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拼布”,大部分的人都会联想到美国拼布。的确,拼布可以说是在美国被发扬光大的一种传统艺术,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只有美国才有拼布这种“用品”,其他国家也留有类似的拼布记载。
说起“拼布”,大部分的人都会联想到美国拼布。的确,拼布可以说是在美国被发扬光大的一种传统艺术,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只有美国才有拼布这种“用品”,其他国家也留有类似的拼布记载。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前的西藏棉袄、公元12世纪十字军以及伊斯兰教士兵盔甲里面的衬衣、公元16世纪法国人所使用的衬裙(petticoat)以及印度的袈裟、日本的“继接”(tsugihagi)等等,作为生活用品一部分的拼布用品早就存在于世界各地,只是它的名称各不相同,而古代中国没有类似拼布这样精美的东西,是因为纺织业发达,许多蚕丝及棉布料品通过丝绸之路外销到西方去,因此在布料并不缺乏的情况下自然不需要利用拼接布料来制作成衣物等生活用品。当然,如果说完全没有也不尽然,像贫穷人的衣服补丁或是演变到后来的百衲衣或百纳被等也勉强算是其中之一吧!
由于现在大家对拼布的印象大多只是停留在“装饰品”,而且近年来许多的拼布书籍和杂志,大多数是介绍拼布的版型、图形或者以做法为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对于拼布研究也都是以壁饰、布花和色彩等制作的部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绝少有针对拼布如何在美国被发展起来的深入研究,在此,让我们来探索拼布如何在美国被发展成为传统艺术的过程以及其原因吧!
19世纪是美国拼布的全盛时期,因为受到当时社会人文发展的影响,拼布发展不再只是装饰品,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的角色和想法的改变在美国新社群的形成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而拼布对新社群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是因为在拼布的制作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图形与技法,这些图形所代表的“信息”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社会的运作和扮演的角色,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了解其中的缘由。
一直以来拼布的保温功能在美国社会里是相当受重视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拼布是以实用性为主要目的而被制作出来的。但是到了19世纪时期,随着美国社会因为领土的扩大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受到了“南农北工”这种应地域产业和不同造成的南北对立,以及针对“黑奴”人权的争议等种种的问题,最后引发了南北战争。在媒体传播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里,拼布图形所代表的“信息”在当时的社会里,则被运用成一种具有广大影响力的宣道手段,类似这样的拼布与社会的关联性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及了解。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拼布床罩是14世纪时制作的西西里(Sicilia)拼布,也就是意大利拼布(Italian Quilt),现珍藏在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馆里。
什么是“拼布被”?
在说明什么是“拼布被”之前,先来看看“拼布被”原文字面的意思。其实拼布(patchwork)和被子(quilts)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物品,早期从英国移民到美国的新住民们将这两种物品结合起来,因此产生了目前所谓的“拼布被”(patchwork quilts)。
原本拼布(patchwork)是将各式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花色不同的布料一片一片地缝合、变化成各种尺寸和设计的手工艺品,例如摆饰品、床罩、壁饰等代表性的物品,正因为如此所谓的拼布(patchwork)其实就是利用小块布拼接作业的意思。
无论是拼布(patchwork)或者“拼布被”(patchwork quilts)、被子(quilts)等用品,在美国都可以被简称为被子(quilts),但是这种所谓的被子(quilts)在传到美国之前的欧洲,并没有利用小布块的拼接,而只是用一整块布料直接压线而成。
什么是“压线”及“压缝”?
压线(quilt)是将表布、铺棉、里布三层重叠缝合在一起的做法。为了要固定这种三层的构成,所以必须在表面画上图案,然后以平针缝为主要的压缝装饰线来表现作品的技法与技法运用的一种方式。至于压缝(quilting)技巧的说法是有拉丁文的(CULCITA)“靠枕”而来的,这种说法起源于古埃及,而在北美通常对所有压缝床罩的物品都称为“拼布被”(patchwork quilts)。
“拼布”(patchwork)简单来说,就如同前面解释过的是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颜色、花色不同的布料一片片拼接缝合起来,形成像马赛克一样的一整片大布块,她的好处是可以变化成各种尺寸和样式设计的手工艺品,事实上“patch”也就是拼接的意思,由于拼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埃及、印度、中国以及欧洲各地,这种把大小形状不一的布块拼接成一大块布来使用的想法,相当符合现代资源再利用的做法,于是近年来又重新受到各方的青睐。
如图所示,“压线”(quilt)或“压缝”(quilting)是在两片布的中间塞入一些棉花或是羽毛后缝合,然后在表面缝上装饰线,让图样呈现出浮雕效果的表现技法,或者是只利用单纯压线的素压表现方式。早期素压是在蒙古高原上为了防寒而发展出来的,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在中国的西藏等地都有被使用的记录。另外在12世纪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伊斯兰教士兵为了防止盔甲的滑动,会在盔甲里面穿上有压线工法做的合身上衣,于是这种压线制品便被十字军带回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流行而被广泛使用,到了16世纪的时候则成为欧洲人爱用的生活用品。而且因为它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与刺绣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让衣服或者室内的装饰变得更为丰富,于是在欧洲各国都有独特的压线图案被设计出来。从17世纪跨越到18世纪的这段期间,特别是男性的上衣以及女性所穿着的衬裙会刻意在裙子的前面采取开衩的设计,以便露出内部精致美丽的压线图案。
尤其是英格兰北部(North Country)和南威尔士(South Wales)等地,主要是以素压线发展处非常多赏心悦目的图案设计。在18世纪的时候便逐渐发展成为令人赞赏的壁饰等艺术品,而这样的演变也在室内装饰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到了19世纪的时候,由于拼布的技术在当时手艺领域里算是达到了最高峰,于是被广泛地运用到床罩方面的设计,这也是因为它具有相当好的保温效果以及可以增添卧室里的色彩。
然而,受到新布料开发的影响,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新创造的作品里还残留有前一世纪的风格和印象,而没有积极创新和突破,导致拼布的发展慢慢沉寂下去。知道1940年左右,因为开始提倡新布料的拼接方式,使得拼布又得以在现代的社会里复活起来。
与欧洲的上流社会所流行的欣赏用拼布大不相同,在传到美国初期的时候,主要是因为布料相当珍贵而稀少,因此不管是多小的布块都会很珍惜的把它们拼接起来,以便能够做成床罩或是保暖的生活用品,于是美式拼布就自然而然地被开发出来。在度过漫长的棉花种植受到严格管制的殖民地时代,美国在1775年开始于英国殖民政府展开长达近八年的独立战争,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而完成独立建国的美梦。然而在刚完成独立的美国,其实是处于连一点布料都不能浪费的物资的极度缺乏时期,因此拼布更是被广泛的利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直到美国在1776年公开独立宣言的时候为止,布料主要是靠移民们自行携带而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仰赖进口。到了18世纪末期时,由于发明了可以将棉花和棉籽分类的机器,所以19世纪的前半期美国终于拥有大量生产印花棉布(calico:布有上浆,表面有光泽的布料)的能力,使得独创式美国拼布风格得以正式的诞生。
拼布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也可以说是发展的最好的国家。近年来日本拼布界发展得相当有声有色,虽然日本从很久以前就有类似拼接的“tugihagi”做法,但仅运用在服饰方面,并没有利用在艺术创作方面,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因为手艺作家们巧手的努力之下,才成为目前所流行的日本式拼布的风格。
本来,拼布和压线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在美国它被归类为同一种,也因为在美国和日本出版的拼布书籍或杂志也多将“patchwork”和“quilt”单独使用,不管是哪一个单词在台湾都是只“拼布”这个词。
其实拼布的种类很多,例如阿米什拼布(Amish Quilt)、纪念拼布(Album Quilt)、意大利拼布(Italian Quilt)、英国拼布(English Paper Patchwork)、声波拼布(Echo Quilt)、婴儿拼布(Crib Quilt.Baby Quilt)、疯狂拼布(Crazy Quilt)、样式拼布(Simple Quilt)、夏威夷拼布(Hawaiian Quilt)、白色拼布(White Quilt)等等,这些都统称为拼布,只是因为技法、种类和用途的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称呼。
来源:缝纫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