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联军战歌》的正式公布,如同一把穿越时空的号角,将我们带回白山黑水间那段悲壮而热血的岁月。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歌曲,以简朴的歌词、铿锵的旋律,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铮
一曲铁血战歌,唤醒民族记忆。
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联军战歌》的正式公布,如同一把穿越时空的号角,将我们带回白山黑水间那段悲壮而热血的岁月。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歌曲,以简朴的歌词、铿锵的旋律,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铮铮誓言。
歌词中“白山下,松江之滨”的壮阔意象,勾勒出东北抗联将士以林海雪原为战场、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战斗场景;“卖牛买枪从军”的质朴叙述,映照出中华儿女毁家纾难、共赴国难的集体意志。从“鲜血染战袍”的惨烈,到“寒风吹不冷救国心”的坚毅,字字句句皆是民族精神的史诗注脚。
【薪火传承:马畯先生的抢救之功】
此次公布的珍贵歌谱,凝结着马畯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守护热忱。作为民间文艺的抢救者,马畯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歌词与旋律重新整理成谱,令这份曾口耳相传的民族记忆得以固化为永恒的文化基因。其记谱工作不仅是对音乐形态的还原,更是对抗联精神谱系的系统性梳理——2/4拍节奏的铿锵顿挫、6=B调式的悲壮苍凉,无不暗合着当年将士们“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
尤为可贵的是,马畯先生与传唱者马书荣(马畯之父)的协作,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从民间记忆到学术文本,从历史档案到公共传播,这首歌的流传轨迹恰似一条精神纽带,串联起代代中国人对英雄的追思与致敬。
【时代价值:在凯旋门的光辉下再出发】
“高筑凯旋门”的结句,在今日听来更显意味深长。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首歌不仅是过去的战歌,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它提醒着我们:和平年代的凯旋门,必须建立在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之上;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更需要传承“杀敌不顾身”的血性与“救国心”的赤诚。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北抗日联军战歌》的公布具有世界性意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精神见证,它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听到中国抗战的壮烈回声,理解中华民族为人类正义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
今日,当《东北抗日联军战歌》的旋律再次响彻云霄,我们不仅是在传唱一首歌曲,更是在延续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愿这穿越时空的战歌,激励新时代的中华儿女铭记“风雨多经志弥坚”的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高筑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凯旋门”!
(
来源:王兴民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