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营夜袭美军炮兵阵地,发现敌人都在睡觉,顺手拉走二十多门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6:47 2

摘要:他是370团第三营的营长,这一晚,负责带领全营官兵从敌军正面阵地两侧穿插,目标是敌后四公里外的炮兵阵地。

1950年11月,志愿军第三营在黑夜中悄然逼近美军炮兵阵地。

营长邢嘉盛趴在山坡上,望着下方灯光微弱的美军阵地,一时间愣住了。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怎么会让一个老兵如此惊讶?

当时邢嘉盛低伏在林间的一块石头后,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山脊,眉头紧蹙。

他是370团第三营的营长,这一晚,负责带领全营官兵从敌军正面阵地两侧穿插,目标是敌后四公里外的炮兵阵地。

前沿部署已交由第一、第二营牵制,而他们,必须在夜色和雪地的双重掩护下,像幽灵般悄然穿越敌人的防线。

出发之前,邢嘉盛曾仔细研究过地图,考虑过每一条可能的路线。

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沿山脊绕行的小道,这条小道险峻崎岖,几乎人迹罕至,却正因如此,美军的侦察也无法顾及。

他们身穿反穿的白色棉衣,踏着雪地前行,脚步轻得几乎不留痕迹。

整个穿插过程中,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美军设下的警戒区域——有些地方,甚至必须贴着地面匍匐通过,连呼吸都要压低至极限。

有一处斜坡积雪极厚,几名战士踩上去后身体迅速下沉,几乎陷入雪堆。

邢嘉盛反应极快,立刻命后方战士绕路前行,自己则拉起前面几人,硬生生将他们从雪里拽出来。

他手上的指节因寒冷和用力已裂开,鲜血沿着手背浸入雪地,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几个小时的潜行比打仗还累,寒冷、饥饿、精神高度紧绷,压得战士们喘不过气,但无人退缩。

终于,在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夜行之后,邢嘉盛望见了远方隐隐约约亮着灯火的一片开阔地。

那是美军炮兵阵地所在——龙水洞西侧。

谁知敌人正酣睡

邢嘉盛跪伏在积雪上,只将手里的望远镜架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缓缓朝下方望去。

那是美军的炮兵阵地,一门门大口径火炮如同钢铁野兽,黑黝黝地躺在雪地上。

周围除了几盏零星灯光外,几乎不见人影,远处,有几座帐篷静静耸立,炊烟早已散尽,帐篷顶上覆着厚厚的积雪。

“这不对……”他喃喃自语。

他贴地爬行,慢慢向阵地靠近,雪在他腹下嘎吱作响,但他动作极轻,身形完全与地形融合。

借着微弱的星光,他看得更清楚了——这些火炮大部分是新式M20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还有少量105毫米榴弹炮。

全部摆放整齐,炮口朝外,炮架稳固,炮弹堆叠在一旁的木箱里,有的还未开封。

最令他震惊的,并不是这些庞然大物的数量,而是它们此刻,竟全然无人看守。

“真没人?”他屏住呼吸,耳朵贴地聆听,没有巡逻兵的脚步声,没有哨兵的咳嗽,甚至连警戒犬的喘息都没有。

他缓缓绕过阵地一角,摸到一辆美军运输卡车旁,扒开遮雨帆布,车斗里堆着的是整箱的炮弹和压缩饼干。

他取出一枚弹头仔细端详,手一抖,差点没笑出声——居然是实战装填,连保险都没拆。

他慢慢向那几座帐篷靠近,一顶帐篷微微隆起,里面传出细微的呼噜声。

他蹲下身,撩开门帘的角落,借着微弱灯光,他看见了——三名美军裹在厚重的睡袋里,面朝上躺着,旁边放着几瓶取暖用的煤气罐,一支M1步枪横在他们脚边,但显然只是随手放下,并非备战状态。

他们在睡觉,熟睡得像回了家。

帐篷里闷热潮湿,取暖炉噗噗作响,帐篷中反而有种说不出的温馨感。

邢嘉盛的手微微颤抖,不是紧张,而是被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幕震惊到。

他行军打仗这么多年,从未见过如此疏忽大意的敌人——连一个站岗的士兵都没有。

他默默退出帐篷,再度贴地而行,查看了附近四五个火炮阵地与兵站布置,情况如出一辙:阵地空空如也,帐篷里鼾声如雷,所有火炮都在“待命”状态,却无一人值守。

美军的傲慢与惯性思维,到了这种程度了吗?

他忽然想起军中教员讲过的美国战术教材,说美军炮兵营一般部署在主战线后方五公里以上,属于“安全区”,按照作战条令,即使有敌人,也会被前线拦截。

因此,一旦入夜便会撤岗休息,尤其在他们习惯的“标准战场”上,从不认为敌军敢夜袭这种大后方区域。

可他们面对的不是任何军队,而是志愿军。

回到藏身地时,邢嘉盛的脚已经冻得发紫,他跺了跺麻木的脚掌,蹲在地上,将看到的一切一字一句说给几个营连干部听。

“所有人都在睡觉,炮也没人守,弹药全在原地,兄弟们,这不是偷鸡摸狗的活儿,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战士们屏住呼吸,一个连长还没反应过来:“营长,是不是先炸了他们?”

“不!”邢嘉盛立刻打断他,“我们不是要打草惊蛇,而是要拔他们的牙。”

一声未吭拉大炮

邢嘉盛蹲在一棵枯松树后,手里握着战术地图,身旁的连长、副营长、排长依次围成一个半圆,神情紧张而兴奋。

“我们现在就在他们炮兵营地后侧,距离最近的火炮不到两百米。”

“所有人分三组:一组负责拖炮,一组搬弹药,一组负责外围警戒和断后,万一有动静,掩护其余人撤退。”

“记住,动作要快,要稳,要像猫走夜路,不许出声,谁搞砸了,不但任务完不成,还得搭上命。”

布置完成,邢嘉盛率先起身,一挥手,三十多名战士滑入夜色之中。

火炮阵地不设岗哨,道路宽阔平坦,火炮摆放整齐,有些还架在简易炮座上。

这种M20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重不过50公斤,虽然尺寸不小,但只要两人配合,搬运并不难。

正因如此,美军才更懒得设防,反正他们认为这些装备根本没人偷得动,但他们低估了中国士兵的韧性。

第一个战士快步上前,确认安全后,迅速从炮架上卸下一门炮,另一人配合着将其尾部抬起,两人一前一后像抬滑竿似的走向山林边缘。

紧随其后的几组战士接连上前,他们来来回回穿梭在火炮与隐蔽点之间,一趟接一趟。

为了加快效率,邢嘉盛还临时组织了一条“传炮带”。

每两个战士为一组,组成一条蜿蜒的输送链,一人负责搬运,一人负责中转,确保最前方的人不必再走回头路,每个人只负责搬动最短的那一段,整个队伍形成了惊人的默契配合。

一位排长发现阵地角落堆着大批弹药木箱,急忙招呼人来搬运。

打开箱盖一看,果然是实战装填的炮弹,整齐地排列在黄油纸里,标识清晰、编号完整。

“妈的,全是宝贝。”他低声骂了一句,却又赶忙收住声音,回头向副连长打手势:全部搬走。

搬弹药的难度比火炮更大,数量多、重量沉,但这批志愿军战士不是第一次在极寒中负重急行。

他们用缴获的美军帆布袋装弹,用背篓绑炮管,还有人干脆直接抱在怀里,一次次奔跑在雪地上,汗水混着血水冻在脸上,谁也没停下。

整个过程中,美军阵地依然寂静如死。

远处的帐篷里仍旧传来呼噜声,偶尔有人在梦中翻身,掀起一阵帐篷的响动,但也仅止于此。

这些以战术严谨著称的美军,此刻仿佛被催眠般陷入梦乡,对营地中的“失窃”浑然不觉。

将近一个小时后,二十余门火炮已经全数搬出阵地,弹药也装满了三辆缴获的美军运输车。

邢嘉盛站在山林边缘,看着火炮一门门消失在林海中。

“营长,全都装完了!”通讯兵跑来报告。

邢嘉盛点头,目光依旧紧盯阵地:“再确认一遍——还有没动的?”

“全部带走了!”

“好。”他深吸一口气,回头看向已经完成运输的部队,“现在,全员就位,我们要送他们一个‘惊喜’。”

一战惊魂

“兄弟们,”他回头看向战士们,一字一顿地低声说道,“该叫他们起床了。”

“目标:敌营主帐、弹药堆、燃油区。”
“武器:冲锋枪、手榴弹、爆破筒,能炸就炸,能烧就烧。”
“记住,不恋战,一击即退,打得干脆利落!”

随着他手臂落下,山林间骤然迸发出一串令人毛骨悚然的爆炸声。

第一颗手榴弹掷入弹药库,引爆了堆积如山的炮弹。

紧接着数十颗手榴弹和爆破筒同时投掷,浓烟、火焰、破片.....

沉睡中的美军猝然惊醒,帐篷内传出惊恐的呼喊、慌乱的脚步声和四处乱跑的影子。

有人试图拿起武器反击,却刚掀开睡袋就被子弹扫倒在地;有人光着膀子冲出帐篷,还未站稳,就被震飞十几米外。

志愿军战士们早已部署完毕,机枪掩护、步枪点射、近身肉搏,个个像猛虎下山,从四面八方向敌军压去。

他们无须喊杀,战斗动作干净利落,如行云流水。

敌军试图集结反击,然而一切都太迟。

指挥所被摧毁,通信线被剪断,运输车被点燃,油罐爆炸引发连锁反应,火焰吞噬了整片阵地。

整个营区乱作一团,不少士兵甚至在燃烧的帐篷中惨叫而亡,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入梦”的。

美军试图呼叫空中支援,但无线电失灵,地面指挥官已经被爆炸掀翻,连伤员都无处安置。

战斗持续不到一个小时,整个敌军炮兵阵地便化为废墟。

志愿军第三营迅速撤离,在密林中如同潮水般悄然隐去,只留下遍地的尸体、冒烟的残骸,以及美军永远也抹不掉的耻辱。

等天色大亮,美军的增援部队终于乘坐卡车赶到,却只看到了一个被炸成焦土的阵地,和一片浓烟中依旧冒火的地平线。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