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又捧读了一遍《曾国藩家书》,读到他论及修身处世的篇章,尤其那份临大事的静气,总让人心生感慨。
近来,又捧读了一遍《曾国藩家书》,读到他论及修身处世的篇章,尤其那份临大事的静气,总让人心生感慨。
曾国藩言:凡事皆有定数,心静则万事皆明。
他与幕僚谈心时,曾有这样一番对话。
幕僚问:当今世事纷扰,人心浮动,如何才能稳住阵脚,成就一番事业?
曾国藩只缓缓道出几个字:心静,则天下无事。
意思是说,内心能保持宁静,不为外界所扰,便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从容应对。
世间学问万千,唯有修心不朽。
当你修得了这份静气,便能少几分慌乱,多几分从容,在人生的棋局中稳操胜券。
01
戒浮躁,方能致远
前些日子,看一部讲匠人精神的纪录片,不禁被一位老木匠的专注所打动。
几十年如一日,他守着自己的小作坊,不追名逐利,只潜心打磨手中的每一件木器。
有人问他,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慢悠悠地做活,不觉得亏吗?
他只是憨厚一笑,说道:
“这手艺活啊,急不得。心要是毛毛躁躁的,手上的活计就容易出错。
得把心沉下来,一点一点地磨,才能出好东西。
这跟做人一个道理,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远。”
正所谓:心浮气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百福自集。
静气,是成事的基石。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年轻人,很有才华,但心气很高,总想着一步登天。
换了好几份工作,每份都干不长,总觉得平台太小,屈就了自己。
后来遇到一位前辈,前辈只告诉他:“年轻人,把心放低些,把事做实些。”
他听了进去,选定一个行业,从最基础的做起,不再好高骛远,几年下来,竟也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
与其说是前辈点醒了他,不如说他自己戒掉了那份浮躁,才找到了成长的路径。
作家梁晓声曾写道:
“所谓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这份修养与自觉,往往源于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当你戒掉了浮躁之心,便能明白,所有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世间万物皆有其生长规律,你沉下心来播种耕耘,时间自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02
戒焦虑,方能从容
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常常失眠,整个人都显得特别疲惫。
他说,脑子里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打转,担心这个,忧虑那个,越想越睡不着。
我问他,这些担心,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他苦笑着摇摇头,说:
“道理我都懂,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好像不焦虑一下,就对不起那些潜在的风险似的。
结果事情没解决,自己先垮了。
要是能让心静下来,哪怕只是片刻,也是好的。”
古人云:
思虑太甚,则神怠;忧患太过,则心疲。焦虑,是消耗心力最大的敌人。
一位老中医,年逾古稀,依然精神矍铄,每天看诊、读书、写字,生活规律而充实。
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
他说,养生先养心,心安则身安。遇到烦心事,不钻牛角尖,不让坏情绪过夜。
他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许多波折,但他总能很快调整过来,不让焦虑的情绪长时间占据内心。
与其说是他身体底子好,不如说是他懂得如何排解焦虑,保持内心的平和。
《黄帝内经》中提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思是说,心境保持恬静安宁,顺应自然,精神内敛,疾病又怎么会发生呢?
倘若终日被焦虑所裹挟,心神不宁,即使拥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命运早就告诉了我们,你只有戒掉焦虑的干扰,才能让内心回归平静,从容应对世事变迁。
只管做好当下该做的事,当你不再为未来过度担忧时,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强调“静”字的功夫:
“心欲其定,气欲其平,神欲其敛,才欲其藏。”
这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从容。
一动一静,皆是修行。
当你做到戒浮躁以养神,戒焦虑以安心,修得一身静气时,便能与更强大的人生从容相遇。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梵町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