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发布:从“网红”到“长红” 赋能城市网络形象建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5 08:23 3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24日在京对外正式发布《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共同编撰。作为国内首个系统性评估城市网络形象的研究成果,报告围绕城市传播、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治理五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

中国网北京5月25日讯(记者 胡俊)中国人民大学24日在京对外正式发布《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共同编撰。作为国内首个系统性评估城市网络形象的研究成果,报告围绕城市传播、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治理五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全景式呈现全国105个大城市的网络形象建设成效。

《报告》指出,一些“网红城市”正在通过“文化场景再造+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向“长红城市”转化;超大城市呈现要素集聚优势,大量“小城故事”也打动了越来越多向往“诗意栖居”和渴望“从容安居”的网民;不同规模城市治理效能协同提升,则印证了“全国一盘棋”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显著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表示,城市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网络城市形象已成为影响公众认知、引导舆论趋势、传播公共价值的重要路径,希望《报告》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文化软实力,以及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认为,该《报告》构建了对城市网络形象评估科学评估的框架,促进了城市网络研究深度拓展。通过整合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报告将抽象的城市形象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体系,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同时,《报告》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决策参考,通过分析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在政务公开、舆情应对中的“数字治理范式”,以及十堰、襄阳等中小城市在生态治理、文化IP打造中的创新实践,报告提炼出“精准传播”“韧性治理”“民生温度”等共性经验,这些发现可为地方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撑。

“报告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也具有战略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该课题组负责人卢家银介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城市通过挖掘特色资源,如银川的湿地生态、贵阳的村超赛事等实现网络突围,验证了‘小而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这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城市群协同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报告揭示的‘数字赋能’与‘民心响应’双重驱动逻辑,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

在卢家银看来,从重庆的 “魔幻8D网红之都” 到十堰的 “小城逆袭”,从中山的“国际传播” 到晋江的“县域传奇”,中国城市正以多元姿态在数字空间中书写现代化答卷。“未来,城市需以网络形象建设为契机,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公众获得感,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此外,“中国城市网络形象创新发展论坛”同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重庆、厦门、宁波等地方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智库机构的相关代表围绕城市网络形象创新实践、国际传播等话题交流讨论。(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提供 )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