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2年5月,宋文富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县一个普通干部的家庭。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熏陶下,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听我军战斗英雄的故事,乐意看反映我军战斗生活的电影和连环画。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以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
1962年5月,宋文富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县一个普通干部的家庭。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熏陶下,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听我军战斗英雄的故事,乐意看反映我军战斗生活的电影和连环画。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以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爱英雄,学英雄。每当他看到那些身着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解放军战士,总是羡慕不已。
他常对父母说:“我长大也要参加解放军,打敌人,当英雄!”
1980年7月,18岁的宋文富高中毕业了。正当他奋发复习,迎接高考之际,传来了军队院校要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考部分学员的消息。
这消息使他感到意外的高兴。在填报高考入校志愿时,他毅然写下了“军校”二字。
当他把自己的报考志愿告诉父母时,年过半百的两位老人眼中充满了泪花。宋文富是父母唯一的孩子,爸爸妈妈从小把他视为“掌上明珠”。
一年前,母亲患了一场大病,下肢瘫痪,他们:希望儿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当他们得知孩子要远离父母去部队院校时,感情上怎能承受得了啊!
然而,两位老人是通情达理的:“孩子大了,有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作父母的不能阻拦他。”
老两口考虑再三,最终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当时,由于有些同学对军人缺乏理解,认为“当兵吃亏”,也来劝他。“凭你平时的学习成绩,考入地方大学不成问题。如果报考军校,那就亏了。”
然而,这些劝说并没有动摇他报考军校的决心。他满腔热情地对同学们说:“参军,是我从小的夙愿。战争年代,我们太行山和吕梁地区,为革命献出了多少优秀儿女。现在,祖国要挑选一批青年学生到军校培养,这正是我们报效祖国的好机会,怎能计较个人得失呢?”
就这样,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陆军学校,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军旅之途。
军校生活是紧张而又艰苦的。酷暑盛夏,炎炎烈日下严格的射击、刺杀、投弹训练;数九寒天,荒山野坡中的摸爬滚打;训练场上,望而生畏的百米障碍,这对体质瘦弱的宋文富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他常常累得腰酸腿痛,胳膊肿胀,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他在日记中写道:“吃苦受累,这是军人职业的需要。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具备过硬的军事技术,而军事技术的提高,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优良的训练成绩,结束了三年的军校生活,实现了从一个普通学生到合格的基层指挥员的转变。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部三营八连当了排长。
1985年1月,上级决定从宋文富所在部队抽调部分干部,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
消息传来后,宋文富辗转反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既渴望奔赴那血与火的战场,又牵挂着自己的父母。
战场上,随时都有可能流血牺牲,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老人家怎么办?然而,他更想到了党对自己的培养,想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干家万户的幸福团圆,在祖国与家庭的天平上,他把砝码放在了前者上。
第二天,他找到连长、指导员,毅然提出了上前线的请求。
指导员诚恳地对他说:“你报效祖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独生子女,上级一般是不安排上前线的。你是父母的一棵独苗,这次报名上前线的人很多,还是留在后方吧。”
宋文富一听急了。他三番五次找连、营首长软缠硬磨,一再向领导申明自己去前线的理由:
“真正的军人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磨练而成的。我是个“学生官”,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更没有嗅到战火的硝烟,到前线锻炼,是我必不可少的一课;我是个独子,但我首先是一名军人,一个共产党员,自古讲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是我最大的心愿。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挺身而出。我的选择,作为父母的是会理解支持的……”
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和决心,他毅然咬破手指,写下了“坚决要求上战场”的血书。
连、营首长被这位满腔热情的热血青年深深感动了。为了更好地培养锻炼他,经请示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
宋文富被分配到某部二营五连。不久,他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心,来到了云南老山前线。
宋文富患有关节炎和胃病。上阵地后,由于长期蹲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他的关节炎更加严重了。加上经常吃不上热饭和蔬菜,他的胃病复发了,常常痛得脸上直冒虚汗,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但他毫不在乎,一直坚持与战士们战斗在一起。
在一次战斗中,宋文富所在排担任军工任务。当时,他的双腿关节炎发作,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激烈的战斗,使宋文富忘记了疼痛。只见他扛起两个100多斤重的弹药箱,踏着怪石嶙峋的崎岖山路,把一箱箱弹药及时送上了阵地。同时,将伤员迅速抢救下来。
他带领全排从早晨七点半一直坚持战斗到下午三时。由于过度疲劳和饥饿,最后晕倒在山路上。当他醒过来后,领导和同志们劝他下去休息,但他说啥也不肯。他喝了一口水,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艰苦的战地生活,不仅磨练了他的战斗意志,而且也提高了他的指挥才能。在坚守阵地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带领全排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打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和偷袭,而他们排没有牺性一人。
部队上阵地后,领导考虑到宋文富是独子,在安排作战任务时,尽可能地照顾他。但宋文富从不愿接受领导对他的特殊照顾,总是争着承担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
在初上阵地的一段时间里,营首长确定宋文富所在排担任营的预备队,根据战斗进展情况,执行增援兄弟连队的任务。
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增援只需派一两个班上去,领导指示,只要不是全排统一行动,由班长带着去就可以了。宋文富知道,这是领导在有意照顾他,心里感到很不安。所以,每当增援任务下达之后,他总是亲自带着执行任务的班上去。
在“5·31”战斗中,营首长命令他们排派一个班去某高地配合六连反击入侵之敌。宋文富毫不犹豫地带领一个班冲了上去。在战斗中,他根据营首长的意图,沉着指挥,近战歼敌,连续两次打退了敌人的反扑,牢牢守住了阵地,而他带的班无一人伤亡。
1985年12月2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军以强大的攻势,一举攻占了敌“A”高地。越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企图夺回“A”高地。
敌人纠集兵力,一次又一次地向“A”高地进行反扑。双方的争夺异常激烈。宋文富再三请求去坚守“A”高地,但领导一直没有答应他。
三天后,战斗稍微平息了些,宋文富再一次向领导提出了去坚守“A”高地的要求。营、连首长望着他那急切的样子,同时考虑到阵地上负伤的干部也需要换下来,便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临行前,领导们再三叮嘱他要注意安全。夜幕中,宋文富带领战友们冲上了“A”高地主峰,来到阵地指挥所五号洞。
他利用战斗间隙,抓紧到各哨位了解情况,组织同志们抢修工事,作好抗敌反扑的准备。
面对敌人的一次次反扑,宋文富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当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对我实施多路进攻时,他及时呼唤我炮火压制敌人;当敌人接近我前沿时,他指挥大家首先把手榴弹投向敌群,既大量杀伤了敌人,又隐蔽了我们的哨位和火力;当敌人接近我哨位和洞口时,他则指挥战士们利用工事,灵活地变换射击位置,突然开火,近战歼敌。
八日凌晨,宋文富感冒发烧,但他一直坚守在洞口。3时20分,他突然听到阵地前有轻微的响动声,便睁大眼睛仔细观察透过夜色,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一群黑影在悄悄向阵地前沿蠕动。
凭他的判断,这又是敌人的小股偷袭,便当即向各哨位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80米、50米、30米…,当敌人接近阵地前沿时,宋文富通过报话机,大喊一声“打!”随即一颗颗手榴弹甩向敌群。
冲在前头的敌人当场毙命。敌人一看偷袭不成,迅速转入强攻。宋文富指挥冲锋枪和机枪,一齐向敌开火。突然,敌人投来的一枚手榴弹在五号洞口爆炸,宋文富腿部负了伤,鲜血顺着裤管直往下流。
但他一声不吭,继续指挥战斗,一直坚持到打退敌人的进攻。当指导员得知他负伤的消息后,要他下阵地包扎治疗,但他说啥也不肯。
他恳切地对指导员说:“现在阵地上人员不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还是让我留在阵地上吧。”
10日凌晨,越军向“A”高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向阵地上发射了数千发炮弹,不少哨位和洞口被炸坏。
敌人在其炮火掩护下,以一个排的兵力向我五号洞发起冲击。在这危急时刻,宋文富沉着应战。
他向各哨位发出了“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号召,一面向上级呼唤炮火,一面指挥战友们顽强反击,连续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5时许,越军的一发炮弹突然在五号洞口爆炸,他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中……··
隆隆的炮声将他震醒。朦胧中,他恍惚听到越军哇哇的叫喊声。他咬着牙坐了起来,见几个越军已快冲到洞口前,便忍着剧痛,抓起身边的冲锋枪向敌人猛扫过去,接着又用尽全力投出了三颗手榴弹。
就在这时,越军的又一发炮弹在洞口爆炸,宋文富不幸壮烈牺牲。
宋文富以闪光的足迹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他虽然离去了,但他的崇高思想和不平凡的事迹,将永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他不愧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后代,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来源:温暖的时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