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汉书·艺文志》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庄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汉书·艺文志》
道家真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世称南华真人。
他与老子一起,奠定了道家哲学的根基。
古往今来,无数修道者和文人墨客都深受《庄子》一书的熏陶。
可你知道吗?
据传在庄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竟打算焚毁所有著作,只留下其中一部,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庄子早年曾任漆园吏,一个负责看管漆树园的小官吏,日子过得清贫却自在。
有次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千金厚礼,邀请庄子出山做宰相。
庄子正在濮水河畔钓鱼,头也不抬地问使者:“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后被供奉在庙堂中。
你说,是做个死了被供着的神龟好,还是做个活着在泥中摆尾的龟好?”使者说当然是活着好。
庄子笑道:“那就请回吧,我宁愿在泥塘中快活地摆尾。”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列国争霸,兵连祸结。
儒、墨、名、法诸家争鸣,各显神通。
儒家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墨家强调“兼爱非攻”,法家倡导“缘法而治”。
可庄子却超然物外,在《逍遥游》中,他描绘了一只能够一飞万里的大鹏,比拟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境界;在《齐物论》中,他讲述了自己梦中变成蝴蝶的故事,彰显生命本质的冥合与通达。
修道人的世界,常人难以理解。
庄子的朋友惠施是个能言善辩的名家代表,曾讽刺庄子说:“你的话大而无用。”庄子反问道:“不知大用的人,怎懂大无用之用?”这就是著名的“无用之用”思想,恰似那些不堪建材的歪脖子树,正因无用才能免遭砍伐,享尽天年。
庄子的妻子去世那天,惠施前去吊唁,却见庄子坐在地上敲盆而歌。
惠施责怪他:“你这样做,太过分了吧!”庄子道:“她刚死时,我岂能不悲伤?
但我想到了人的本来面目。
未生之前,不仅没有形体,甚至连气都没有;化气而有形,化形而有生,如今又化生而为死,如同四季更替,周而复始。
人本来就在造物者的大熔炉中安息,我何须悲哀呢?”
这种超越生死的大智慧,不正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如庄子所言:“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人呼吸深沉,从脚跟呼吸;而普通人呼吸短浅,只从喉咙呼吸。一个是深入本体的悠长,一个是浮于表面的急促。
庄子晚年,身体日渐衰弱。
一日,他召集弟子来到床前,神色凝重地说:“我寿命将尽,你们要将我所著书籍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保留《内篇》七章,其余焚毁。”弟子们大惊失色,问道:“老师,为何要焚毁大部分著作?”
庄子叹息道:“吾著书三十三篇,唯《内篇》七章直指本心,契合大道。其余外篇、杂篇,不过是为了应对世俗之人的提问,多有权宜之计,非吾本意。世人若执着于此,反而会迷失道心,远离大道。”
弟子们还是不解:“老师,《外篇》《杂篇》中也有很多精彩论述啊!”庄子微微一笑:“学道如登山,初入山门,需要路标指引;登至半山,还需地图参详;但到达山顶,俯瞰全局,路标地图都可抛却了。
《内篇》是山顶的景象,《外篇》《杂篇》不过是山路的指引。
若执着于路,永远到不了山顶。”
弟子们若有所悟,但仍不忍烧毁老师的心血。一位年长的弟子鼓起勇气问道:“老师,《内篇》《外篇》《杂篇》都是您的心血,都蕴含道家智慧,为何非要焚毁?即使有些是权宜之计,也能帮助后人理解道家思想啊!”
庄子长叹一声,气若游丝:“汝等不知,大道至简,愈说愈远。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正是此意。
我著书立说,本已违背无言之旨。
若再留下这些不契合本心的文字,岂不是让后人更加迷惑?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唯有《内篇》,最接近大道真意。”
当时,天色已晚,庄子见弟子们仍犹豫不决,便闭目养神,不再多言。
弟子们相视一眼,默默退下。
夜深人静,几位年长的弟子秘密相商,决定违背老师的意愿,保留所有著作。
他们认为,庄子的全部著作都是道家瑰宝,焚毁任何一部分都是文化的损失。
第二天一早,弟子们来到庄子床前,庄子已经气息奄奄。大弟子上前禀报:“老师,我们已经按您的吩咐处理好著作了。”庄子微微点头,却没有多问。
庄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交代弟子们别为他大办丧事。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意思是,我把天地当作棺材,日月当作陪葬的玉璧,星星当作宝珠玛瑙,万物为我送行,我的葬礼还不够丰盛吗?
弟子们流泪问道:“老师,我们怕乌鸦会啄食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在地上,让乌鸦啄食;在地下,让蚁虫啃噬,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这是夺食于鸟而饲之蚁也!”说完,庄子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去世后,弟子们遵照他的遗愿,不举行隆重葬礼,简单安葬了老师。
至于庄子的著作,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庄子》一书,真正出自庄子之手的可能只有《内篇》七章,《外篇》《杂篇》可能是弟子或后人所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书三十三篇,多寓言也。”正因为有了弟子们的“不听话”,后世才得以领略庄子思想的全貌。
《庄子·内篇》确实深不可测,《逍遥游》讲超越性灵自由,《齐物论》阐述万物齐一,《养生主》讲心斋守神,《人间世》写自处俗世,《德充符》论无用之用,《大宗师》言物化逍遥,《应帝王》述圣人之道。
若想参透庄子的思想,的确首先要通读《内篇》。
或许,庄子之所以要焚毁《外篇》《杂篇》,正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真道不可言传,唯心领神会。
其实,庄子自己一开始也未必想著书立说,只是看到世人迷失,不得已而为之。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回归“大道无言”的本真。
正如老子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与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儒家重在入世,道家专于出世;儒家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则指引人超越生死,返璞归真。两种思想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生死之间,庄子看得最透。
他说自己死后,别人为什么要为他哭泣呢?
那不是“不通达命”吗?
道家真人,身虽死而神不灭,化作天地间的一缕清风,逍遥自在。
庄子焚书的故事,或许只是后人的演绎,但无论如何,《庄子》这部经典留存至今,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位旷世真人的思想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可能是对庄子思想最好的概括。
至道不言,大美不语,唯有心领神会,才能参透生命的真谛。
来源:运动达人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