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这么一个桥段:顾廷烨在迎娶明兰的时候,明兰因为紧张迟迟不肯出门,顾廷烨便作了一首“催妆诗”催明兰尽快出门。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这么一个桥段:顾廷烨在迎娶明兰的时候,明兰因为紧张迟迟不肯出门,顾廷烨便作了一首“催妆诗”催明兰尽快出门。
可是你知道吗,宋朝除了有“催妆诗”之外,还有“洞房诗”也被文人墨客所追崇。
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因为在洞房花烛之夜给新娘写了一首洞房诗,而让他们这段才子佳人的故事被世人知晓。
这首洞房诗,也被后世传为千古绝唱。
那么这首洞房诗到底写了什么呢?诗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说起来苏轼和发妻王弗的缘分,那可真是命中注定的一样。
苏王两家早在多年前就是世交,而苏轼的父亲苏洵和王弗的父亲王方关系又特别好。
所以苏轼和王弗那更是路都走不明白的时候就认识了。
苏轼比王弗大两岁,所以从小时候开始王弗就是苏轼的“小跟屁虫”,苏轼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苏轼毕竟是唐宋诗词领域的大家,大家都知道,一般这样的天才,小时候都和一般人不太一样,苏轼自然也不例外。
小时候苏轼和王弗一起去庙会,本来俩人有说有笑,逛得好好的。
但苏轼被一个摊位前的灯谜吸引了脚步,立马就向摊位走去,浑然忘了还在买东西的王弗。
这可给王弗急坏了,满大街喊:苏轼哥哥。
等她找到苏轼的时候,苏轼正盯着灯笼上的字谜出神呢。
不过那次,直到小摊贩的摊主收摊了,苏轼也没能猜出这个谜底。
于是他便呆愣在原地,一直低着头苦想,王弗也不知道喊了他多少声才把他叫回来。
苏轼的这个性格,一直到长大都没有改变。
等到少年时,苏轼有一次跟着老师王方外出,也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也正是这件事,让他和发妻王弗彻底地绑在了一起。
在这里要介绍一下王方这个人,他不仅是苏轼的老师,他还是苏轼的发妻王弗的父亲。
而这次外出,也是王方这个未来老丈人,想要提前考察一下未来的准女婿。
外出时,王方除了苏轼还带了很多自己的学生,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就往山里走去。
走了很久,他们也累了,王方就带着他们找了个寺庙,并询问主持能不能让他们在这休息会儿,主持也答应了。
进到寺庙后,住持领着他们在庙里闲逛,便看见了一口池塘。
王方就问:敢问主持,这个池塘叫什么名字啊?
主持却说这口池塘一直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名字,既然今天诸多才俊汇聚于此,还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给这口池塘起个名字吧。
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有说叫“灵鱼池”的,有说叫“藏鱼池”的,反正七嘴八舌说了一堆,主持都觉得差点意思。
于是,王方便把目光放在了一旁盯着鱼塘发呆的苏轼身上。
苏轼说:那就叫唤鱼池吧。
苏轼说完,众人只见池塘内的鱼儿在听到岸上的激烈讨论后,争先恐后跳出水面,这不正映了唤鱼池中的唤字。
这个名字让主持很满意,于是这口无名的池塘从此后有了一个生动的名字。
而苏轼的另辟蹊径,也让王方对他越来越另眼相看。
而且巧的是,当王方回家问王弗想要给池塘取什么名字?
王弗竟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唤鱼池”三个字。
听到女儿这话,王方不禁大笑起来。
他的心里,此刻越来越认定自己的女儿和苏轼就是天作之合。
于是,在苏轼19岁那年,他迎娶了豆蔻年华的王弗为妻。
新婚那天,虽说二人是从小长大的情谊,但苏轼看着今晚的王弗愈加觉得她美得脱俗。
看着看着,苏轼的灵感乍现,笑容满面地走到桌前。
王弗见状,赶忙给他铺纸磨墨。
只见苏轼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这首送给新婚妻子的洞房诗——《南乡子·集句》。
苏轼写道: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读完这首词,不禁让人赞叹苏轼的才气,但其实这首词中的大部分却不是苏轼的原作,而是他糅合了先人的词句。
不过在苏轼巧夺天工的设计下,这首词读起来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
词的上半阙苏轼写了妻子王弗的花容月貌,下半阕则写了新婚夜小两口的开心愉快。
其中“罗帐细垂银烛背”一句,苏轼则用词缱绻,让人读来也感到脸红心跳。
不过洞房之夜虽然温馨浪漫,但两个人更多的,还是要面对生活的责任。
成婚之后,苏轼依旧想要入仕为官,便继续读书。
而王弗就在他读书的时候照顾他的起居,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因为王弗自幼也饱读诗书,所以偶尔在苏轼忘记哪个典故名赋的时候,王弗也能在旁边提醒他。
就这样,在苏轼的努力和妻子王弗的帮助下,苏轼成功考取了功名,夫妻二人的感情也在多年的相知相伴中越来越深。
甚至苏轼在入仕之后,还会让王弗在交朋友的事情上给他做参谋。
据说,苏轼入仕后,每次有人来找苏轼,王弗都会搬一把椅子安安静静地坐在屏风后面,帮苏轼分辨这个人是否可深交。
遇到那些谎话连篇、吹牛不打草稿的,王弗会直接告诉苏轼这个人不值得深交。
遇到那些彬彬有礼、待人坦诚的,王弗也会鼓励苏轼多去和他来往。
后来苏轼被调回汴京后,所面对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而王弗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
苏轼刚到汴京之后,有位姓张的官员经常来家里,每次都带着贵重礼物。
王弗发现这个人话里话外总是在打听朝廷的人事变动,就提醒苏轼和他保持距离。
后来果然不出王弗所料,这位张姓官员是一个权臣的眼线,专门笼络年轻官员的,苏轼如果没有王弗的提醒就上当了。
可以说,苏轼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里,都是王弗陪着他度过的。
然而天意弄人,夫妻二人的缘分仅仅持续了11年,便因为王弗的一场大病结束了。
但苏轼的一生中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这个结发妻子。
据说王弗死后,有一次苏轼做梦梦见王弗。
梦中,他看见王弗正在窗前梳妆,两人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醒来后,苏轼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词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却说尽了苏轼中年失去发妻王弗的痛苦。
这首词问世的时候,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苏轼虽然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但他的心里,却没有停止过对王弗的怀念……
苏轼的一生遇见过很多女人,发妻王弗、续弦王闰之、晚年知己王朝云……
但不管他是什么样子,在他的心里,或许只有王弗见过他最本真的模样。
那个19岁为新婚妻子作洞房诗的苏轼,才是这位东坡居士最鲜活的样子。
可惜的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最终也随着王弗的离开,不复当年了。
来源:旧历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