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四川仪陇的清晨比往常沉默了一些。60多个初三学生穿着校服,沿着城区街道缓缓步行两公里,手里提着板凳,眼里盛满克制的情绪。他们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参加活动,而是去——陪一个同学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合影”。
5月17日,仪陇的早晨有点凉,任俊杰穿上校服那一刻,没有人敢提醒他,中考还没开始,但人生已经提前交卷。
2025年5月17日,四川仪陇的清晨比往常沉默了一些。
60多个初三学生穿着校服,沿着城区街道缓缓步行两公里,手里提着板凳,眼里盛满克制的情绪。
他们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参加活动,而是去——陪一个同学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合影”。
任俊杰,15岁,仪陇某中学初三学生。
一年多前,他被确诊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休学与复发之路。曾辗转多地求医、治疗花光了积蓄,最后又回到了家乡的县医院,病床边陪着他的,是衰老的父母。
在那些日子里,他反复和班主任说一句话:“我想参加毕业照。”
哪怕不能回到教室,哪怕只是穿着校服,在病床上笑一笑——他想和大家合张影。
他的老师,听懂了这个孩子没说出口的愿望。
于是有了这一天,有了这一场全班出动的特殊毕业照。
天还未亮透,班主任已经在微信里发出通知:“大家集合,准备出发。”
他们从学校出发,步行前往县医院。医院门口的护士都愣住了:“这是哪一届学生啊?”
一群孩子,步伐整齐、眼神认真,就像是走进考场——但他们不是去考试,而是送别。
任俊杰的病床被推到队伍正中。有人帮他整理校服,有人握着他的手,有人默默放下一只千纸鹤。
一个平时调皮的男生,站到病床旁,突然敬了个军礼。
女孩含泪说:“哥,我们真的带你回来了。”
还有人带来了他最喜欢的篮球,密密麻麻写满同学们的祝福语:“等你回来打全场。”
他戴着氧气面罩,却坚持坐起换上校服。
他虚弱得连话都说不清,却还是笑着对镜头比了个V字手势。
在照片中,他在中间,眼睛亮晶晶的,那一刻,他真的像一个毕业生,像个普通的孩子。
只是,那一天,也成了他最后的笑容定格。
5月18日凌晨4点,任俊杰病情恶化,因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
班主任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正在备课,哽咽着说不出话。
同学们陆续得知后,很多人当天没去上课。他们开始写信、画画、剪纸、翻出那张照片反复看——
有女生说:“那天他笑了,是真的开心。”
有男生说:“我怕他走了没人记得他,所以我带着篮球让他留名。”
他们在经历一件很少有人提起的事——第一次,面对“死亡”这个字眼。
老师说,这本是一场提前的毕业照,结果变成了一场提前的“生命告别课”。
可我们也从中看见,这帮十五六岁的孩子,并没有逃避,他们选择了最质朴、最温柔的方式,把“最后一课”,上成了一场铭记一生的大课。
当这条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成千上万的网友泪目点赞。
有人说:“这是这个时代最纯粹的集体主义情感。”
有人说:“这些孩子,比很多成年人还懂得‘在场’和‘尊重’。”
有人留言:“他们教我们:真正的毕业,不只是穿学士服拿证书,而是懂得如何说再见。”
而在热评之外,仍然有些杂音:
有网友质疑“集体去医院是否打扰医疗秩序”;
有人攻击毕业照中戴口罩的同学“不合影礼貌”;
但随着事件真相澄清——这些孩子戴口罩,是为了保护病重同学不受感染;
班级行为经医院和老师同意,并未影响其他病患;
拍照过程有序安静,没有喧哗,也没有炒作。
这些声音,最终被理性压了下去。但它也提醒我们:舆论,未必总是温柔的。
任俊杰的家人悲痛欲绝,但在采访中,他们不停地对老师和同学鞠躬。
母亲哭着说:“他走得很安心……他说他同学还记得他,他值了。”
仪陇县教育局表示,正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帮扶重病学生。
而任俊杰的班级,已经约好——中考结束后,集体去扫墓,每人带一份签名校服和那张毕业照复印件。
那不只是一张照片,那是一群少年合力托起的“最后一场青春”。
任俊杰走了,离开这个世界时只有15岁,可能还没来得及背完历史大题,也还没写下中考作文的开头。
但他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一群人心里最温柔的重量。
他让全班知道了什么是珍重、什么是道别、什么是“陪伴的意义”。
他让大人们反思:重病少年是否被社会系统足够温柔地接住?
他也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只有“考分”,更包括“生命的厚度”。
所以啊——
愿每个孩子都健康长大,
愿有病痛的少年,也有人牵挂有人送别。
愿这个社会少一点冷漠,多一点这样的“集体抱”。
他走了,可他也照亮了我们。
他没能参加中考,却在青春毕业册上,留下了全班最深的一笔。
来源:半盏清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