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情况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呈上升趋势。虽然本轮疫情仍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整体可控,但公众仍需保持警惕,加强防护。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情况显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呈上升趋势。虽然本轮疫情仍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整体可控,但公众仍需保持警惕,加强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3.3%上升至6.3%。目前发热患者以中低热为主,通常不超过38.5℃,症状通常在3 - 5天内可自行缓解。不过,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仍面临较高的重症风险。
针对此次疫情,钟南山院士预测,这一轮新冠疫情预计将在6月底前结束,持续6至8周时间。目前流行的XDV变异株传染性较强,但致病力相对较弱。钟南山建议,在空气不太流通的地方,公众应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面对新冠阳性率的上升,公众应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车站等,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选择符合标准的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并确保口罩贴合面部,避免鼻子外露。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布口罩和花样口罩的防护效果相对较弱,不建议使用。
2. 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眼,防止病毒通过这些部位进入人体。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确保每个部位都得到清洁。
3. 保持社交距离:在公共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近距离接触。避免参加人员密集的活动,如必须参加,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4.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果使用空调,要注意定期清洗空调滤网,避免滋生细菌和病毒。
5.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咽痛、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应尽快使用抗原检测试剂自测,或者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和就医。特别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6. 及时接种疫苗:疫苗仍然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虽然疫苗不能百分百预防感染,但可以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国家已经在推动高风险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及时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7.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身体抵抗力。
此次新冠疫情仍在可控范围内,公众不必过度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来源:走进健康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