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藏在村子里的“顶流”面包店:窑火麦香里的乡村振兴新叙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23:34 2

摘要:在济南市历城区曲家庄村,一家名为“元野”的面包店意外成为社交平台的“顶流”。开业仅一个月,这家藏在乡野间的窑烤面包店因一条播放量超百万的短视频迅速出圈,每天吸引几百位顾客专程前来打卡。这个始于烘焙热情的创业故事,正悄然演绎着传统乡村与现代消费理念的碰撞融合。

在济南市历城区曲家庄村,一家名为“元野”的面包店意外成为社交平台的“顶流”。开业仅一个月,这家藏在乡野间的窑烤面包店因一条播放量超百万的短视频迅速出圈,每天吸引几百位顾客专程前来打卡。这个始于烘焙热情的创业故事,正悄然演绎着传统乡村与现代消费理念的碰撞融合。

一次意外走红的乡村创业

“我本来想做个周末摆摊的私房烘焙,根本没想过会火。”店主付杰坦言。这位曾经的轮胎行业从业者因兴趣转行,花半年时间改造了村里一处小院,一砖一瓦砌起窑炉,开启了她的面包事业。最初,她只想“让孩子吃上健康的面包”,用进口面粉、动物黄油等原料,手工制作无添加的欧包和披萨。

转折出现在开业第三天,合伙人杨雪晴发布的一条视频突然爆火,仅一天播放量就突破百万,镜头穿过曲家庄蜿蜒的田埂,定格一处别致的小院。她在文案中调侃:“别人都找不到的地方,让馋种找到了”。次日便有博主驱车前来打卡,一周内,元野面包就成为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流量来得太快,我们根本没准备好。”杨雪晴回忆,原本计划周末摆摊的面包店突然涌入大量订单,每天限量几百个面包的面包供不应求,面团发酵的速度追不上流量狂奔的脚步。

褒贬不一的评价与店主的“冷思考”

走红后,元野面包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但争议也随之而来。

支持者认为这里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在城市很难吃到刚出炉的面包,但在这里能看到全过程。”一位从杭州专程赶来的顾客表示。健身爱好者则青睐无糖欧包,“38元的大欧包够吃一周早餐,算下来性价比不低。”质疑声则集中在定价和环境上。小红书上有用户吐槽:“最便宜的面包16元,大欧包38元,比连锁店贵一倍。”也有顾客抱怨排队时间过长,“排了半小时买到的是电烤的面包,根本没买到窑炉烤的。”此外,乡村环境的天然缺陷——夏季蚊虫多、绿植不足等问题,也让部分人感到失望。

面对争议,付杰态度明确:“我们还没算过具体成本,但原料占售价近一半。”她拒绝降低品质,“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吃的,缺的是真正健康的东西。”对于产能问题,她坚持手工制作,“我们这个窑炉比较小,每天最多烤几百个面包,还没有考虑扩张。”目前团队已增加两名员工,并计划推出简餐,但仍强调“稳扎稳打比扩张更重要”。

在付杰看来,面包不仅是食物,更是“土地与时间的对话”。“市场上的面包添加剂太多,原料质量也不能保证。但孩子吃进嘴里的东西,必须干干净净。”她随手掰开一只欧包,露出细密的气孔,“好的面包不用花哨的馅料,麦香就是最好的味道。”“电烤箱是‘快’,窑炉是‘慢’,但慢工才能出真味。”她说。有顾客形容这里的面包“能吃出麦田的风”。

一场新业态与旧环境的碰撞

“面包源于麦子,麦子长在土地上,窑烤面包就应该在自然的环境里。”付杰的选择看似理想化,却精准切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刚需。元野面包所在的曲家庄村去年通了地铁,都市与乡野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地铁站外是成片的麦浪,步行十分钟即见冒着青烟的窑炉,这种“五分钟穿越城市与田园”的反差感,恰好满足了Z世代对“仪式感”的极致追求。

每逢周末,来打卡的年轻人举着相机穿行在麦田间,他们不只购买面包,更在消费一种生活想象:看小麦如何变成面团,在600℃的窑炉里膨胀,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完整叙事,填补了工业化时代缺失的食物认知链条。“在便利店买预制面包就像喝速溶咖啡,而这里能闻到柴火味,看到面包师手上的面粉,这才是真实的生活。”00后顾客小林在朋友圈写道,配图是刚出炉的欧包与背后冒烟的窑炉。

“我们卖的不只是面包,是在提供一种选择。”付杰说。这种看得见的过程,让注重成分表的年轻人甘愿支付溢价,甚至将购买行为升华为“用消费投票”的生活方式选择。“我们要留住麦香和烟火气。”付杰搓着指间的面粉说。窑炉的火光映在年轻顾客们的脸上,他们用手机记录的面包诞生记,或许正在编写乡村振兴的新代码。

乡村振兴的新“发酵”

元野面包的走红并非孤例。在浙江,“窑炉面包+村咖”模式正带动业态升级;在湖南,乡村面包店通过“修旧如旧”改造,盘活闲置农房,带火周边农家乐。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乡村振兴新思路——以新业态激活乡村资源,用体验经济留住流量,但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持久动力?

元野面包的选择是“产品为王”。“餐饮的本质必须是产品,流量只是助推器。”付杰和杨雪晴计划优化面包配方,每周推出新品,同时增加简餐满足多样化需求。而村庄若能提供场地支持或与麦田联动,或许能放大“乡村+健康”的特色。

站在元野面包的院子里,窑炉的余温尚未散尽。付杰说,爆红后最焦虑的不是差评,而是“怕自己能力跟不上”。这种清醒,或许正是乡村创业最需要的品质。当流量退潮,窑炉里飘出的麦香能否继续吸引人?答案就藏在每一颗扎实发酵的面团里。(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宋钰 栗潇 葛君 王智勇 视频:王智勇)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