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卡夫卡生命的重要见证,这部横跨1910-1923年的日记,包括 旅行随记和手稿素描,近28万字的记录,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记录,更是他文学创作的孕育地。如同散落的拼图一般,《变形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都能从中找到归宿。正如余华所言:"卡
书籍:卡夫卡日记
译者:孙龙生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一家咖啡馆我与《卡夫卡日记》相遇。那些碎片化的文字像一扇扇小窗,让我窥见那个从《变形记》开始就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界限的灵魂世界。
作为卡夫卡生命的重要见证,这部横跨1910-1923年的日记,包括 旅行随记和手稿素描,近28万字的记录,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记录,更是他文学创作的孕育地。如同散落的拼图一般,《变形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都能从中找到归宿。正如余华所言:"卡夫卡的日记很像是一些互相失去了联络的小说。" 坦率地讲,或许日记可读性没有《变形记》那样起伏,但在翻看的某一点却能照进我的现实。 就像波伏娃曾说过的那样:"其他作家给我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在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现代人的典型困境:
关于工作的囚笼,他写道:"朝九晚五的工作是杀死灵魂的慢性毒药",却又不得不承认:"我如果没有从办公室里解放出来,我简直就没有指望了。"这种生存与创作的两难,催生了无数关于"时间浪费"的自责:"又虚度一天,没有写出一个字。"
关于爱情的矛盾,他既渴望又恐惧:"要是我到了四十岁,那么,我大概会与一个稍稍由上唇暴露出前翘的上齿来的老姑娘结婚。" “我要是恋爱了,那时候我能做什么呢?多少年之前,我在环形道的凉亭下等待得多久啊。”然而终其一生卡夫卡没有结婚。,最终化作一声无人听见的叹息。
最令人动容的,大概是那些关于孤独的独白。剧院成为他的避难所,"那里是梦一样的地方。没有人会注意。"我们一样孤独.....
父亲的阴影如影随形:"勒维,我父亲谈论他时说,谁与狗一起躺在床上,谁就和臭虫一起起身。 我无法克制自己,说了一些语无伦次的话 "就像《判决》和《致父亲》中的那样,印证自己看过的那些情节,而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是:"她的父亲在疯人院死去。"
"我最大的能力是恐惧。"卡夫卡的自白何尝不是现代人的集体焦虑?在阅读这些碎片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在拼凑一面镜子,最终在卡夫卡的深渊里照见了自己的影子。这位被束缚的天才,39岁退休,41岁离世,他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于逃离与妥协的挣扎,至今仍在。
卡夫卡说:"真相无法被讲述,只能被体验。"这是一种痛苦的诚实,却也让我在“亲历”了那些困境之后却依然渴望自由与爱。
ps:看卡夫卡的顺序,还是先从作品开始最后再来看他的日记吧。
来源:凤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