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在岁月长河的激荡中,中国武术历经无数侠者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流派纷呈、拳种璀璨的壮丽图景。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在岁月长河的激荡中,中国武术历经无数侠者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流派纷呈、拳种璀璨的壮丽图景。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先生施展的八卦掌如诗如画,令人叹为观止。刚猛的武术技击、优雅的艺术韵律、玄妙的气功境界,在她的演绎下完美交融,让我们得以领略这一古老拳种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中国功夫博大精深(图自图虫网)
内家拳种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传统拳术。目前,关于八卦掌的起源,较为公认的说法是由董海川所创。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河北文安人。年少时,他便对武术痴迷,四处游历,遍访名师,学习少林、武当等各派武术。
后来,董海川受道家修炼术的启示,结合自身的武学功底以及对《周易》八卦的深刻理解,将八卦的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原理融入其中,创造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掌法——八卦掌。八卦掌以“八卦”命名,取其无穷变化之意,掌法与步法相生,劲力与身法相融,一招一式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董海川创立八卦掌后,在北京设馆授徒,八卦掌开始在北京地区传播开来。董海川的传人中名手众多,传续较广的有尹福、程廷华、梁振普、张兆东、史纪栋、刘宝珍、樊志涌、刘凤春等。这些弟子在继承董海川八卦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对八卦掌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尹福所传八卦掌,以冷、弹、脆、快、硬的劲力特点著称,动作刚猛,发力迅猛;程廷华所传八卦掌,注重游身绕步,动作舒展大方,掌法灵活多变;史计栋所传八卦掌,步法灵活,善于以巧取胜。各流派虽然风格各异,但都遵循八卦掌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共同推动了八卦掌的发展。
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自图虫网)
清末民初时期,八卦掌与形意拳、太极拳并称为“内家三大拳种”,在武术界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武术名家都对八卦掌进行了研究和传播,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八卦掌作为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体育竞赛体系。2008年6月,八卦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圈转掌
与其他武术不同,八卦掌强调“以动制静,以圆化直”,通过灵活的身法、多变的掌法和独特的步法,形成了一套极具实战性和观赏性的武学体系。
八卦掌最显著的技术特点之一是“圆转走圈”的运动形式。练习者沿圆形路线不断绕行,按照八卦方位在八个方向上转换掌法与身法,被称为“趟泥步”。在走转过程中,身体不断变换方向,使对手难以预判攻击路线,形成“以动制静,以变应变”的技击优势。
掌法方面,八卦掌有着“以掌代拳”的鲜明特色,主要有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等八八六十四掌。单换掌是八卦掌的基础掌法,以一手护于胸前,另一手沿圆形路线击出,在走转中突然发力,攻击对手侧面或背后;双换掌则两手交替变换,动作连贯流畅,能迅速变换攻击方向,令对手防不胜防。
同时,八卦掌的掌法还注重指尖、掌心、掌根的运用,通过不同部位的击打和抓拿,实现点穴、擒拿、劈砍等多种技击效果。
八卦掌的身法强调“拧、旋、转、翻”,身体如同拧绳一般,通过腰部的旋转带动全身运动。在走转过程中,身体保持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的姿势,同时灵活地左右拧转、俯仰屈伸,使对手难以捉摸攻击意图。
八卦掌兼具实战性和观赏性(图自图虫网)
步法上,八卦掌以摆步、扣步为基础,配合趟泥步实现灵活移动。摆步是指一脚向外摆转,扣步则是一脚向内扣转,通过摆扣步的变化,练习者能够在圆形路线上随意改变方向,进退自如。此外,八卦掌还讲究“步不稳则拳乱”,要求步法扎实稳健,在快速移动中保持身体平衡,为掌法的施展提供有力支撑。
八卦掌,这门源自《易经》哲理的武术,历经百余年传承,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不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无论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探寻武学真谛,八卦掌都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在时光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来源:南京学习在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