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针”造桥、“机器人”制梁,甬金衢上高速金华段这样“智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8:59 2

摘要: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到位,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城区段关键控制性工程——武义江大桥主桥单幅顺利合龙。这座全长2785.85米、主跨168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以毫米级精度的桥面平整度和智能化的施工管理,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供关键支撑。5月23日上午,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周建群 应珑珑 记者 周夏林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到位,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城区段关键控制性工程——武义江大桥主桥单幅顺利合龙。这座全长2785.85米、主跨168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以毫米级精度的桥面平整度和智能化的施工管理,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供关键支撑。5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浙江金华,亲身感受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城区段项目的施工工艺、智慧化建设并了解项目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解这条“智慧之路”背后的创新密码。

(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武义江大桥单幅合龙)

武义江上“悬虹”

工艺革新破局自然之困

武义江大桥的施工堪称一场“与自然的博弈”。大桥主墩位于武义江河道中,地下水丰富、地质复杂,加之河流水位频繁变化,项目施工面临严峻挑战。重达131.76吨的挂篮系统如同“空中造桥机”,将主梁拆解为22个节段逐段“生长”,每个节段浇筑都像是在水面上“穿针引线”。

看似传统的工艺背后,藏着堪比“绣花”的精细管控。“我们将桥面平整度严格控制在5mm以内,误差相当于只有两枚一元硬币叠一起的起伏。”浙江交通集团甬金衢上金华指挥部主持工作副指挥徐承明介绍。项目推广应用“5步精细法”(1调2振3抹4测5收)——调整端模、振捣充分、初步抹平、平整度检测、精收面,桥面平整度比规范标准±8mm精度还要高。

(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武义江大桥全景)

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同样考验着建设者的技术和耐心。徐承明表示:“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中,我们通过高精度测量仪器和先进的施工控制技术,严格控制每一节段的浇筑精度和预应力施加,相当于用绣花针的精度完成钢铁浇筑,在江面上绘制一条‘数学意义上的完美弧线’。同时,我们还对混凝土的相关参数进行实时检测,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质量。”

此外,数字化手段则为施工安全上了“双保险”。项目引入AI全景行为识别预警系统,部署的智能摄像头如同24小时值守的“电子哨兵”,精准识别安全隐患;安全智控系统2.0版,就像给工地穿上“数字防护服”,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施工区域安全管控无死角,减少了人工干预,成为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

宽阔的武义江上,建设中的武义江大桥如巨龙般向东西延伸,这一重要工程,见证着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的火热推进。作为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设重点项目、浙江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项目之一,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全长 38.26 公里,总投资约 116.28 亿元,由浙江交通集团主导投资建设。项目东起金东区岭下镇连接金丽温高速,终于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上境村,与拟建的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婺城至浙赣界段相顺接,是浙江“九纵九横五环五通道多连”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一横”。

智慧梁场“织锦”

数智转型引领造梁革命

离开武义江大桥,来到智慧梁场,与传统梁场的嘈杂和忙碌截然不同,机械臂挥舞、鱼雷罐滑行的场景宛如科幻片。地上交错布局的“火车轨道”清晰可见,依据给定参数加工钢筋,浇筑成型后的梁板坐上“小火车”进入“桑拿房”,系统根据电脑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自动开启对梁板表面进行喷淋养护……“这里每天‘诞生’8片T梁,却看不见人海战术。”梁场工区主任李思达指向空中轨道——混凝土通过鱼雷罐精准配送和布料机均匀浇筑,钢筋骨架由智能机械臂焊接,较传统模式可节约人工50%。

(智慧梁场内的钢筋骨架智能化加工流水线)

梁场通过研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全省首创全线梁板统一标准、统一预制、统一安装的模式下,通过“钢筋骨架智能化加工、混凝土一体化生产、梁板工业化预制”三条流水线,实现了智慧梁场高效有序、优质安全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控,承担了全线7893片梁板的预制任务。钢筋骨架加工线通过电阻焊接机器人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混凝土一体化生产线运用“空中运载车”鱼雷罐输送优质混凝土,布料机实现铺料快速又均匀,较传统浇筑缩短40%时长;工业化预制线以14套组合移动模台构建循环生产线,配合智能蒸养窑实现10倍台座周转率,把“慢炖”变成“高压锅速煮”。“智造不是炫技,而是让工程与生态共美。”李思达说道,从砂石自加工到构件出坑,项目将绿色基因注入梁板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废渣排放减少过半、混凝土损耗减少20%、零污水排放。

(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智慧梁场全景)

在智慧梁场的数字化管控中心,大屏跳动着7893片梁板的“生命档案”,工作人员通过1个指挥平台+6个智慧管控系统+N个感知系统,对制梁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控,实现生产过程全周期数据贯通的一体化智能建造。同时,项目还创新建立五维评级体系,从工艺控制、预应力控制、混凝土均匀度、构件精准度、外在美观度5个维度,对15项关键指标实施物联网动态监测。通过自动采集张拉应力、预拱度等4类实时数据,同步索引11项质保资料,每片梁板都获得精准质量评分,并进行ABC等级评价,“优等生”A级梁板数量从过去的60%提高到了如今90%以上。

教培基地“绣路”

锻造新时代产业工人

在智慧梁场内,全省首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产业工人教培基地” 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教培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各种培训和实操演练。

(工人们在教培基地模拟中心进行装载机、龙门吊模拟实操)

作为浙江省首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教培基地,这里打造了“六强培训路径”,即强格局、强思路、强管理、强技能、强士气、强体质,“定制”职业规划路径;构筑了“五讲四美”体系,营造“讲风险、讲执行、讲技能、讲创新、讲应急”的良好氛围,实现产业工人“行为美、形象美、环境美、和谐美”的美好愿景。通过与重庆交通大学等专业院校及金华市工匠学院合作,基地构建“理论+实操+认证”一体化三维培育体系,创新安全积分制好比累计“游戏经验值”,再加上培训补助的助力,更激发工人学习热情。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23期培训,覆盖1700余人次,助力49人取得专业资格证书。这种“沉浸式培训”已经初见成效,项目1人获“浙江金蓝领”称号、5人荣获“金华金蓝领”称号,3人荣列2024年“八婺交通金匠”(工程类)名单、1人入列2025年“八婺金匠”培养项目人员名单。

产业工人是品质工程的坚实根基,教培基地不仅为产业工人提供“一站式”授课,还能让他们“沉浸式”体验多种高速公路建设场景。实操中心的模拟设备堪称“工程驾校”:装载机操作考核如同“虚拟闯关”,系统自动生成的成绩排行榜,让技能比拼有了“电竞感”,让学习有趣味、有记录、有比拼,未来还可与安全码系统打通。在交通组织推演中心,超过一定规范的危大工程、涉路施工都可以先行在大屏上进行推演,为工人提供充分的模拟演习机会,从而可以在跨线施工多、交通组织难的项目现场“游刃有余”。

(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武义江大桥全景)

从武义江畔的挂篮悬浇,到智慧梁场的智能生产,再到产业工人的“破茧成蝶”,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以创新为笔,绘就了一幅浙江交通强省建设的壮丽画卷。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6.04亿元,占批复概算116.28亿元的73.99%;累计完成总体形象进度54.42%,其中路基完成74.91%,桥梁完成65.59%。

施工现场飘扬的标语——“道虽长,行则将至”引人注目,这条凝聚智慧与汗水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有效提升上海至瑞丽综合运输通道通行能力和区域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助力打造金华-义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沪浙赣新通道,加速形成金华市区高速环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引擎”。正如江畔晨雾中渐显的桥影,这道“悬虹”正以硬核科技与生态智慧,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轮廓。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