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尽头》:听得见现实回响,跟得上法治进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2:03 2

摘要:我国与少年案件相关的影视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电影《少年犯》在全国范围内公映,产生极大轰动效果,影片不仅反映了误入歧途的孩子在高墙内的生活,以及他们迷茫、挣扎、渴望救赎的内心世界,更因其大胆的纪实风格而深入人心。主创大胆启用了上海市少管所在

我国与少年案件相关的影视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电影《少年犯》在全国范围内公映,产生极大轰动效果,影片不仅反映了误入歧途的孩子在高墙内的生活,以及他们迷茫、挣扎、渴望救赎的内心世界,更因其大胆的纪实风格而深入人心。主创大胆启用了上海市少管所在押的少年犯担纲主演,当年参加拍摄的18名少年犯,也因在拍摄期间的良好表现或被减刑,或被提前释放。此外,1985年的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2003年的电视剧《拯救少年犯》也都曾引发较大关注,此后一段时间,同类作品鲜有问世。

近年来,电影《少年的你》(2019)、《彷徨之刃》(2024)、剧集《隐秘的角落》(2020)等再度将镜头聚焦未成年人案件,情节涉及性侵、校园霸凌、故意杀人等罪行,展现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复杂性与严峻性。

更加具有普法意义的“未检”(指检察院内部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部门)题材的影视开掘,在展现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以影视方式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了法治的蓝天。《九部的检察官》(2024)首度破冰“未检”题材,以最高检2019年内设机构改革,增设“第九检察厅”为背景,讲述了九部检察官调查姜筱洁性侵案,并以此带出校园霸凌、贪腐等犯罪问题。

近日完结的《无尽的尽头》(2025)同样聚焦“未检”题材,展现了“未检”部门从试点到成熟的过程,并以类单元剧的结构方式,通过“三少年霸凌杀人案”“少女纵火案”“小偷家族案”“游湖杀子案”“校园偷拍案”“性侵案”等各色案件的办理,展现了司法进程与“未检”工作坚实有力的推进。

以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正义的刻度

截至5月19日,近6万网友在豆瓣给《无尽的尽头》打分,评分高达8.3。该剧的开篇案件便探讨了社会关切的未成年人量刑问题。这起“三少年霸凌杀人案”,融合了现实生活中的几起真实案件。剧中,受害人张文轩遭受三名未成年人的残酷霸凌、羞辱,在绝望与痛苦中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检察官林之桃对未成年施暴者依法从轻量刑,施暴者李晖、陈小斌、黄家旺分别被判处5至8年的刑期,受害者家属对此十分愤怒。反观案件,张文轩遭遇霸凌的直接原因是李晖怀疑他向老师告发自己没做值日,而事实上,作为卫生委员,张文轩从来没有记录过不做值日的同学,都是自己代为打扫卫生。这一真相让少年间的善恶对比如此强烈,也让很多观众都和林之桃一样,对法律如此判罚感到“意难平”。

面对恶劣的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教育为主还是以命抵命?剧集并没有对这一难题绕道而行,而是在法律技术主义与善恶有报的朴素认知中,试图找到惩治与教育的平衡点。

三名未成年施暴者的形象刻画中,李晖与黄家旺又形成了鲜明对比。李晖不仅在法庭上提供了曾试图拨打120救人的证据,也在少管所中深深反思自身行为给受害人母亲带来的悲痛,写满对不起的忏悔日记透出他未泯灭的人性之光;而缺失父爱的黄家旺在少管所内仍嚣张跋扈,经常无端生事,欺辱他人。

剧集行至结尾,观众才发现开篇的“意难平”并未被搁置、忘却,作为法治副校长、检察官的白恩宇在一次讲座中说,曾经15岁的黄姓少年犯没有珍惜法律给他的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服刑期间再次犯罪,一辈子都会在监狱中度过了。至此,剧集不仅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也在“意难平”的场外探讨与场内纾解中,以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了正义的刻度,进一步深化了“无尽的尽头”的主题,正如剧中的老检察官所言:“惩罚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

为“未检”工作注入人情味

《无尽的尽头》对司法人员群像的塑造并不拘泥于职业向度,而是将其个人成长与办案工作相结合。剧集在中篇部分揭示了白恩宇与林之桃各自的心结:少年时期的白恩宇同小伙伴组成了“云海七侠”,陈俊严外出购物遭遇抢劫后,白恩宇召集同伴前去“讨公道”,陈俊严的哥哥却因此丧命。事隔多年二人再度重逢,陈俊严对此仍心有怨念。

林之桃的童年阴影来自家暴,她曾通过法律途径一举将酗酒家暴的亲生父亲绳之以法,却换来了亲戚的埋怨。当她再次见到弟弟,藏在心底的不堪记忆再度被唤醒。

作为“未检”检察官,白恩宇用“云海七侠”的自身经历劝说游走在犯罪边缘的少年,让其悬崖勒马;林之桃则因一份“感同身受”,努力地在法律框架内保护未成年人,不仅力主撤销陆声父亲陆广福的监护权,也在办理“游湖杀子案”中竭尽全力地将推小花与小虎入水的真凶生父绳之以法。

白恩宇和林之桃这组对照人物,呈现了未成年人的两种救赎路径:以白恩宇被阿嬷感化为代表的他人救赎,和以林之桃为代表的自我救赎。而不同的经历也造就了不同的个性,两人在性格上形成互补。白恩宇在主张结果正义的同时开始逐渐关注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林之桃孤独理性的内心也逐渐敞开,学会了当追求真相与保护未成年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把孩子放在前面。二人“搭班子”让观众看到了情与法的辩证关系:育法内之情,达到执法的最佳境界;避法外之情,用司法为公平正义护航。

“未检三人组”中唯一的聘任制书记员程薇也没有被塑造成工具人。程薇活泼开朗的性格为略显沉重的剧情注入了一丝轻松,作为掌握与未成年人沟通之道的人,她的存在不可或缺,而“未检”临时办公室纸质门牌下方的卡通人物,早已为此后程薇身份的揭秘埋下了伏笔。

用“六大保护”体系给剧情织网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而剧中案件的选取与办理,恰恰反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六大保护”体系的重要作用:陆鸣被父亲“出租”给犯罪集团进行偷窃,直指家庭监护失职的痛点;张文轩因校园霸凌跳楼,暴露出学校管理的疏漏;舞蹈学校性侵案,强调了社会保护的重要性;男生偷拍、传播女生的隐私照片、视频,触及的是网络保护的“禁区”;检察机关通过陆声二次犯罪案,推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预警机制,折射出政府保护的核心逻辑;司法鉴定的科学缜密与法庭上法官对未成年人的守望,是司法保护的有力彰显。

《无尽的尽头》的确起到了较好的普法作用,特别是对司法程序的展现认真细致,受理、调查、取证、起诉、审判等环节表现到位,其中“合适成年人在场”“一站式取证中心”“认知访谈技术”“儿童友好型取证”等细节为该剧夯实了专业基底。

遗憾的是,剧集也存在略显套路化的做法,比如对原生家庭的“讨伐”过于集中。而在首个案件中,受害者母亲泼油漆、拉横幅等极端做法的设计虽然反衬出“未检”工作推进的艰难,但也在另一层面上削弱了对未成年人霸凌成因的更深层探讨与反思。

“少年案件”类影视创作既要听得见现实的回响,也要跟得上法治的进程,让司法之光照进未成年人保护的荆棘之路,真正在社会建构层面发挥作用,推动法律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文|许盈

编辑|陈凯一

来源:北青艺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