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柳子戏“90后”演员尹春媛:600年老腔调如何绽新“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22:58 2

摘要:柳子戏是山东的地方稀有剧种,有着 600 年的悠久历史。此次尹春媛摘 “梅”,是柳子剧团的第二朵 “梅花”。老腔调如何绽新 “梅”?我们试图从尹春媛的经历和对话中探寻答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郑珂

5 月 24 日下午,在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记者见到了从上海赶回济南的尹春媛,她刚刚斩获第 32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谈及获奖,尹春媛难掩内心的激动。“当在获奖名单上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一路走得太艰辛,每一位戏曲人应该都能感同身受。”

柳子戏是山东的地方稀有剧种,有着 600 年的悠久历史。此次尹春媛摘 “梅”,是柳子剧团的第二朵 “梅花”。老腔调如何绽新 “梅”?我们试图从尹春媛的经历和对话中探寻答案。

生长在 “戏窝子”

尹春媛 1990 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郓城,这里是名副其实的 “戏窝子”,也是柳子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们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会唱柳子戏的人。” 尹春媛的老爷爷是男旦演员,爷爷演丑角,二爷爷则擅长吹笙,“他们并非专业演员,都是庄户院团里的业余爱好者。”

“没事就学着唱一段儿。” 在这样的戏曲世家长大,尹春媛耳濡目染,从小就与柳子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柳子戏的基因早已融入她的血脉。2000 年,她报考菏泽艺术学校,正式踏上学习柳子戏的道路。2004 年,她考入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一名职业的柳子戏演员。

戏曲是 “角儿” 的艺术,想成为 “角儿”,必须下苦功夫。尹春媛初学的是刀马旦,但在 2013 年《巾帼雄风》的演出中意外受伤,不得不暂别舞台。养伤期间,她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开始从 “武戏” 向 “文戏” 转型,主攻青衣、闺门旦戏。“刀马旦以武戏为主,一个精彩的动作就能赢得满堂喝彩;青衣、闺门旦主要是文戏,以唱功为主,而唱腔是我的短板,需要花大力气打磨。”

尹春媛的师父陈媛是第 20 届梅花奖获得者,唱功十分精湛。一开始,尹春媛的嗓子在换音区总是 “打泡”,师父就用手固定她的口型,让她一遍遍地找感觉去唱,只为保证柳子戏的原汁原味。

“转折” 成 “突破”

尹春媛爱琢磨戏,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她常常思考如何让表演更贴近戏曲角色。去年,柳子剧团创排的首部现实题材作品《大河粮仓》登上舞台,尹春媛在剧中饰演林春晓。如何让人物更贴近现代生活?这需要打破传统戏中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深入角色内心捕捉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要点,而这需要一遍遍地揣摩人物、推敲排练。

在本届梅花奖评选中,尹春媛以《玩会跳船》《老青天》和《巾帼雄风》中的精彩片段组成折子戏专场参评。这些剧目涵盖了柳子戏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戏,她所饰演的角色横跨闺门旦、花旦、刀马旦三种行当,从优美雅致的大家闺秀,到俏丽泼辣的风尘女子,再到骁勇稳健的巾帼英雄,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一人饰演三个角色,还不让观众在观剧时有剧情 “穿越” 的感觉,这充分展现了她独特的表演特色和自身优势。

福兮祸兮,谁能想到,当年受伤后戏曲生涯的重大转折,竟让尹春媛实现了 “文武兼备” 的突破,并最终摘得梅花奖。

尹春媛身上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新潮的元素,这折射出柳子戏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她一方面努力追求戏曲的古老韵味,另一方面又乐于拥抱潮流,为戏曲注入新的活力。她推出了国风戏歌《神女劈观》,用戏腔演绎流行歌曲《孤勇者》等作品,大胆地与现代文化 “联动”,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自己演出的柳子戏经典大戏还远远不够,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跟随师父学习。同时,我也会关注年轻人的反馈,根据他们的喜好做一些新的尝试。” 尹春媛说。

年轻人要守住初心

获得梅花奖后,对于年轻人,尹春媛有话要说。这一段话,更像是她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总结。

戏曲行业常说 “德艺双馨”,尹春媛认为,演员要配得上 “优秀” 二字,首先要成为业务上的领跑者、德行上的榜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点都不夸张。我觉得在戏曲行业里,要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初心。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但这只是一时的。” 尹春媛感慨地说,年轻人只要不断奔跑、攀登,总会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她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 “90 后” 获得梅花奖,这对尹春媛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她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师父陈媛曾对她说,一个演员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整个剧团、整个剧种的成功,肩负着整个剧种、整个剧团的希望。

获奖以后有什么打算?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柳子戏?尹春媛今年入选了山东省第三届戏曲名家工作室学员。未来 3 年,将排演一些大戏,“我也会在大戏排演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去弥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

尹春媛的成功,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山东戏曲传承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搭建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等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支持老艺术家回团开课、带徒授艺,以及鼓励青年艺术人才开展艺术实践等方式,为戏曲创作、表演等专业方向的青年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搭建交流平台,助力青年艺术人才快速成长。

“以后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山东的文艺事业、戏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春媛坚定地说。

“一棵菜” 的精神

“从接到梅花奖终评消息的那天起,全团上下就发扬‘一棵菜’精神,不遗余力地积极准备。” 谈及获奖,尹春媛不忘感谢团里的每一个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没有丝毫懈怠,才促成了在梅花奖参评舞台上的完美呈现。”

“一棵菜” 精神是戏曲行话。一棵白菜,有菜根、菜心、菜叶等部分,只有这些部分紧紧抱在一起,才能长成一棵好白菜。同样,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音乐、舞美等全体人员,不分主次,紧密配合,才能演好一台戏。

如何具体做到到“一棵菜” 精神?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长)李长海表示:“演员的任务是在舞台上演好戏,不能让演员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台下的工作中。团部、中层和管理者,要有服务精神。没有演员,也就不需要我们这些人了!”

在参评梅花奖时,幕间演出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杨春伟带来传统剧目《打登州》选段,以及柳子戏的 “三大件” 笛、笙、三弦等传统乐器演奏的《四宫・五律》柳子戏曲牌鉴赏。幕后抢装团队分秒必争、默契配合,确保角色转换高效迅速。整场梅花奖参评,真正诠释了 “戏比天大”。

“尹春媛获得梅花奖,对全团演职员是极大鼓舞。全团演职员团结一心、各负其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有力保障了春媛顺利摘梅,也真正体现了柳子剧团是一支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集体。” 李长海说,梅花奖的获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全团职工将乘势而上,为山东省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王者陈咬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