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养成过一个好习惯,就会知道怎么再养成一个好习惯;同时你还知道怎么戒掉一个坏习惯,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
【好词好句:1464】
《油炸绿蕃茄》剧照
1
如果你养成过一个好习惯,就会知道怎么再养成一个好习惯;同时你还知道怎么戒掉一个坏习惯,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
2
受挫的人一旦认知发生扭曲,就算别人的言行毫无恶意,他们也会从中感受到恶意。
——榎本博明《酸葡萄效应》
3
选择不是从一件好事和一件坏事中做选择,因为明显好明显坏的东西不需要选择。选择是「难以抉择」,是无论走哪条路,你都会得到,也都会失去。
——《西西里岛》
4 有个心理学概念叫「情绪解离」。
很多人在被欺负的当下会没什么感觉,直到事后,甚至好几天后,才突然感到愤怒,懊悔自己当时怎么那么迟钝。这种解离常见于小时候习惯以他人意志为先的人,因为不被允许表达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脱节,好像情绪突然冻住了。只能在脱离那个危险环境之后,才慢慢恢复。
——知书少年果麦麦
5 一个人童年经历坎坷的细微迹象:
· 很少与人分享家里发生的事或谈论自己的家庭。
· 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 极其独立。知道没有人可以依靠,什么事都自己做。
· 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 习惯性地、强迫性地道歉。即使是与他们无关的事情。
· 害怕被触摸,听到响声就退缩。
· 用笑声掩盖,很多喜剧演员都有悲惨的童年。
6
很多年前就在表达的观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重复了,人类尊严是所有人权的道义基础,承认儿童的尊严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任何儿童不应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2.体罚对制服儿童仅仅是暂时有效的,长期而言,作用有限,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3.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挨打的次数越多、越重,这个孩子就越容易具有攻击性,就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对适当打孩子和过度的暴力进行区分是危险且没有可行性的。
5.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不是家长们(也不是任何人或团体)的附属物。
6.中断暴力的代际循环,应从我们这一代做起。
——李清晨
7
日常生活中压力比较大的人,往往会有「过度认真」「总在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回忆过去的创伤」「焦虑地夸大未来」「害怕被人讨厌」「对失败抱有羞耻感」这些特点。
其实,它们都是大脑在疲惫时容易凭空编织的思考回路,90%的情况都是自己吓自己,没有必要去逐一追究。「想法」只是一辆辆从脑海中驶过的高速列车,你只需要看清真正重要的班次,不必非得每一辆都去搭乘。
——paya
8
去了电器卖场溜达。
卖场真惨,一个巨大的地上6层地下2层的商场,一共顾客估计不超过50人……当然我也没立场说商场,我也是去摸摸实物在网上下单的。
电器卖场已经完全处于“我知道你们会去网上比价,你们随便吧……”的摆烂心态了。营业员还会主动跟我说,拍吧,把型号拍下来,我们只能做到这个价了……非常自暴自弃……
去看了看东芝的洗衣机和冰箱,旁边就是松下的展厅。松下的服务员跟我说,东芝他们家已经被美的买了!他们就是美的!
我就佩服大姐这种心直口快的性格,在里面摸了了半天洗衣机……大姐跟我说有打折样机!进口压缩机和电机!5折!我一看正好还挺喜欢!大姐又撺掇我,你上网查查!我也没客气,当着大姐面打开闲鱼………
好吧价格比闲鱼还便宜一点儿。我也没那么在乎样不样机!择日不如撞日……
——祝佳音
9 我搭档钻研产品到了什么程度呢?
去年我们不是蟹腿肉火了吗?但是有一些差评认为太小,鲜度不够之类的。于是他去工厂盯了一个月,工厂老板也是卷王,他们一起在蟹腿肉基础上开发出了独一无二的黑金蟹钳肉,个头更大,鲜度更足,加工时间更短。一口咬下去那个价值感一下就出来了。虽然价格贵了好多,但是过年那一波真的比蟹腿肉还受欢迎。
青花鱼也是优中选优,选出来最好的那批。银鳕鱼也来来去去改了四回。可能因为顾客的一条差评,他就会跑一次工厂。很多工厂怕麻烦,嫌弃他事儿多。他脸皮厚,一次一次烦工厂。
还有海参系列。他已经跑了七八回了,那个已经卖断货的海参饺子就是他开发的。之前是海参切碎包饺子,这次在大连找到了一种 “小而不凡” 的精品小海参,可以整个包进饺子里去,口感更带劲。
石斑鱼片也是我提出想法,他开发的。他收集了许多中差评,又跑了四五次工厂,2.0 版石斑鱼片会比第一批更惊艳。
我现在就觉得做生意虽然卷,但是如果有一个这样用心,执行力超强的,对产品极度热爱的搭档,做好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风中的厂长
10 日常提醒我自己:
生活处处都可以通过优化做到更合理,人生在世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冒的险和吃的苦。
开车在路上争分夺秒,刷手机刷几个小时却不慌不忙。
买个小商品费尽口舌和心思讲价几毛一块,学习读书健身提升技能没有时间。
长期过苦日子攒点钱,买房买车买股票眼不眨、价不还就扔进去了。
保养身体一分钱舍不得花,送给医院治病极其慷慨。
想看一个人的思维如何就看他们在生活方面合不合理就行,都是思维模式的体现。
——大厨elax
11
一个新研究发现,诺奖得主里,那些频繁跳槽“挪窝”的,或者在好几个工作地点兼职的,会更早开始做自己的诺奖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们收集了从1901年到2003年,一百多年里所有诺贝尔化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们的详细资料——这些科学家们每一年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个最终让他们获得诺奖的伟大研究。
那些差不多每两年就换个地方(比如从一个大学换到另一个大学,或者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的诺奖级研究平均能比那些一直没怎么动过的科学家早开始两年。
如果是五年搬一次家,也能提前 0.7 年开始做那个“诺奖级研究”。
如果不是总待在一个地方,而是经常在好几个地方工作(比如一部分时间在大学实验室,一部分时间去某个大型研究中心,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那样的地方),那开始诺奖研究的时间还能再提前,最多能提早2.6年。
要知道,得诺奖有时候拼的就是“颁奖时还活着”,能提早几年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研究的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温伯格 (Bruce Weinberg)说,“你可能和很多聪明人待在一个地方,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和他们都交谈过了,对事情的运作方式有了共同的理解。除非你接触到一套从未听说过的新想法,否则你不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你可以通过搬家或在多个地方工作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四处走走,结识新朋友,拥有新的经历,接触新的思维方式,你就更有可能想出那个伟大的新想法。”
今天碎片化时间读到的
图文来自网络/学习群/书籍/朋友圈
尽量注明了出处/不代表个人观点/侵删
来源:情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