺量出来那么刻板。如今能够摹写的石鼓文只有三百多字,幸亏有前人的释文能够弥补其中的缺失部分,于是它就成为了书法家们学习大篆的重要依据。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第九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柯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