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永贵家里穷,打小就是个贫农的孩子。他6岁那年,老爹不幸走了,是选择上吊结束的生命。没了爹的陈永贵,没人依靠,只好去了村里一个寡妇家,给人家当长工,挣口饭吃。
1976年9月份,陈永贵一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立马就伤心得大哭起来。
过了好一阵子,他开口问道:“除了毛主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把农民当作国家的主人,抬高到那种程度呢?”
【听完山西省委书记的汇报,毛主席把陈永贵的名字写了下来】
大概在1914年那会儿,陈永贵来到了这个世界。可具体是几月出生的,这事儿现在已经没人说得清了,就连陈永贵自己也一头雾水。
后来,在填资料的时候,陈永贵想讨个好彩头,就把生日改成了1915年的大年初一,那天对应的阳历日期是2月14日。
陈永贵家里穷,打小就是个贫农的孩子。他6岁那年,老爹不幸走了,是选择上吊结束的生命。没了爹的陈永贵,没人依靠,只好去了村里一个寡妇家,给人家当长工,挣口饭吃。
陈永贵一辈子没咋上过学,到走的那天,他也还是个“识字不多”的人,勉强能写五百来个字,看懂的字也就一千来个。可他打小就跟土地打交道,对各种庄稼的脾性熟悉得很,是个正儿八经的中国老农民,土生土长的那种。
后来毛主席碰见他,夸他是咱中国的“种田高手”,说他“既干过农活,又有学问,还精通辩证那一套,真是聪明绝顶。反过来看看,咱们大学里念的那些书,有时候越念越迷糊。有的干部呢,跟老百姓离了心,那就更笨了,根本比不上陈永贵。”
那些从小生活困苦的人,最明白推翻“三座大山”对普通百姓的重要性,他们从心底里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1948年,陈永贵入了党,后来就当上了大寨县的村支书。
在他带领下,大寨的农民们开始整理田地,打造高产的梯田,每年大队的生产力都不断往上涨,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在这个过程中,陈永贵琢磨出了一套管理农业生产的办法,对于怎么发动群众、组织大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有怎么让党员起带头作用,他都有了自己的心得。
后来,毛主席碰见他时,跟他说,希望他好好用功学习,把自己那些宝贵的经验都整理出来,然后传授给我们的同志,特别是那些高级干部,让大伙儿都能更明白辩证法是怎么回事。
陈永贵在大寨搞的那套法子,很快就被山西省委看中了。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宣扬,到了60年代初,陈永贵和大寨大队就成了山西的明星。一时间,全省都在跟风,大家都学着陈永贵怎么做,大寨大队怎么干。
六十三年前,大寨大队遭了一场超级大洪水,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上百条石头坝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大家辛苦修了十多年的梯田,一下子全没了。地里的庄稼苗也都被冲得乱七八糟,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坑坑洼洼。大多数社员的家都被冲毁了,有七成多的村民都没了住处,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山西的省委和晋中地委一听说那里遭了灾,马上就拿地方财政的钱去救灾。可还没等救济的东西发下去呢,陈永贵和大寨的党员们就先站了出来,说要做到“三不拿,三不减”:不拿国家的救济粮食、不拿国家的救济钱、不拿国家的救济东西;这一年,社员们的口粮不能减、社员的收入不能减、给国家交的统购粮也不能减。
大家都在琢磨,陈永贵是不是在夸大其词呢?他到底有啥高招?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但其实,陈永贵也没啥神奇的秘诀,他就指了一条道儿:那就是拼命干、使劲干。
下半年,陈永贵带着大寨大队的人,那股子拼劲儿简直了,他们火速行动起来,修梯田、种庄稼、盖新房……不管是白天黑夜,顶着大太阳,还是迎着风霜,一直都在忙活。
到了年底一瞧,大寨村的粮食收成非但没减,反而比上半年还多了些,平均每亩地能产700多斤粮食呢。除了大伙儿自家留的口粮,今年他们还给国家上缴了足足12万斤粮食。
这次洪水没能把大寨击垮,反倒是让大寨变得更坚韧了。梯田经过重修,比原来还要棒;房屋重建后,比以前的更加美观。村民们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创造了一个挺了不起的小奇迹。
1964年的时候,陈永贵和大寨的故事火到了北京,《人民日报》上发了篇叫《大寨之路》的报道,还加了评论,把陈永贵和大寨的做法夸了个遍。
众人惊奇地看到,这位外表平凡的农民竟然如此聪明伶俐。他汇报时根本不用准备草稿,往那儿一坐,张口就来。他说的内容条理清晰,简单易懂,还时不时带点幽默感。虽然话语直白,但水平真的不低,让人感觉就像是毛主席那种讲话风格似的。
大家听完报告后都心服口服,还特意安排时间一起学习和讨论,并且都写下了自己对报告的感想。这次,就连山西的著名作家赵树理,也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都亲自来听了报告。会议结束后,他满脸笑意地说:“陈永贵讲话真有水平,条理清晰,充满了辩证法!”
就在那一年,陈永贵这个名字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1964年3月快结束时,毛主席在河北邯郸会见了当时担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在聊天过程中,陶鲁笳特别跟毛主席讲了讲陈永贵的故事。
毛主席听了特别开心,就问陈永贵的名字怎么写。陶鲁笳告诉了他,然后毛主席拿起笔,唰唰唰地在纸上写下了“陈永贵”三个字。
毛主席听了后,乐呵呵地说:“嘿,看来穷乡僻壤也能飞出金凤凰嘛!就像唐朝那会儿的柳宗元,他也是山西的老乡,到我们湖南来当过官。他的文章那是顶呱呱,而且啊,他做官的地方也是在山里头呢!”
汇报搞完,毛主席特地跟陶鲁笳说:“陈永贵的资料,你得给我送过来啊。”
看完山西和河北后,毛主席继续往南走。路上,他特意给周总理打了个电话,嘱咐周总理多下陈永贵和大寨的那些成功经验。
过了一个月,毛主席在听国家计委小组汇报工作时,特地提到了陈永贵和大寨。他说道:“山西有个叫陈永贵的,在大寨大队当书记,他们那一带啊,就是靠自己努力,吃苦耐劳干出来的。”
【毛主席找到周总理:我想提名永贵同志当副总理!】
这年的12月26号,是毛主席71岁大寿。那天,毛主席自己掏钱,在人民大会堂请了一帮子人吃饭。来的有各大区的书记、高级领导,还有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陈永贵也在这个队伍里。
宴会开始前,毛主席特地跟周总理说,得务必把陈永贵给请来,我想见见他,跟他聊聊。
那天,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刚散场,我正打算撤,突然听到后面周总理喊:“永贵同志,稍等片刻。”陈永贵站定后,总理接着说:“永贵啊,今晚你就别去食堂吃了,跟我走一趟,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意想请你一块儿吃个饭。”
一瞅见陈永贵,毛主席立马热情地伸出手跟他握了握,还招呼他坐在自己旁边。他俩就聊开了,但陈永贵听不懂湖南话,这时候周总理主动站出来给他当翻译。聊着聊着,陈永贵可能因为有点紧张,好一会儿都没说出话来。
这次聊天时,毛主席大力夸奖陈永贵,说他在农业上是行家里手,比不少高级干部都厉害。末了,他叮嘱陈永贵:“得继续保持那种吃苦耐劳、和群众心连心的风格,别忘了自己是个劳动人民。”毛主席还表示,盼着他工作一帆风顺,给全国的农业做个榜样。
陈永贵把这些话都牢牢记在心里头了。
之后,他的官职一路攀升,但他始终没离开田间地头。除非得去省里参加会议,不然他都坚守在大寨,跟其他社员一块忙活农活,挣着一样的工分。陈永贵选择不要工资,家里上下全指着他的工分过日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比大寨其他农户还差些。
陈永贵始终保持着地道的农民打扮,头上裹着条白毛巾,手里夹着旱烟斗,脚上蹬着双土布鞋。一需要干活,他就把裤腿往上一撩,直接下田去了。
因为工作忙,陈永贵和毛主席有好几年没碰面了。可等再次见面时,毛主席瞧着陈永贵,乐呵呵地说:“永贵啊,你还是老样子,衣服穿着都没变嘛!”
这句话里藏了个小机灵,说的是一语双关呢。
1974年那会儿,中央开始忙活着准备第四届人大的事儿。当看到提出的12位副总理人选后,毛主席找来了周总理,说咱们得琢磨琢磨,让些从工农群众里走出来的干部也参与进来。说到咱党的工农干部,毛主席头一个就想到了陈永贵,他提议把陈永贵加到副总理候选人的名单里头。
周总理找陈永贵聊了聊,陈永贵一听,心里直打鼓,说自己读书少,怕干不了这活儿。周总理却夸他是个能人,得听组织的安排。
陈永贵虽然去了中央做事,但他的家还是在大寨。中央那边事情多,他忙不过来,就自己提出不再当大队党支部书记了,让村民们再选一个。那时候,陈永贵还是不愿意拿国家的工资。为了帮他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大寨大队党支部商量后,决定按中等劳动力的标准,给他家一些补助。
陈永贵进了中央心里还老惦记着大寨,他给毛主席打了个报告,说想每年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干活,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全国各地的农村瞅瞅情况,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大寨种地。毛主席看了报告,挺赞同他的想法,就批了。
每次陈永贵回大寨干农活,都是自个儿回去。按理说,他这级别出门得警卫员陪着,但陈永贵每次都婉拒警卫员跟随。他笑道:“我本来就是个农民,回家种地,警卫员跟着干啥?难道还能给全国农民都配上警卫员不成?”
说起来有点小遗憾,陈永贵当上副总理后,得会见外国朋友,还得出去检查工作,这样一来,他就没法再在脖子上挂着旱烟袋了。没办法,他只能改抽香烟了。
陈永贵当副总理那会儿,整天忙活着往全国各地的农村跑。他每到一村一户,就爱往农民家里的炕上一坐,跟大家伙儿聊聊家常。而且,他不仅嘴上说,还亲自下田看庄稼,赶上农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跟大家一块干活儿。
【毛主席病逝,陈永贵几天不吃不喝:还有谁会把农民捧那么高?】
1975年的时候,陈永贵听说毛主席身体不太好,心里特别挂念。但他手头工作一大堆,实在没法扔下这些跑回北京去看望。
1976年9月9号那天,陈永贵一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立马就软了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连着好几天都没心思吃饭。他难过地念叨:“除了毛主席,谁还能把咱农民看得那么重,当国家的主人来对待呢?”
陈永贵心里头那个难受啊,不是因为毛主席是他一路上的大贵人,提拔了他。而是因为他真心觉得,从古至今,毛主席是真心实意关心农民的人。
1980年9月份,65岁的陈永贵正式告别了工作岗位,退休了。根据山西省昔阳县那边官方留下来的资料,从1967年到1979年这13年里,陈永贵在昔阳县当头儿的时候,全县一共建好了9,330个农田水利项目,还多了或者改好了9.8万亩的田地。这可真是挺厉害的成绩。
陈永贵现在65岁了,已经干不动农活,没法养家糊口了。为了让这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中央决定把他们的户口迁到北京去。
退休后,陈永贵还是干起了老行当,在北京东郊农场做起了顾问,这样他也算是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每月能领150块钱工资。这工资其实不算多,他老伴儿没正式活儿干,北京的东西又贵,好在国家体贴,免了他们的房租水电费。
陈永贵副总理退下来后,算是回到了他原本的生活状态。在钓鱼台那会儿,他真心觉得不自在。那儿的服务员都守着严格的规矩:埋头苦干,不多嘴,不八卦,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还有啊,每次出门,秘书都得先跟保卫部门打招呼,就连去趟菜市场都不方便。
对陈永贵而言,这种日子真是过得太难受了。
退休以后,陈永贵能悠闲地到街上逛逛了,又能抽起他那心爱的旱烟,还能再次听到大家亲切地喊他“永贵大叔”。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因为肺癌去世,享年71岁,他之前过了6年的舒心晚年。临终前,陈永贵特地交代,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回到大寨安葬,因为那里是他用半辈子精力和汗水浇灌的地方。
现在,你走到山西昔阳的大寨虎头山上,会瞧见一尊五米高的雕像,那是陈永贵。雕像的后头,就是陈永贵长眠的地方……
来源:博学历史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