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达十余年的中国画执教生涯及社会艺术讲学实践中,我对中国山水画教学的认知与感悟愈发深刻。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守护与弘扬。每一次的课堂讲授、每一回的技法指导,都如同层层剥茧,让我对山水画的教学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山水画的教学点滴
作者:李向华
###~~###
在长达十余年的中国画执教生涯及社会艺术讲学实践中,我对中国山水画教学的认知与感悟愈发深刻。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守护与弘扬。每一次的课堂讲授、每一回的技法指导,都如同层层剥茧,让我对山水画的教学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与学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互动结构,蕴含着相互依存、相对独立、彼此促进的三重特性。教师与学员之间,绝非简单的知识单向输送与被动接收,而是在学习与交流中携手提高。这种双向互动,让教学过程蜕变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于我而言,每一次教学都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我是“群众文化艺术学者”,一直对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应用不遗余力。在社会基层教学的第一线,我深感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基层教学所面对的学员群体多元,需求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的根基上,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为此,我始终秉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我还有针对性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员走进真实的山水之间写生,让他们切身感受自然的气息与光影变幻,将所见所感倾注于笔端;带领学员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在欣赏名家名作的过程中,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审美素养;还对照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员,精心设计个性化教学课程。
文章配画作《高山云海》68×I168c吃
专注与用心,是我始终坚守的教学态度。每节课后,我都会认真整理课件,将课堂重点、难点,以及学员作品和常见问题,系统梳理成图文资料,发布在“华辉书画院公众号”上。这个平台逐渐成为师生交流、分享艺术心得的阵地,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始终是我教学研究中的关键课题。
我始终认为,教师应先做“传薪者”,将传承千年的山水画艺术火种,悉心传递给每一位学员与群众。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深入钻研、领悟传统笔墨语言的精髓。同时,教师还需化身“引路人”,帮助学员穿透技法表象,领悟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感受古人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方式,让学员明白每一笔、每一画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水画的基础训练,如树石法、皴法、点苔等,若只是机械练习,极易让学员产生枯燥之感。为此,我精心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模式。从“手”开始,以筑牢根基。初期安排笔控练习,让学员通过中锋画树叶,感受线条的圆润流畅;以侧锋写山石,体会笔墨的苍劲有力。随着学习深入,进入组合训练阶段,从一树一石的简单搭配,到小景构图设计,逐步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与画面把控能力;从“眼”入手,以提升观察力。我会选取经典画作,引导学员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对比马远“斧劈皴”的刚劲犀利与王蒙“牛毛皴”的细密柔和,让学员观察不同皴法呈现的质感差异,以此提升学员的读画能力,进而反哺绘画创作;从“心”出发,领会画中真谛。让他们明白山水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画家情感、思想与精神境界的表达。同时,鼓励学员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探寻个人笔性,避免机械复制,真正做到“画如其人”,让作品成为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尤为注重凸显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如“三远法”和“散点透视法”,蕴含着丰富的思维理念,能让观者在一幅画作中体验“移步换景”的奇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与空间意识。我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理解并运用这些独特理论与技法进行创作。
引导学员在“守”与“变”之间找到平衡,是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目标。传授技法时,我秉持古代匠人般的严谨,确保学员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启发创作灵感时,又如禅宗师父般巧妙点拨,激发学员的艺术灵性。教学的终极追求,并非培养只会模仿的“画匠”,而是唤醒学员心中对山川的敬畏与热爱,让千年文脉在他们的笔下得以延续与发扬。
如今,当代山水画教学正站在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十字路口。每当学员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这不仅是绘画技法的学习,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传承。作为教师,我愿做“译码者”,帮助现代人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生命哲学,让更多人领略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助力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光彩。
来源:艺苑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