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宣德瓷碗”是大明宣德(1426—1435)年时期,我国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是官窑。专供宫廷,包括朝廷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使用的精品。这些精品,充分反映了大明宣德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青花瓷器达到高峰,被称为我国制瓷史上的“鼎盛时代”(刘秀忠《元
华文
大明宣德瓷碗,即大明(明朝)宣德青花瓷碗,是国宝。在这里所说的大明宣德瓷碗,即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大明宣德青花瓷碗”。
一九九三年,诸城博物馆收藏的“大明宣德青花瓷碗”,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定名为“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碗”(也称青花缠枝牡丹碗)。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宣德瓷器“牡丹碗”
“大明宣德瓷碗”是大明宣德(1426—1435)年时期,我国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是官窑。专供宫廷,包括朝廷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使用的精品。这些精品,充分反映了大明宣德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青花瓷器达到高峰,被称为我国制瓷史上的“鼎盛时代”(刘秀忠《元明清青花瓷鉴定浅说》)。
研究大明宣德青花串枝牡丹瓷碗(以下简称“牡丹碗”),对于更好地了解明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别是制瓷工业的现状与成就,以及大明宣德瓷碗在中国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牡丹碗”,通高10.6厘米,口径29.7厘米,足径12.5厘米。口微敛、浅腹、圈足。胎壁厚达1厘米。口沿下和圈足上均绘双线,其圈足外绘梅花纹,脚处绘莲瓣纹,主题盛开串枝牡丹八朵。口外边款,口沿双线下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
“牡丹碗”是明代御器厂生产的。明代御器厂始建于何时?史籍记载不同。明嘉靖(1522—1566)成书的《江西大志》说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清嘉庆(1796—1820年)《景德镇陶录》则说是洪武二年(1369年)。《大明会典》则记载:“洪武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应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可见明代御器厂始建于明初是毫无疑问的。
“牡丹碗”造型厚墩规整;体重较轻;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呈橘皮纹状;纹饰富贵典雅;铁锈斑点自然突出;款识横款“德”字“心”上缺一横。这些大明宣德青花瓷碗特色,均表现在“牡丹碗”身上。
“牡丹碗”色泽浓艳,皆因所用青料,不用于以前的青料所致。据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明初御器厂所用青料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捎回的名叫“苏麻离青”的青料。
这种青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含锰量低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素,并在适当的火候下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位出现黑疵斑点,即“铁锈斑”。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成功之作。
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明万历,王世懋的《窥天外乘》,书中记载:“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明万历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也有相同的记载。但高濂的《遵生八盏》则称:“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这里的“苏渤泥青”,在音译上和“苏麻离青”很相近,应是同一词的异译。
我国科学工作者,曾对宣德瓷器青料作过化学分析,结论:“宣德青料中氧化锰的含量与氧化钴的含量差不多,而氧化铁较高,这与国产青料在成分上是最显著的不同。”同时指出:“这些事实是可以和古籍上宣德青花是用外国青料的记载相互印证的。”
从以上简略的分析成分中可以看到,宣德青料中含锰不多,但含铁量却很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可能形成金光泽的黑斑(周仁等著《景德镇瓷器的研究》)。这里所说的“黑斑”,就是“牡丹碗”上的“铁锈斑”。
“牡丹碗”厚重健壮,风格沉稳,不变形却规整。这说明宣德制瓷技艺十分成熟,已形成一整套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如清康熙《浮梁县志•陶政》中曾记载,御器厂内分工计二十三作,即:“大碗作、酒锤作、碟作、盘作、锤作、印作、锥龙作、画作、写字作、色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铁作、漆作、索作、桶作、染作、东碓作、西碓作。”其窑有六种不同类型,如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所记:“风大窑、色窑、大小熆熿窑、大龙缸窑、匣窑、青窑。其中缸窑三十余座专烧鱼缸,青窑烧小件,色窑烧颜色釉。”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宣德瓷器“牡丹碗”底部
“牡丹碗”造型端庄而实用,其特点腹部宽阔渐凹,圈足墩厚结实,给人以大方稳重之感。这种造型是明初朝廷规定的“宫碗”,既可用以陈设,又可用以作“汤碗”,又可用以祭祀,又可用以赌博或馈赠。
据笔者所知,与之造型相同的,还有冯光铭先生《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所描述的“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碗”(笔者注:即串枝牡丹碗),与诸城博物馆馆藏的“牡丹碗”是一样的造型、纹体与款识。
赵自强先生《古陶瓷鉴定》一书中所叙述的“明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纹大碗”,虽与“牡丹碗”纹饰不同,但造型、款识、尺寸均一样。
这时期造型变化不大。为便于使用,又不断地有所变革,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型。例如:除“牡丹碗”以外,还有“敞口碗”、“盖碗”、“鸡心碗”、“墩式碗”、“葵口碗”、“折沿碗”、“卧足碗”、“香莲纹碗”等等,各种各样,形态各异。这可能因郑和出航西洋(注:明代把南洋群岛为中心的西到印度洋及非洲东岸的地区叫“西洋”),受西亚的一些影响有关。
据马欢《瀛涯胜览》,当时的占城、锡兰、祖法儿都要中国以青瓷盘碗进行交易。费信《星槎胜览》记载用瓷器交流的地方更多,计......瓷碗三处:淡洋、吉里地闷、琉球;青碗一处:交栏山。从中可以看出频繁的交往与博易,宣德青花瓷碗在造型上肯定受西方影响是无疑的。
“牡丹碗”也不例外,它造型独特,民族传统风格色彩浓厚。“牡丹碗”借鉴了“西洋”青料—苏麻离青,使其更加绚丽多彩,壮实优雅。
“牡丹碗”纹饰白底蓝花,古朴浓秀,色泽乌亮。它以牡丹作为主题花纹,配以梅花和仰莲瓣辅助纹饰,构成一幅艳丽浓烈的富贵图案。
“牡丹碗”纹饰图案属釉下彩装饰。它是以钴料为着色剂,在洁白干燥的瓷坯上,用毛笔勾画,堆积出“牡丹”图案的。然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再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纹饰呈深浅不等的蓝色,用手触摸“牡丹碗”图案,可有稍凸的感觉,这是描花和堆花技艺交融的效果。
以上这种工艺使“牡丹碗”具有发色鲜明,呈色稳定,永不褪色的优点。使人感到“牡丹碗”更加典雅秀丽,古朴大方。其图案用笔浓烈,韵味无穷,宛如一幅优美的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记载,明宫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或描花,或堆花,或暗花,或锥花或玲珑......无不具备。”可见,明代釉下彩绘,特别是青花釉下彩,在元代成就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当时制瓷装饰工艺的主流。
牡丹花纹,自唐以来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欧阳修《牡丹释名》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唐人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咏花,当时有一花之异者,彼必形于篇什,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有咏鱼朝思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多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看来牡丹花名字由来为唐代。
《异人录》记唐玄宗赏牡丹。问牡丹诗是谁写得最好,侍臣回答:李正封诗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来衣”之句。后来,咏牡丹的诗词,层出不穷,“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浅买一窠”(许浑《丁卯集》)、白居易的《白牡丹》、《牡丹芳》、《惜牡丹》,元稹的《入永寿寺看牡丹》、《和乐天秋题牡丹丛》,《酬胡三咏牡丹》。
牡丹与苏轼诗
北宋苏轼在密州(诸城)任知州,咏牡丹诗多而精彩。清乾隆《诸城县志•方物考》说:“牡丹、芍药屡见苏诗,想见当之盛,今尚有数十种,其香染袂,为我留连”(苏轼《雨中花慢》)。牡丹绯红,飘香,豪华富贵。“宋时牡丹花已被称为富贵花了”(中国硅盐酸学会《中国陶瓷史》)。
把牡丹花作为装饰题材表现在青花瓷器上被尽情抒发,应是始于唐代。宋时被广泛地运用。正如《中国陶瓷史》(中国硅盐酸学会编著)所描述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物上牡丹纹饰构图多样,有的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有的两两相对婀娜俊俏、姿态各异。如在云头形枕面上随枕型的曲线画缠枝牡丹三朵;椭圆形枕面上画斜向伸出的折枝牡丹;在挺秀的瓶体上,布满了缠枝牡丹,花叶互相缠绕,花叶纷枝,俯仰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碗里面刻一支牡丹布满碗的全身,花朵盛开,枝叶舒展,简洁潇洒;在碗心里面刻画两株牡丹丁交,枝头弯曲缀以怒放的花朵,宛如牡丹池中盛开的牡丹花交织相融;在盘面中心刻画一株牡丹,花儿两朵,相向开放,枝干矫健,花朵丰满。”
到了元代和明代早期,其牡丹纹饰图案,不再单独出现牡丹纹饰,而多以牡丹为主题,配以仰莲瓣纹,或梅花纹,或云肩纹,或浪卷纹等以点缀,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牡丹纹饰构图在明初仍是常见的一种。虽然她没有宋时那样,在瓷器纹饰构图中,使牡丹一花独放而花姿千态,但,在以前的基础上趋向以牡丹为主题并配以其它花卉等纹饰,使牡丹构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进而,显示出明初瓷饰牡丹更加富丽堂皇,牡丹在百花层中的地位与娇艳。
款识,指在瓷器上刻画或书写的文字。它起始于三国两晋,如纪年器“永安三年”,刻款的谷仓和“赤鸟十四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样的虎子等。再如唐代名家款邢窑生产的“徐六师记”壶,巩县窑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窑“张家造”。
在诸城市博物馆还展出了两件宋白瓷款罐。罐的肩腰处草书“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带有哲理的的款识行文。后出现些官家款,如“供御”,“进盏”等带文字的款识。
明代纪年款实际上于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最早。至今也没发现洪武年款。有明永乐甜白碗“永乐年制”四字篆款为证。过去文献所提“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目前还没发现过(参见《中国陶瓷史》)。
“牡丹碗”是明宣德时期(1426—1435年)官窑款比较典型的代表作。书写官窑年款的比较多,前人有“宣德款多”的评价。
宣德年款除在盘碗的底外,往往在圆器的里心或口边,如“牡丹碗”,年款就在口边双线下。除此之外,还有在琢器的口、肩、腰一带的,个别的还有双款。“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宣德“牡丹碗”款识为横款
宣德款识有竖款,也有横款。“牡丹碗”即为横款,口边双线下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而“德”字中间“心”上没有那一划,“德”字写成“徳”。这是标准的大明宣德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青花串枝牡丹碗。
“牡丹碗”生产于官窑景德镇。同时,景德镇民窑制瓷业也具有相当的雄厚基础。例如浮梁县民陆子顺,一次就向北京宫廷进贡瓷器五万余件(参见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可见民窑之生产势力。
民间日用瓷器量也是很大的。据《大明会典》,明初,六品以下官吏,城乡地主、商人和城市居民,一般器皿皆用瓷器。可见当时民窑生产瓷器和市场需求量有多大。由于官窑瓷器局限于宫廷,使用量少,生产瓷器质量要求相对也较高。
民窑瓷器广泛应用于民间,量大,再加上用料不如官窑精细、好。相对来说,生产瓷器质量要求稍差一些,其产品略显粗糙。例如官窑生产的“牡丹碗”,与民窑生产的瓷碗区别比较明显。
首先,“牡丹碗”质地优良。它所用的是进口料—苏麻离青,而民窑生产的碗,用的是国产料,出不来“铁锈斑”和乌亮而浓艳的效果。
其次,“牡丹碗”造型端庄规整,厚重稳妥。而民窑瓷碗与之相比较单薄。
另外,“牡丹碗”青花色泽浓重,而民窑瓷器较鲜丽,图案装饰也有所不同;
最后,“牡丹碗”口边双线下横书官款“大明宣德年制”,书风具有晋唐小楷之韵,而民窑一般无年款。如潍坊市文物店收藏的国家一级龙泉青窑梅瓶,通高38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2厘米,腹径最大21厘米,口沿高3.5厘米,内底挂釉,外圈不挂釉,火红石,无款识,是一件典型的民窑产品。
从以上叙述官窑和民窑的特征中,均说明“牡丹碗”是货真价实的的大明宣德瓷碗,是无可非议的珍品,国家不可多得的一级文物。江建新《谈景德镇明御厂故址出土的宣德瓷器》一文,曾介绍:“‘缠枝牡丹’(即“串枝牡丹”)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主,刻花款,单行横排。”指的就是“牡丹碗”这种类型。
二
据“牡丹碗”档案来历考记录:1975年诸城招待所修建施工时,出土了“大明宣德年制”款蓝花大碗即“牡丹碗”(同时出土约80件瓷器,与“牡丹碗”共同盛在一个大缸里)。6月移交文化馆(注:原博物馆叫文物组,属文化馆管理),后转交博物馆收藏。
据考察,1975年,诸城市招待所,就在现在的和平街南端防疫站大院西。这里曾是丁氏宅院。看来“牡丹碗”是丁氏家族代代相传的传世之物。可能因战乱,暂时逃离,把“牡丹碗”等瓷器埋在地下的。据地方志书记载,当时诸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乱。
丁耀亢
丁氏,在明清是诸城著名的“五大家族”(臧、王、刘、李、丁)之一。丁耀亢《族谱序》记载:“琅琊丁氏,世居东海上臧马山之阳,瓜瓞繁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登国册者十余人。其人以渔盐耕读为业,其性多豪侠,尚气节,挥霍有智,善谈说,能富饶治生;其布衣赢余者,有高堂大宅,车马仆从,烹羔系鲜之乐;其贫者,亦能网鱼鲮蚌蜊以自给;或臂鹰牵狗,而歌呜呜,盖有太公之遗风焉。聚庐而处,殆近二百年。至先传御公,以科名起家,迄今文武者不绝,故远近称:‘藏马丁氏云’”。
丁氏家族“人才辈出,出者为天子循吏,专阃守士者,为长者,文人,侠士,赤子,悌弟,为光史乘,鬼神所佑,福寿康宁”(丁耀亢《丁氏家传》)。又据丁耀亢《述先德谱序》追溯其家世云:“......明初有丁普郎者,以军功从洪武,封于武昌,其子孙以百户世荫,食屯于淮之海周卫。永乐初,有祖自海而徒诸之藏马山,逐为巨族,今七世。”
据清乾隆《明史》(张廷玉等撰):“二十一年(1361年,元至正)秋八月,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戊戌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这里说的丁普郎即丁耀亢写的《述先德谱序》中的丁普郎。“普郎初为陈友谅将,守小孤山,偕傅友德来降,授竹枢密院同知,数有功。及授南昌,大战潘阳湖,自辰至午,普郎身披十余剑,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追赠洛阳郡公。”
“二十四年(1364年,元至正),夏四月建祠,祀死事丁普郎等与康郎山”(张廷玉等撰《明史•忠臣传》)。又据清乾隆《诸城县志》:七世“丁惟宁(丁耀亢的父亲),明嘉靖(1565年)进士。”惟宁生六子,皆聪明颖悟,才学迭群,弱冠有声,世人称之为“东武六俊”(东武即诸城)。他们生不逢世,正赶上明清易代,战争频繁时期,在清兵破诸城一役中胞弟举人耀心,侄大谷皆殉难,长兄虹野(耀斗)父子皆被创(丁耀亢《出劫纪略》)。耀昂全家阵亡,耀箕积郁成疾而死。耀翼也因其子殉难过度悲愤去世。六人,只剩下明末清初的著名小说、戏剧家丁耀亢了。他携母、侄逃回老家避难。可见,自大明以来,丁氏家族就受皇帝恩宠或恩赐,是大明王朝的君臣。至明末清初,丁氏一直在诸城城里居住,为远近闻名的旺族。
丁氏家族好古爱文,至今与丁氏有关的两件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刻有题名的砚洗,被收藏在诸城市博物馆。一件为“眉山苏轼”题名砚洗,正面阴刻横书“半潭秋月”四字,行书。征集于皇华镇下六谷村丁家,与丁耀亢是一个家族。据说“半潭秋月”砚洗,为丁昌燕家传之物。
丁昌燕
丁昌燕,字师汝,号剑虹居士,清光绪进士,考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曾出任四川大足县知县,后因同情农民起义而被革职还乡。他崇爱苏轼,尤喜庋藏,其“半潭秋月”砚洗,很可能是丁家先辈或他所蒐藏的;另一件是“子瞻”题名砚洗(“子瞻”是苏轼的字),正面阴刻横书“砚洗”两字,皆隶书,置于丁氏园。
清道光《诸城县志续金石考》有记载:“砚洗,丁氏园有石盎,围三尺,高尺余,横刻砚洗二字,左刻熙宁九年子瞻制。”这个丁氏园很可能就是“牡丹碗”出土地点的“丁氏宅院”。因此,“牡丹碗”极有可能是诸城丁氏家族传世之宝,是皇帝赐给丁氏家族某人的。
三
“牡丹碗”处在明初末年宣德年间(1426—1435年)。“牡丹碗”的出现,是明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因此,研究“牡丹碗”不能脱离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
在我国,“明朝初年,即洪武,永乐,洪熙,宣德七十年间(1368—1435)”(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这一时期,是明代的全盛时代。
张廷玉等撰著的《明史》
张廷玉等撰著的《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车吉心《中国皇帝全传》记述:特别是明宣德年间,宣宗帝朱瞻基大赦天下,重用老臣,启用新人,“洁军武,安流民,免灾税,罢徭役。”
这个时期,社会政治局面更趋安定,阶级矛盾缓和,人民得以生养生息,生产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出现了“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栗日输京师数百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张廷玉等撰著的《明史•赋役志》)的盛况。
这种大好局面,除宣宗帝亲征汉王朱高煦,平定叛乱,并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稳定全国的局势以外,就是宣宗帝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在经济领域里的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制定的一些比较宽泛而适宜的进步政策。
例如,在手工业方面。明初废除了元代对工匠的人身奴役制度,把工匠改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王鸿绪《明史稿》记录:“凡工匠二等日‘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日‘住坐’,月役一旬。”“住坐”之匠月上二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
张廷玉等撰著的《明史•食货志》指出:这种“轮班”和“住坐”相比元代的工奴制度,要解放得多。“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月外,可自由经营自己的手工业;而“住坐”匠,若能缴纳每月六钱罚班银后,也可从事自己的业务。这样,对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造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的局面,
这一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制瓷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宣德,饶州制造的瓷器,一次达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御器厂增至五十八座(参见《明史•食货志》)。同时,民窑也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加之郑和出使西洋,增进海外贸易,这样,对瓷器手工业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瓷器生产量之大,造型之多样,工艺之精湛是前所未有的。“牡丹碗”在这种背景下出世,更能体现出明初政治、经济的安定与昌盛。
唐三彩牡丹纹碗
“牡丹碗”牡丹图画起源于唐,兴于宋,富于元明。但其瓷史却悠久。商代就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末正式出产瓷器,但纹饰都很简单。至唐代始釉彩创兴,宋代纹饰图案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元明清徐徐达到了顶峰。“牡丹碗”便是反映明初瓷器手工业技术进步显著杰作。
“牡丹碗”出土于诸城,说明在诸城历史上,有着制瓷和瓷器商品市场繁荣的光辉一页。在诸城,曾出土过瓷器文物。
原诸城市博物馆大门
1988年秋,诸城市博物馆建北展厅清基时,在深达约2米处,发现了一处唐代制瓷灰坑。出土一批瓷器陶坯和烧制瓷器撑架,以及硫、钵、罐、瓶等瓷器(已残)约500件。瓷器釉色有白、黄、淡黄、橙黄、栁黄等。这个瓷器灰坑虽不怎么完整,但它告诉我们,早在公元618年,唐代密州(诸城)就有烧制瓷器的手工业作坊。
对于这个作坊,诸城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任日新先生进行了清理。清理后,任日新先生做出鉴定:“据出土器物造型特点及瓷釉色泽等方面推断,当为唐代。又据器物单一,造型简单,估计可能是民窑。”据此,可以肯定地讲,至唐代,诸城就有制瓷业和彩釉瓷生产。至宋,诸城发展为有名的瓷器商品市场。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的《中国陶瓷史》中指出:“著名商业城市,除东京、临安而外,北方还有太原、泰州、真定、京兆、大名、洛阳、密州(诸城)。晋州......。这些城市与集镇既是瓷器制品的市场,也是瓷器的集散地。”可见,当时诸城制瓷业与瓷器商品市场是何等地繁华。这种兴旺的势头,肯定会积极影响诸城瓷业的兴盛。至明清,诸城不但制瓷业和瓷器商品时兴,而且爱好瓷器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更能说明“牡丹碗”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的缘故了。
“牡丹碗”不仅是明初宣德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而且是明初宣德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反映。
大明宣德“牡丹碗”纹饰构图
“牡丹碗”纹饰构图以牡丹为主题。牡丹乃花中之王,宋时就被誉为“富贵之花”,众相国里最鲜艳的一枝独秀。明宣德民富国强,太平盛世,天下第一,地上无双。而最能说明和体味出这一含义的是牡丹。
“牡丹碗”上绘制的牡丹花,其周围配饰着有名的花卉。最有意思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花魁即梅花,在“牡丹碗”上作为衬托牡丹的角色而出现,彩绘在圈足周边。“牡丹碗”上另一配角纹饰仰莲瓣纹,则说明此时仍流行佛教思想。
可以说,“牡丹碗”纹饰牡丹,所要表现的就是大明宣德一统天下的雄姿,世上无双的气概,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全国蒸蒸日上的强大和富有。
笔者深深感到,“牡丹碗”纹饰构图,决不是单纯为好看,为美而设计的。这其中必然存有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里的东西。例如,“牡丹碗”是官窑烧造的,用以宫廷、皇帝恩赐,对外贸易交换使用的。在设计词曲纹饰图案中,在使用对象上,肯定要向这方面倾斜,要考虑用什么纹饰构图。只有从这一角度去认识、构思“牡丹碗”,它才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这方面讲,“牡丹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
“牡丹碗”吸取了前人制瓷优点。无论从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对后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仿大明宣德瓷碗层出不穷,尤其是后期,仿明前期宣德的瓷器更多。大量资料证明:“牡丹碗”,在中国制瓷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初,碗的造型同元代是一样的,甚至同远古时代也一样,只为便于实用,略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元代的碗,圈足比较小,往往和器物本身比例不相称,看上去有一种站不稳的感觉。明代的碗,圈足放的较宽,而且,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釉的制作,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圈足内外都有釉(主要指官窑)。“牡丹碗”,口沿外撇,口微敛,腹部宽深,在外观上显得很端重而又实用。这种造型世代相传,至正德时期更为普遍,有“正德”碗之称。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宣德瓷器“牡丹碗”口朝下侧照
大明宣德青花瓷碗,在纹饰图案装饰构图上,继承和融合了宋、元青花笔绘画风,向着更典雅、秀丽的方向发展。它往往用一种或几种植物、动物作为主题纹样,并以其它纹样辅助,构成一件完整的图案。如用牡丹、菊、莲、灵芝、花果、牵牛花等主题花纹,并配以梅花、仰莲瓣、如意云头等衬托纹饰构成图案。
明初牡丹图案典朴,而色泽浓艳,对后人构图启发很大。至康熙时期,牡丹瓷器图案画面,走向更加绚丽多彩的天地。如双犄牡丹、凤凰牡丹、雉鸡牡丹、锦鸡牡丹,大有“晓艳这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之姿。但是,它又不局限于牡丹构图,趋向更广阔的题材发展。我们从《江西大志•陶书》及传世的实物便能看出,历代沿袭瓷画构图,不仅有牡丹纹饰图案,而且,还有其它的花卉图案和各种龙凤孔雀、人物山水等纹饰构图。题材广泛,令人目不暇接。
“牡丹碗”款识受宋元,特别是明永乐官窑年款影响,书写正规,行文流畅,以后正统、景泰、天顺,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带有“大明天顺年制”款青花小碗外,很少发现有年款器物。至明代成化,官窑器大多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年款,但比大明宣德碗款书风比较,还是独具一格的,有孙瀛洲《成化官窑彩器的鉴别》大字歌谣为证:“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明弘治瓷器也以“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为多见,书写秀丽。明正德瓷器除“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外,还有“正德年制”楷款。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的“凤穿牡丹碗”之类,又受明代书法影响,虽不是明宣德的晋唐小楷,但其楷书刚劲有力,多落明成化和嘉靖款识。可见其年款沿袭直至明末清初。
值得一提的时,在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的一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青花人物大盘,是官窑年款“大清顺治年制”,很明显它是受明以来年款影响。而这件国宝就是诸城人王锳任江西饶守道而监制的馈赠品,被誉为“清顺治青花人物的代表作”(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王锳,字伯和,诸城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十三年(1656年)授江西饶南九江道。王锳,秉性爽慨,不事矫饰。后居家学友,与人交有终始(参见清乾隆《诸城县志•列传》)。
“牡丹碗”口沿“铁锈斑”
“牡丹碗”胎釉质因用料不同而形成的“铁锈斑”,是后人无法仿制的。明清曾有人仿制过,但因没有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导致失败,出不来那种自然的斑斑点点的“铁锈”点缀,令人望而不及,无能为力。
“牡丹碗”是蓝釉彩。这种釉彩最初出现在唐代彩陶器上,是一种低温铅釉。到了宋元,据河北省博物馆在《文物》1965年第二期上发表的《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其中有元代的蓝釉金彩器。说明蓝釉在元代就烧制的相当成熟。
大明宣德时期,蓝釉(也称霁蓝、祭蓝)瓷器烧造较多,被推为明宣德瓷碗的“上品”:“宣窑......又有霁红、霁青(注:明清时,把蓝也称之为“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佚名《南窑笔记》)。蓝釉都是用天然钴土矿作为着色剂,由于这种钴土矿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氧化铁和氧化锰等。而明宣德用进口料苏麻离青,属混合着色剂制成的蓝釉,因此,显得深沉古朴;而明中后期和清朝皆用纯氧化钴作为着色剂制成蓝釉,因此,显得越来越妖艳妩媚,真正的美感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牡丹碗”用料独特,明后期仿者均自惭不如。如明嘉靖用回青,而回青色调蓝中带紫,尽管它是按照宣德实物仿制的,而且,同形同纹,但用料不同,人工“铁锈斑”也无济于事,细看便见真伪。再如,清康熙仿“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均有),可见明宣德六字款碗影响之久远。
“牡丹碗”属传世之作,留世稀少。世上历来“物稀为贵”,更何况历代文人品评奉赞,如沈德符《敞帚轩剩语》、王世贞《觚不觚录》、张应文《清秘藏》、谢肇淛《五杂俎》、田艺蘅《留留青》等等。这些著述均对大明宣德瓷器有所评价与鉴赏。出现仿大明宣德瓷器作品是难免的,这些仿瓷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
中国历来就有“瓷国”之称(参见张浦生《中国历代陶瓷特征及其保管和鉴定》)。“牡丹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稀世珍宝,在探讨中国瓷器成功奥秘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青花瓷器达到又一新顶峰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制瓷史上一座闪耀的里程碑。
“牡丹碗”不仅为我们研究中国瓷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制瓷史的内容,而且,对于我们借鉴古人制瓷技艺,开拓瓷器领域,加大对外贸易与交流,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牡丹碗”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骄傲。
作者简介
华文 本名李敦景 副研究员 从事文博工作。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会员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会会员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 山东省考古学会会员 潍坊市文博学会副会长 理事。
来源:言者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