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正值水稻插秧关键期,在滨海新区的田间地头,春耕生产一派繁忙景象。为了推动先进农机技术落地应用,助力农业增产稳产,近日,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在太平镇太平村举办了农业主推技术——智能导航水稻插秧技术与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现场培训会暨演示会。区主推技术示范农
津滨海讯(记者 张子涵 魏一凡 战旗)眼下正值水稻插秧关键期,在滨海新区的田间地头,春耕生产一派繁忙景象。为了推动先进农机技术落地应用,助力农业增产稳产,近日,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在太平镇太平村举办了农业主推技术——智能导航水稻插秧技术与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现场培训会暨演示会。区主推技术示范农机合作社的30余名社员参加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干劲十足。
“这机器开起来真省心,方向盘都不用扶,种出来的秧苗排得整整齐齐,不光省种子还省时间!”来自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一边连连称赞。如今,农民种田不再靠“老把式”的经验,而是靠“高科技”精准发力。在座谈培训中,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智能导航水稻插秧技术的优势和操作要点。与传统插秧方式相比,这项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一是不间断作业,可以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作业,不受天气因素干扰,增加工作时间至少20%。降低人工成本。降低驾驶员技术门槛,减少驾驶员的工资支出;二是减轻了驾驶员作业强度。对驾驶员驾驶经验要求低,驾驶员可以不扶方向盘,把精力与时间放在观察农机和农具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突发情况,更好地保证农机具的正常作业;三是作业精准。准确控制行距,误差可以达到≤2.5cm,保证高精度作业,提高作业质量。避免漏耕重耕,提高机车作业效率;便于后期收获。由于行距株距精准,降低机收难度,便于对行,降低损失率。
除了“种得好”,更要“收得稳”。此次培训还围绕水稻机收减损技术展开,聚焦如何通过优化收获流程和提高机械操作水平,把收割时的稻谷损失降到最低。数据显示,使用规范化机械收割后,稻谷损失率可控制在2%以内,而传统人工收割损失率高达6.1%。按亩均计算,可减少15斤以上稻谷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技术‘下田’、服务‘入户’的实际行动。”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围绕智能插秧、机收减损等主推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培训,推动形成“技术人员+示范合作社+辐射农户”的服务链条,打造一批有推广带动力的农机典型。
从一粒种子的落地生根,到一穗稻谷的颗粒归仓,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滨海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将继续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强化科技支撑,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滨海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