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三月,谓闭藏,正是滋补养生好时节。地黄因其“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被人们所热衷。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地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同时也是中药里“生熟异治”
冬三月,谓闭藏,正是滋补养生好时节。地黄因其“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被人们所热衷。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地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同时也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因加工炮制方式的不同,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药地黄的世界,探寻它的奥秘。
鲜地黄:新鲜采挖的地黄块根,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呈淡黄色,被称作鲜地黄。其性寒、味甘苦,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经典名方有犀角地黄汤,始载于《千金要方》,由犀角,鲜地黄汁,芍药,牡丹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身热谵语,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
生地黄:鲜地黄在产地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后称之为“生地黄”;其性寒、味甘,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常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经典名方有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方为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主治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临床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肺结核等属心肺阴虚内热者。
熟地黄:将生地黄再经蒸制变为“熟地黄”。将洗好的生地黄拌上黄酒,待浸透后,平铺在木质的笼屉内,蒸制是地黄转化的关键,头蒸之后的地黄掰开仍能看见棕褐色的黄心,须拿到室外晾干,加上蒸制出来的药汁再上笼蒸制,干燥的地黄充分吸进药汁精华。如此反复,需达九次,古称“九蒸九晒”。地黄蒸制的过程极为讲究,地黄最忌铁器,否则成品就含有铁腥味。经过炮制,其质地变得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传说中品质最高的熟地黄“黑如漆,明如镜,甘如饴”;性转温,气微,味甜,补益作用增强,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经典名方有四物汤,始载于唐朝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后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明确其用于调益荣卫、滋养气血,在妇科中应用广泛。由熟地、当归、川芎和白芍四味药组成。该方被誉为 “妇科第一方”,主治女性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闭经等,也用于冲任虚损、崩中漏下、妊娠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下等病症。
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三药均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证。
不同之处在于, 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小,长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多用治血热阴亏属热邪较盛者;
生地黄甘寒质润,清热凉血之力稍逊于鲜地黄,但养阴生津之力强于鲜地黄,滋腻性亦较小,长于治疗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诸证,滋阴力不及熟地黄;
熟地黄甘微温,滋腻性大入肝肾而功专补血滋阴,填精益髓长于治疗血虚证及肝肾亏虚证。
地黄作为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大宗常用中药之一,因其具有多样的化学成分、广泛的药理活性,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地黄中的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和多糖类等成分被公认为是其主要活性物质基础,具有止血、补血、降血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衰老、抗炎等药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作为药食同源品种,在食疗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
生熟地猪骨汤
材料:猪骨500g,生地20g,熟地30g,陈皮5g,生姜2片。
做法:生姜去皮备用,姜皮与猪骨焯水后,与全部食材一同放入炖锅,炖1.5小时,炖熟后加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补血。特别适合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心悸、潮热盗汗、月经不调、耳鸣耳聋、心烦失眠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地黄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生地黄;有碍消化、气滞痰多、食少便溏、脘腹胀痛者忌用熟地黄;胃虚食少、胂虚有湿者慎服鲜地黄。
注意,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食用地黄,遵循医嘱,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