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一线行|麦地套玉米 多收一季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09:06 2

摘要:爱东营讯“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一片田里,小麦、玉米这两种作物巧妙利用生长周期差异,实现‘错峰生长’,将传统两季收获提升到三季,同时轻松实现‘吨半粮’的目标,这在全国都是首创。”近日,在广饶县李鹊镇张守凤家庭农场,63岁的全国种

爱东营讯“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一片田里,小麦、玉米这两种作物巧妙利用生长周期差异,实现‘错峰生长’,将传统两季收获提升到三季,同时轻松实现‘吨半粮’的目标,这在全国都是首创。”近日,在广饶县李鹊镇张守凤家庭农场,63岁的全国种粮大户刘廷义满是自豪地介绍由自己创新的种植新模式。

图为记者(左一)在“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农田内体验给玉米苗放风透气。

翠绿的麦子、挺拔的玉米、忙碌的农机共同勾勒出“三作三收”新模式的丰收图景。这种创新种植模式正在改写我市传统农业的历史,为实现“吨半粮”目标提供了东营方案。

一垄三收:田间地头的“时空魔术”

小满刚过,广袤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在张守凤家庭农场的500亩农田里,一旁是沉甸甸的麦穗泛着油亮的光泽,一旁是玉米苗齐整茁壮,嫩绿的叶片笔直向上,行列分明,宛如精心排列的绿色方阵,展现出夏粮生产的良好势头。

从最开始的10亩,到50亩,再到500亩,今年已经是刘廷义采用“三作三收”高效种植新模式第三个年头。

“承包地的价格越来越高,由原来的每亩8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500元。怎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出更多的粮食?”谈及创新“三作三收”种植模式的由来,刘廷义耐心地给记者解释三种作物如何“轮作+套种”,共生在一块田内,“春玉米8月20号左右就能收了,夏玉米要等到10月份。我们这里的传统种植模式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种植。这几年,我在种冬小麦的时候就给春玉米预留出空间,来年春天种上春玉米,在保障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同时,再多收一季粮。”

刘廷义介绍,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作三收”高效种植模式,即秋季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间隔预留出春玉米种植带,小麦与春玉米的比例是“8+2”模式,即每隔8行小麦中间留出2行春玉米种植带,第二年春天4月份在预留种植带播种玉米,小麦与春玉米共生期约50天。麦收后在原来的8行小麦种植带密植2行夏玉米,直至10月上旬收获。夏玉米与春玉米共生期50至60天,而此时正是二者共生时期。通过优化田间作物时空布局,充分利用地、水、肥、光、热等资源,实现一年“三作三收”。

吨半粮田:科技种田的“高产密码”

张守凤家庭农场开展“三作三收”种植试验,连续两年实现超“吨半粮”目标。2024年市县专家实打测产数据令人振奋:小麦品种“马兰1号”亩产626公斤,春玉米品种“东单1331”亩产547公斤,夏玉米品种“东单1331”亩产705公斤,一年三季亩产粮食1878公斤,远超传统种植模式350公斤。

据了解,我市传统耕作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这种模式看似比传统轮作模式复杂了一点,但的确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轻轻松松实现‘吨半粮’目标。”广饶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万亮介绍。

轻松实现“吨半粮”的秘密何在?

“关键在于四个创新。”朱万亮指着试验田介绍:“一是‘8+2’带状种植,优化空间布局;二是选用‘马兰1号’小麦和‘东单1331’玉米等耐密植品种;三是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调控;四是采用智慧农机,实现精准种植。”

记者在试验田内看到,试验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设备主体安装在田边小屋内,输水肥的主管横向在田间,与之相连的无数条滴灌管如毛细血管般纵向到田间,让每行农作物都能得到灌溉。刘廷义告诉记者,“配备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能够根据不同作物、不同茬口的水肥需求规律精准灌水、施肥,确保同时满足共生的两种作物生长需要。通过物联网设备,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每块地的温湿度、肥力状况,为精准种植提供数据支撑。”这种科技赋能的新模式,让农田变成了“智慧工厂”。

刘廷义算了一笔账:“虽然种子投入和传统种植相当,但多收一季玉米,亩均增收800元以上。加上政府补贴,效益很可观。”

全域推广:粮食安全的“东营答卷”

智能农机为技术推广插上智慧的翅膀。

“高手在民间”。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高效的农业机械。40岁的农机手鲍彦源是一名资深农机“发烧友”,热爱农机、凡事爱琢磨的他,从小就会驾驶拖拉机。而“三作三收”种植的农机手就是他,也是他改造了适合该种植模式的农机。

“这台智能化拖拉机一天能完成80亩地的套种,效率是人工的20倍。”鲍彦源自豪地介绍,“我从去年11月就开始琢磨,用时两个多月改造实验完成,原先不能打药、覆膜,现在实现了播种、施肥、喷药、下管带、开沟、覆膜、收土等工序一体化完成。由于今年在种植春玉米是进行覆膜,能让春玉米种植期提前20天。”

“作为一种作物生产新技术、新模式,李鹊镇今年加大试验研究、因地制宜推广力度,推广种植了1000亩,有更多的种植大户参与进来,也有很多的农民来参观学习。”李鹊镇副镇长、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蒋长海说道。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争取资金500万元,支持广饶县实施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其中安排资金支持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继续开展“三作三收”试验示范,建设试验示范基地500亩,推动该技术模式尽快成熟形成体系。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一场农业革命。”站在田埂上,刘廷义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信心满满,“有了科技支撑,我们农民种地越来越有奔头。我不仅要自己种,更要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夕阳下,翻滚的麦浪与翠绿的玉米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东营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短评

从传统“两作”到创新“三收”,东营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三作三收”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更探索出一条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的新路径。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更多“吨半粮”示范田在东营大地绽放异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东营力量。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研发与政策配套,例如完善土壤轮休机制、探索气候适应性种植,确保高产模式不透支生态潜力。将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实现“吨半粮”与“绿田园”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东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