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纪并没有磨平我的气焰,反而更容易发火了,尤其是经期前后,芝麻大点的小事也能引爆我......还没到更年期的年纪,但感觉我为人母的善意在枯竭。基本的抱持都快做不到了,我都怀疑自己不适合干这行了。
年纪并没有磨平我的气焰,反而更容易发火了,尤其是经期前后,芝麻大点的小事也能引爆我......还没到更年期的年纪,但感觉我为人母的善意在枯竭。基本的抱持都快做不到了,我都怀疑自己不适合干这行了。
我仔细想了想她的描述,随年龄增长出现、经期前后、情绪波动大易暴躁、生育后,这些关键词放到一起... ...
「不是你不会抱持了,是你的激素水平变了啊!」
激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荷尔蒙」。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全身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化学信使。人体内有数十种这样的信使。
其中,对女性影响极大的两个便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它们和你一样,偶尔「工作状态不稳定」,即激素水平会产生波动。它们也会「退休」which means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衰退与流失,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症状。
网友们说的「女性的一生是被激素硬控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真的。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种「硬控」的理解仍一知半解:
这一方面是因为,从网络上得到的「知识」被过度简化过;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海量打着「变美」「k衰」旗号的帖子(很多带货博主为规避平台关键词审核发明的黑话)在这些真假难辨的讯息中,人们不免谈激素则色变。
建议图三和图四先打一架。
但其实,如果我们能正确、充分地了解激素与我们的关系,就能够为此做下更充分的准备,改善生活质量。
所以今天这篇,我们从几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出发,帮助大家更加明确、正确地了解「激素究竟如何影响女性身心」。
男同志们也别急着划走,收藏或转发出去,带着女性亲友一起学习,相亲相爱~
雌激素:
促进性成熟,
但不是越多越好
雌激素(Estrogen)是一个大类,有些人体可自产,还有一些广泛存在于外界或是可以人工合成。这其中最主要的、活性最强的就是雌二醇,简称 E2。[1]可点击放大查看,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产生,部分来自脂肪组织和肾上腺。男性也有少量。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调节女性生殖系统,促进性成熟。作用主要包括:
· 促进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女阴增大,以及最重要的,促进子宫内膜增厚
· 调节体重、脂肪分布和骨密度,如乳房、臀部发育和身高增长
此外,人体内胶原蛋白含量、皮脂保水能力也跟雌激素相关。这也是为何二三十岁雌激素分泌达到巅峰的时候,皮肤状态也最好。
反之,雌激素水平降低,各种衰老症状会凸显出来,如皮肤干燥、皱纹增多、腹部脂肪堆积难减重、骨骼变脆、性欲降低等[2][3][4]。图片来源:Pexels
那是不是只要「降雄、补雌」就 ok 了?
并不是!雌激素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不能乱补。
过多的雌激素会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殖,形成息肉,引发卵巢功能障碍,如月经紊乱或淋漓不尽,还会影响生育功能。此外,高雌激素水平还可能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等健康风险[5][6][7][8]孕激素:
事关生育,
但不生育时也重要
和雌激素一样,孕激素(Progestogens)同样可分为天然、人工合成的两大类。最主要的孕激素是孕酮(Progesterone,P4),其来源主要为卵巢的黄体细胞。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孕激素是帮助女性孕育生产的。
怀孕后,女性的孕激素水平会迅速上升,它能使子宫平滑肌放松,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为胚胎「铺就温暖的床铺」,同时还会促进乳腺腺体的发育,早早地为产后哺乳做好准备。
另外,女性从怀孕第三个月开始,体内的胎盘也会大量分泌孕酮,会轻微提高准妈妈的基础体温,并影响糖代谢,这都是为了帮助胎儿从母体更好地摄取营养,确保胎儿健康生长[9]。
未受孕时,孕激素也在发挥作用,它的下降,促使子宫内膜的脱落,形成月经流出体外[7]。
图片来源:Pexels
同样地,孕激素水平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水平过低,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则,增加不孕和早期流产的风险;水平过高,则会造成乳房胀痛、体重增加和水肿等身体不适,此外还可能伴随爆痘、食欲激增等症状[10][11][12]无论是否生育,孕激素都很重要,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水平。
它们是性激素,
也是有关大脑的激素
性激素不仅定义性别特征和性吸引力,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我们性格和行为背后的隐秘推手。
雌激素
女性大脑认知和情绪的「守护天使」
雌激素通过与大脑特定区域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和功能,在情绪、记忆、学习和决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大脑的奖励系统(多巴胺通路)相互作用,参与调节情绪和决策的过程,帮助女性在压力下有更好的表现,这点也解释了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对奖励和风险的敏感性变化[14]。多个大脑区域及它们受雌激素调控的功能。图片来源:文献[13]。制图:KnowYourself
雌激素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例如减少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以、促进神经元的修复与生长。某些形式的孕激素能够穿过血脑屏障,与其代谢产物一起作用于大脑各个方面[16][17]· 杏仁核:参与情绪处理、恐惧学习和社会行为调节。
· 海马体:与记忆和学习有关,也与空间导航能力有关。
· 前额叶皮层:涉及决策和情绪调节。
· GABA系统:有助于缓解压力反应,调节焦虑、睡眠等。
实验室研究还表明,孕激素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中风、阿尔茨海默病)方面显示出了潜在的保护效果[18][19]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的身心变化,正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大脑影响的直观体现。
图片来源:Pexels
激素怎样通过月经周期
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表现?
作为一对相爱相杀的CP,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在女性每一次月经周期内,发挥协同与拮抗作用:
一方面,孕激素要在雌激素的基础上发挥效应。雌激素负责盖房子(促进子宫内膜的增生),而孕激素负责装修房子(促使子宫内膜分泌,提供胎儿发育所需的子宫环境)。
另一方面,孕激素抑制雌激素,减少子宫内膜过度增生。[20]图片来源:a-hospital.com,翻译&改图:KnowYourself
与此同时,许多人一提到女性激素或是女性情绪,就会无可避免地联想到「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你是不是快要来那个了脾气一点就炸」——这实在是太过简化了,也无视了月经周期对女性情绪与认知的正面影响。
以28天的月经周期为例,每个阶段都会伴随一些特定的身心变化(注:不同人月经周期长度不同哦,三十几天也是有可能的,稳定就没问题)
· 卵泡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并占主导地位
此时,它对大脑认知功能的积极影响也悄悄浮现出来。多数女性会感受到自己变得更有活力,同时记忆力更好,思维更敏捷,社交表现也更出色。
· 排卵期:雌激素达到高峰
将积极地促进女性的自信心与社交动机。同时,性欲上升到峰值(不过这一点,个体差异会比较显著)。
· 黄体期:以孕激素水平升高为特征
部分女性在这一阶段受孕激素影响,情绪趋于平静。但也有一些人,会因激素波动或焦虑或抑郁出现经前综合征(PMS)。
这是一种轻中度的情绪和生理不适,其症状包括情绪波动、焦虑或抑郁感、食欲改变、睡眠质量下降、痤疮。
另外还有约3-8%的女性可能患有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症状更为严重,需要专业医疗干预[24]。· 月经期: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双低期
焦虑感增加、压力承受能力降低,情绪出现波动,睡眠质量可能受到影响,疲劳感增强[4]。更别提大部分女性都会体验到的痛经套餐:腰酸、痛经、胸胀,部分人还会恶心、腹泻——对这些生理不适的负面态度也会加重心理的不适,身心双重爆炸。
如此轮回往复,心情就像坐上过山车。不过,你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当作身体的「更新」。一轮又一轮的变化稳定地按照预期抵达,如同月盈月亏,昭示着女性的成长与成熟。
理解它,理解身体的节律,我们就能更好地生活。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
女性如何被激素硬控一生?
从一生的尺度来看,激素水平也呈现出特定的变化。所以在某个年龄段感觉到身心状态走低,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
图片来源:L. BRIDEN / HORMONE REPAIR MANUAL 2021 翻译:KnowYourself
· 青春期:
标志着性成熟的开始,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大幅提升,也影响着大脑结构的形成,伴随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身体意象(body image)的格外关注。
· 生育期:
激素水平会跟随月经周期「潮起潮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激素水平在一生里相对高且稳定的阶段。
· 孕期:
孕激素显著升高,大脑会对这种变动产生剧烈的反应——有些准妈妈会感到心情起伏较大,频繁经历焦虑或抑郁。
怀孕后期记忆力也可能有所下降。生完孩子后,激素水平的骤降又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很多产后抑郁与此有关。具体反应会因人而异。
· 更年期:
中国人语境里的更年期,一般指围绝经期+绝经期这一大段,通常发生在女性四五十岁。
从围绝经期这个时期开始,卵巢功能减退,激素水平开始变得不规律,骨骼、心血管等方面的保护作用也下降,相关疾病风险提升。
潮热、盗汗多发,月经出现紊乱,睡眠支离破碎[25];绝经后,更是衰退到低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身心症状。而大脑就就是第一个觉察到绝经进程的器官。那些神经保护作用都会减弱,你会感受到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常出现「脑雾」的状况[26][27]@Mori:
在一个积累了充分人生经验,原本应充满胜任感和掌控感的年龄,突然遭遇莫名其妙且频繁的潮热,迫使你在午夜梦回里思考残酷无常的人生。
白天偶尔还会离开工位去窗边用手疯狂扇风,回到工位突然想不起来之前打开这个页面是要干啥。
平常稍微多点运动关节就咔咔作响,连私处变干变敏感,当你尝试找人说说这些不适,周围人乃至医生还会请你放宽心「这个年龄就这样」......换谁不崩溃呢。
据统计,这个阶段的女性会更容易感到焦虑或情绪低落。大约三分之一的女性在更年期会经历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病史的女性还会对这种激素水平变化更敏感一些——这意味着,如果你属于这类人群,那么你需要一些额外的自我理解和关照[29]。更年期的种种症状往往是暂时的,随着身体逐渐适应新的激素水平,症状会逐渐改善。医学上,也有相应的疗法帮助缓解[30]。女性的确会被激素影响一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将因此被「定义」。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探索,相信我们会拥有更多解绑身心的自主权。
还有哪些外在因素,
会带来激素的剧烈波动?
除去年龄、生育、遗传这些自然生理因素,其实还有很多外部行为,也会影响激素水平,如肥胖、压力、饮酒、饮食习惯等。
此外就是药物和疾病。例如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有一定概率感受到雌激素所带来的副作用[34]。短效避孕药的说明书上,标注着各种不良反应。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顺带辟个谣,如果你经常刷小地瓜的恋爱帖,八成见过类似的言论:
有对象(性生活),能帮助稳定雌激素水平——扯淡。totally 扯淡。
性生活以及性刺激可能会让激素水平轻微波动,但并不能帮助稳定雌激素水平,更不能治疗疑难杂症。卵巢是没法指哪打哪的!
和谐的亲密关系、做爱做的事儿,确实会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催产素等神经递质,让人幸福、压力舒缓,对一些不适的感受有帮助,但不多。
不要再以奇奇怪怪的名义给它安排额外的工作量啦!
真的遇到妇科疾病,不要心存任何侥幸,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看医生。
科学补充和调节
雌、孕激素的tips:
激素调节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个体差异不同,适用方法不同。
所以tips有且只有一条:
如果确实感受到激素失衡,建议还是与专业医生先做沟通,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寻求解决方案。
网上也有一些适用于健康人群的日常调节,包括但不限于:
适当运动、保证营养、食用或规避含有植物雌激素的食品(豆制品、亚麻籽、全谷物、绿叶菜等)、规律作息、压力管理(学习正念或冥想、瑜伽)、留心类雌激素过量摄入(农药残留物、塑化剂)。
针对以上,咱们的建议就是听劝,因为它不仅适用于激素平衡,也有其他健康层面的收益呀!
从吸引力到情绪,从记忆到认知......激素的作用无处不在,每日、每月、每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关系与生活。
遗憾的是,过去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导致女性对更年期的理解仅仅是「不方便」,而女性又对这种「不方便」有着过高的容忍度,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自己,苛刻地对待自己而不自知。
从这篇文章开始,KY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女性去正视它、重视它,在身心状态进入低谷期时,先给自己解解绑。
就像妇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在1966的著作中所提到的那样:
每个女性都有权利
实际上是责任
去抵抗在她中年时期降临的化学阉割。
如果今天的文章有给到你一些启发,欢迎点赞&转发给周围的女性朋友,也希望更多的讨论能带动更充足的研究,并最终带来进步。
我们翘首以待。
今日互动
在你看来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究竟是对女性的理解和解放
还是偏见呢?
References:
[1] Cui, J., Shen, Y., & Li, R. (2013). Estrogen synthesi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during aging: from periphery to brain.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19(3), 197-209.
[2] Shah, M. G., & Maibach, H. I. (2001). Estrogen and skin: an ov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 143-150.
[3] Khosla, S., & Monroe, D. G. (2018). Regulation of bone metabolism by sex steroids.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8(1), a031211.
[4] Pierson, E., Althoff, T., Thomas, D., Hillard, P., & Leskovec, J. (2021). Daily, weekly, seasonal and menstrual cycles in women’s mood, behaviour and vital sign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5(6), 716-725.
[5] 李留霞, 杨池荪, 乔杰, & 李美芝. (1998).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及雌, 孕激素受体测定. 中华妇产科杂志, 33(2), 89-91.
[6] Kim, J. J., & Chapman-Davis, E. (2010, January). Role of progesterone in endometrial cancer. In Seminars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Vol. 28, No. 01, pp. 081-090). ©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7] Reed, B. G., & Carr, B. R. (2015). The normal menstrual cycle and the control of ovulation.
[8] Hormones, E., & Breast Cancer Collaborative Group. (2013). Sex hormo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premenopausal women: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seven prospective studies. The lancet oncology, 14(10), 1009.
[9] Mesiano, S. (2019). Chapter 11-Endocrinology of Human Pregnancy and Fetal-Placental Neuroendocrine Development. Editor (s): Jerome F. Strauss, Robert L. Barbieri, Yen and Jaffe's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10] Schindler, A. E. (2009). Progestogen deficiency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Maturitas, 62(4), 334-337.
[11] Fernandez Pérez, L., & Chetrite, G. S. (2016). Preface to special issue on “Hormones and Diabetes”. Hormone Molecular Biology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6(1), 1-2.
[12] Magon, N. (2012).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Kasturba Medical College, Manipal University, Manipal, Karnataka, 1Air Force Hospital, Nathu Singh Road, Kanpur Cantt, Uttar Pradesh, India. Nigerian Medical Journal, 53(4), 179.
[13] Brinton, R. D., Yao, J., Yin, F., Mack, W. J., & Cadenas, E. (2015). Perimenopause as a neurological transition state.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1(7), 393-405.
[14] E Yoest, K., A Cummings, J., & B Becker, J. (2014). Estradiol, dopamine and motivati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gen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Formerly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Central Nervous System Agents), 14(2), 83-89.
[15] Sohrabji, F., & Williams, M. (2013). Stroke neuroprotection: oestroge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teractions and the role of microglia.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25(11), 1173-1181.
[16] Bencker, C., Gschwandtner, L., Nayman, S., Grikšienė, R., Nguyen, B., Nater, U. M., ... & Comasco, E. (2024). Progestagens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modulation: Effects on the brain, mood, stress, and cognition in females.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101160.
[17] Brinton, R. D., Thompson, R. F., Foy, M. R., Baudry, M., Wang, J., Finch, C. E., ... & Nilsen, J. (2008). Progesterone receptors: form and function in brain.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29(2), 313-339.
[18] Stein, D. G. (2006). Progesterone in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injuries. Future Neurology, 1(4), 429-438.
[19] Singh, M., & Su, C. (2013). Progesterone and neuroprotection. Hormones and behavior, 63(2), 284-290.
[20] Lessey, B. A., & Young, S. L. (2019).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 Yen and Jaffe's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pp. 206-247). Elsevier.
[21] 德希拉·德利兹. (2023). 炙热的你 关于了不起的女性更年期的一切 妇幼保健.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2] Mohan, M. (2018, August 6). How the menstrual cycle changes women's brains every month. BBC Future.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80806-how-the-menstrual-cycle-changes-womens-brains-every-month
[23] Albert, K. M., & Newhouse, P. A. (2019). Estrogen, stress, and depression: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5(1), 399-423.
[24] Epperson, C. N., Steiner, M., Hartlage, S. A., Eriksson, E., Schmidt, P. J., Jones, I., & Yonkers, K. A. (2012).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evidence for a new category for DSM-5.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9(5), 465-475.
[25] 李银丹, 郭敏, & 侯海燕. (2024). 女性性激素水平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12(3), 235-240.
[26] Briden, L. (2021). Hormone repair manual: Every woman's guide to healthy hormones after 40. Greenpeak Publishing.
[27]Svoboda, E. (2022, November 10). When depression sneaks in with menopause. Knowable Magazine. https://knowablemagazine.org/content/article/mind/2022/when-depression-sneaks-menopause
[28] Bromberger, J. T., Kravitz, H. M., Chang, Y. F., Cyranowski, J. M., Brown, C., & Matthews, K. A. (2011). Major depress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SWA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1(9), 1879-1888.
[29] Schmidt, P. J., Dor, R. B., Martinez, P. E., Guerrieri, G. M., Harsh, V. L., Thompson, K., ... & Rubinow, D. R. (2015). Effects of estradiol withdrawal on mood in women with past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72(7), 714-726.
[30] Gordon, J. L., Rubinow, D. R., Eisenlohr-Moul, T. A., Xia, K., Schmidt, P. J., & Girdler, S. S. (2018). Efficacy of transdermal estradiol and micronized progesterone in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menopause transi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75(2), 149-157.
[31]Rosenbaum, M., & Leibel, R. L. (2014). 20 years of leptin: role of leptin in energy homeostasis in humans.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23(1), T83-T96.
[32]Sumithran, P., Prendergast, L. A., Delbridge, E., Purcell, K., Shulkes, A., Kriketos, A., & Proietto, J. (2011).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hormonal adaptations to weight lo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5(17), 1597-1604.
[33]Loucks, A. B., & Thuma, J. R. (2003). Luteinizing hormone pulsatility is disrupted at a threshold of energy availability in regularly menstruating wom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88(1), 297-311.
[34] 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2015). 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妇产科杂志, 50(2), 81-91.
本文关键词:女性、激素、荷尔蒙、更年期、月经、病耻感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来源: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