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硬核守护,中国铁建与莫高窟的梦幻联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4:37 2

摘要:5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来到这里,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

5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来到这里,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三大石窟风格不同、造型各异,记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共同展示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创造的灿烂文明。

多年来,中国铁建参与设计建设了

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以精雕细琢保护文化瑰宝

以匠心工艺传承千年文脉

今天

小编邀您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

探寻中国铁建文物保护的幕后故事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深处

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

与彩塑静默矗立着

诉说着丝路文明的辉煌

寄托着一眼千年的美好

然而

伴随时间的流逝和风沙的肆虐

这座艺术宝库曾一度岌岌可危

自上世纪60年代起

铁道部第一设计院

(中国铁建铁一院前身)

启动莫高窟保护加固工程勘测设计工作

与时间“赛跑”

为这座人类文明瑰宝

铺设了文明传承的保障线


回溯古今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敦煌莫高窟

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外

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

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绘制

形成现今规模

洞窟壁画描绘了

古代各民族、各阶级生产劳动场面

社会生活场景、建筑造型

以及音乐、舞蹈的画面

敦煌莫高窟

是十六国至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稀有文化宝藏

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


临危受命

因长期受到

风化、烈日照射、地震等自然作用

和战争、火焚、烟熏、偷盗等人为破坏

敦煌莫高窟多处面临坍塌风险

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961年

国务院将莫高窟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

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

国家拨款对莫高窟进行加固抢维修

1962年、1981年

受敦煌文物研究所委托

时任铁一院项目负责人的

谢英、岑玉荣

先后率队赶赴甘肃敦煌

启动莫高窟加固工程勘测设计工作


破旧图新

莫高窟地处荒凉的鸣沙山脚下

属于丘陵地貌

大量测绘工作位于高陡崖壁上

除满足加固要求外

还需最大限度保护文物遗迹

满足“整旧如旧”不改原有风貌的原则

测绘工作量和难度显著增加

对此,铁一院测绘团队

创新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通过近距离对立面目标

进行多角度摄影

精准捕捉洞窟轮廓、崖壁高度等信息

制作立面图、断面图、地形图

以及等值线图等数字成果


技术团队采用经纬仪地面摄影

精测仪测绘室内成图的方式

改变了测绘人员登高攀崖的工作方法

显著减少了人为测量对洞窟的扰动

真实还原了洞窟外立面的细节

实现平面图、立面图均以等高线显示

由此可获取崖壁上任一横断面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

将测区内地形、地物、地貌等要素

以三维图形资料高精度显示

并将加固前洞窟现状收揽存查

高质量完成大比例尺测绘和测量等任务

为加固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加固设计

为符合“整旧如旧”原则

技术团队结合莫高窟特点和文物保护要求

多次深入洞窟进行丈量核对

确保设计方案整体布置协调

结构造型与既有建筑风格相匹配

综合考虑施工、维修和后期规划等因素

技术团队持续优化细部方案

在设计和构件选择上预留后期工程条件

因地制宜设计多种式样预制安装

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撑

铁一院在国内首次采用

立体摄影制图和

挡护支顶与悬挑结合

的综合设计方案

让千年壁画得以继续讲述丝路故事

实现文物保护理念和工程实践的融合

据了解

莫高窟第一、二期加固工程

于1966年完成交付使用

莫高窟第四期加固工程和

西千佛洞全区加固和廊道栈桥工程

先后于1983年和1987年完成交付使用

经实践检验

加固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获得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好评

其中第四期加固设计获得

1983年甘肃省优秀设计奖

如今

当游客漫步于稳固的栈道

仰望千年壁画时

或许不会注意到崖壁间那些支护措施

但它们始终默默承载着文明的重量

这正是中国铁建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护

(中国铁建)

来源:中国基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