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接近孔子的“大同社会”,当然大同社会的含义要比马克思主义要宽泛一些。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单指哪一个人,哪一派,而是整体的。
马克思主义最初为什么会在中国被接受,並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且还成功了。说到底是中国这块文化土壤和国情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的播种和扎根。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思想内核所包含的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对人的关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是一致的。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接近孔子的“大同社会”,当然大同社会的含义要比马克思主义要宽泛一些。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单指哪一个人,哪一派,而是整体的。
孔子之所以至今不过时,因为他思想的出发点是为天下苍生的,与马克思的出发点类似,在追求秩序、稳定、和谐、大同的社会目标上有一定的一致性。
马克思与孔子的区别在于,马克思是以公有制为境界,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如毛泽东、鲁迅、袁隆平……等。而孔子是以私有制为境界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如:屈原、孙中山、梁漱溟……等。还有以自己的个人主义境界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如胡适及以文化为铁饭碗的部分文人。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要中国化,就要有一个与中国这些文化结合的问题。文化各异,立场各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碰撞。但跨越时代局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通性,即为二者结合创造了可能性。
孔子有些思想确实是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不代表不需要转化就能和马克思主义对话。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公有制度构建理论,而中华文化中心民主思想、大一统观念等,则为制度设计提供了本土智慧。
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最佳结合。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这种结合。现在我们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国情,基于中国文化而诞生出来的特色理论。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多元化相互激荡的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紧密结合,对于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以及矛盾的对业统一。中华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如《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深刻阐述了事物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呼应。这种相通为两者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有助于人们能以全面、动态的视角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中华文化也始终秉持经世致用的精神,倡导积极入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剥削与压迫,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而儒家则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社会分配的公平合理。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两者结合达到了共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奠定了价值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和谐共生。而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为贵”,等理念,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这种和谐共生价值上的契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光芒。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必将是开创特色、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来源:630熊猫5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