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是刑警》,再看“胡鑫宇案”,似乎一切都找到了答案

B站影视 2024-12-25 15:10 3

摘要:近日,热播电视剧《我是刑警》引发强烈关注,我想说拍得真好。看了后,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这一部刑事侦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刑事警察的荣辱史。

近日,热播电视剧《我是刑警》引发强烈关注,我想说拍得真好。看了后,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这一部刑事侦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刑事警察的荣辱史。

其真实的还原了诸多历史案件,也真实的揭露了办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困难、无奈和心酸。

电视剧《我是刑警》

有人说,剧中的秦川,破案靠的就是“人海战术”,就是排查、走访、视频、DNA,与以往影视剧中的神探差距太远了。实际上,这恰恰很真实,现实中哪有那么多“柯南式”的神话呢?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沙坪坝人,我对剧中的“周克华案”印象深刻,记忆中,抓过这个悍匪就是用了“人海战术”,但这个战术的背后,最核心的却是对犯罪分子的刻画,是基于对犯罪分子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才能一次次缩小范畴,最终让抓捕的大网越收越紧,越收越密。

看这个剧,特别是看到“三个小女孩遇害案”,一次又一次的坚持,最终却发现很多工作都是白做了的时候,不禁想到了江西铅山的“胡鑫宇案”,虽然性质不同,一个是抓罪犯,一个是找人,但感觉却十分相似。

2022年10月14日,江西上饶铅山县致远中学的胡同学,在下课食堂用餐后,于17时40分左右返回宿舍,而后到五楼阳台眺望停留约3分钟,约45分走出宿舍,往刚才眺望的小花园走去,而后又返回宿舍,又上五楼,再次离开宿舍走向小花园,并最终消失在监控范围。

图片源于网络

从官方公布的信息得知,胡鑫宇失踪前,近期学习成绩不佳,并且于母亲多次打电话哭诉不想读书,且有入睡困难等表现。

失踪后,当地展开排查,在如今高清视频遍布的情况下,竟然一直没有发现他的身影。与此同时,网上各种谣言四起,纷纷将矛头指向学校,“被害了”的猜测甚嚣尘上。

11月20日,江西成立联合工作专班,抽调省市县三级精干力量投入搜寻之中。直到2023年1月28日,学校旁边的一粮库工作人员报警称,发现一具自缢尸体,位于该粮库围墙内侧,最终证实为胡鑫宇。

图片源于网络

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月,而胡鑫宇最终被发现的位置,虽然比较隐蔽,但距离学校也就100多米,可谓是典型的“灯下黑”。

《我是刑警》中,秦川在破获清江爆炸案时,在爆炸发生现场,挖土筛泥整整搞了50多天,最终不断扩大范围,找到了一个遥控器,成为了破案的关键。

他在重启调查“三个小女孩被害案”时,通过细节分析,则直指犯罪嫌疑人是本地人,且有本地长期生活的习惯,指出了很多当初当地调查时忽略的包括:小卖部视频、饮料瓶等细节。

这些犀利的结论,几乎推倒了当地办案人员过去几年的努力,让他们痛苦不不堪。而为了激发富大龙的斗志,他专门请对方吃饭,并留下了一段话:

他说:当你认定了方向,就要接着查,要穷尽,就是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并且不断的改变思路,案子没破是最关键的。

电视剧《我是刑警》

在我看来,秦川说的“要穷尽”,就是在100多平的范围内,打格子,一个人负责一个格子,一遍又一遍筛查。确实感觉查不出来后,扩大范围,继续打格子,继续查。

而从“胡鑫宇案”来看,排查是肯定有问题的,这么近的距离没有被发现。有报道写明,这个地方查了4次,但每次都没有深入粮站去查,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穷尽”。

我记得,胡鑫宇的舅舅还在直播时,从这个外面的围墙经过过。

图片源于网络

这个就是没有穷尽。最基础的排查都没有做到极致,那么其他地方再用工,也就相当于无用功了。

与排查紧密相关的就是人物刻画。人物刻画不到位,或者说摇摆不定,也是排查没有穷尽的关键之一。

从《我是刑警》中来看,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是谋财还是报复,性格、喜好,行动轨迹,活动范围等等,无数的信息拼凑起来,就可以刻画出人物特征,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排查。

而当我们再次回看“胡鑫宇案”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很早的时候,甚至失踪的第一时间,就很清晰的刻画这个人物,进而判断他失踪的原因。也就是后面警方说的“自行离校”。

而自行离校的动向,没有视频监控发现,再加上孩子身无分文,能走多远呢?并且,明显感觉到了他要去干啥,又能跑多远呢?(或许当时很多人都这么想的,但因种种原因不好直接说,办事就扭扭咧咧的)

这个,就是对人物的刻画。符合自行离校的特征,然后结合周围的地形,再运用秦川最擅长的视频排查,一个孩子他能有多远?难道他是周克华吗,徒步翻山跨省?问题是,他没有长距离跋涉、多次摄像头的出发点呀!

而影响上述人物刻画的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场外。

根据警方的通报中,整个搜寻过程中,出现了5大类120余种虚假信息。诸如:“视频设备被破坏”、“光头老师”、化粪池、“化学药品”、熊猫血、学校经营背景等等猜测,一次一次冲击着大家的神经。

实际上,这些信源也在一次又一次,影响着办案方向。试想一下,当如果一次组织排查,大家因重视不够,疏漏了一些地方。本来是应该划分责任,再组织一次详细的排查。

然而,这时候无数声音传来。会不会是人为伤害?好吧,赶紧抽调人手去查所谓的“犯罪痕迹”。或者今天正在山上排查时,又突然叫去排查学校,抽化粪池,这样来回折腾,不排查漏才奇了怪了。

其实,在《我是刑警》中,很多次讲到了这个问题。大意是:今天来个专家,说是查这个,明天又来个人,让查那个,这个查一半,遇到实际困难就放下了,那个查一半,又换方向了。

电视剧《我是刑警》

而在“胡鑫宇案”中,这样的“专家”更多的来自于网络。网上的声音很大,当地也不得不作出回应。说实话,到了中后期,我甚至认为,整个案子是在被网络舆论牵着走的。

有的时候,大家都忘了,案子还没破呢?就算证明了网上的消息是假的。案子还没破呢?

电视剧《我是刑警》

说到这里,我想无论是从《我是刑警》,还是从“胡鑫宇案”,我们都能隐隐窥见,很多时候,不是事难办,而是方向错了、努力白费。

当人与人凑到一起,就有了思想、习惯、经验、行为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带来碰撞,作用到干一件事上面,就是先得统一思想和行动,而后才能发挥合力,再然后才能办成事。

很多时候,线索就在那里,不是你找不到,而是无数人的思想影响着你,或者你自己被迷雾困住了,无数的干扰,不让你去做对的事,去走向对的方向,去找到对的答案。

很多时候,不是找不到,而是,干事的人不想认真去找,而是发声的人太多了,不让你坚定的去找,而是一会左一会右,一会找人,一会找凶手,不让你安安心心,一遍又一遍的去找。

我想我们生活在也是这样,不是找不到,而是不让找,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让做。办法只有一个,要坚持,要穷尽,认定一个方向,干就完了!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于《我是刑警》电视剧情节

来源:阿秀与阿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