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老子死守!"1937年12月12日深夜,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的嘶吼声在炮火中显得格外无力。此时中山门已被日军轰出三个豁口,紫金山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雨花台上密密麻麻躺满守军遗体。谁能想到,这场被寄予厚望的首都保卫战,从正式交火到全军溃败仅用72小时?
"给老子死守!"1937年12月12日深夜,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的嘶吼声在炮火中显得格外无力。此时中山门已被日军轰出三个豁口,紫金山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雨花台上密密麻麻躺满守军遗体。谁能想到,这场被寄予厚望的首都保卫战,从正式交火到全军溃败仅用72小时?
站在明城墙上远眺,长江像条巨蟒将南京城死死缠住。三面平原无险可守的地形,让这座六朝古都成了兵法中的"绝地"。更致命的是,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从上海到南京的300公里战线上,6个师团形成三面合围之势。
"老蒋这是让我们当活靶子啊!"时任88师参谋长的张柏亭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南京卫戍部队看似有15万之众,实则混杂着刚从淞沪战场撤下的残兵、临时抓来的壮丁、甚至还有戴笠的别动队。真正能打的德械师仅剩三个,每个连队新兵比例竟超60%!
当蒋介石在中山陵旁的会议室里扫视众将时,满屋将星集体装聋作哑。谁不知道接这个烫手山芋等于自寻死路?偏偏半退休的唐生智拍案而起:"南京乃总理陵寝所在,当破釜沉舟!"这番表演让老蒋感动得当场赐下"中正剑",却不知这位湖南军阀出身的将军,连麾下部队的番号都认不全。
更荒唐的是防御部署。唐司令将最精锐的教导总队摆在紫金山,却让刚从上海撤下的87师驻守雨花台。结果日军第6师团主攻时,发现对面阵地上全是连枪栓都拉不动的菜鸟。后来日军战报记载:"中国士兵像割麦子般成片倒下,但依然前赴后继。"
12月12日下午5点,当撤退令终于下达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挹江门前瞬间聚集十万溃兵!这个宽不足十米的城门,成了决定生死的"鬼门关"。有军官回忆:"人挤人、马踏马,城墙上挂满用绑腿结成的'人绳',不断有人坠江喂了鱼。"
最惨的是滞留在城内的伤兵。教导总队第3旅参谋主任倪国鼎在日记中写道:"病院里三千多弟兄,听到鬼子进城的消息,集体吞下了奎宁丸..."而唐生智承诺的"与城共存亡",最终变成了坐着汽艇率先跑路。
根据东京防卫厅解密档案,日军在攻城战中伤亡达1.2万人,相当于每推进100米就要倒下8个士兵。守军方面,教导总队第2团在紫金山拼光最后一人,87师三个团长全部阵亡,宪兵部队在中山路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刺刀折断了就抡工兵铲...
但更令人痛心的是战略失误。原本要坚守三个月的"东方马奇诺防线",因为新兵不会操作重武器,被日军三天突破。撤退时本应销毁的江边仓库,反而成了日军的补给站。这些细节,让后人看清了什么叫"非战之罪"。
84年后重看这段历史,有个细节细思极恐:蒋介石12月7日就已飞往武汉,却严令守军"打给国际看"。更讽刺的是,当唐生智要求炸毁浦口铁路时,老蒋居然回复:"要给和平留条后路"。这种首鼠两端的操作,注定了南京守军的悲剧命运。
但换个角度想,若是提前组织民众撤离,若是保留渡江船只,若是让白崇禧代替唐生智...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那些明知必死仍坚守阵地的无名英雄,用血肉在中华门城墙上刻下了四个大字:宁死不屈!
#历史真相##军事迷##勿忘国耻#
来源:棠棣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