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在海外爆火?为何和《八方来财》相比,《跳楼机》骂声一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23:45 2

摘要:数据显示,该歌曲在‌Spotify平台‌连续占据港台地区及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榜单榜首位置,并成功跻身全球榜单Top15。在台湾地区,该曲不仅长期霸占KKBOX日榜冠军,更提前锁定2025年KKBOX台湾年度冠军。

文|令狐伯光

今天继续写写华语音乐的问题,《跳楼机》这首歌曲我之前也写过了,但是没有想到这首歌曲真的会这么火,这里给大家看看数据。

数据显示,该歌曲在‌Spotify平台‌连续占据港台地区及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榜单榜首位置,并成功跻身全球榜单Top15。在台湾地区,该曲不仅长期霸占KKBOX日榜冠军,更提前锁定2025年KKBOX台湾年度冠军。

Apple Music等平台同样呈现类似趋势,使其成为"流媒体时代华语音乐数据表现最好的歌曲。

商业价值,《跳楼机》的海外版税收入达500万元,占总营收4000万元的12.5%,在Spotify的全球非英语歌曲排行中创下华语作品近年最佳成绩,在TikTok相关舞蹈挑战播放量突破1亿次7,数据分析显示15-25岁年轻用户占海外听众的58%,显著高于其他华语歌曲的年龄分布。

反正就是《跳楼机》这首口水歌,结果火成了超级爆款,因为它是口水歌嘛,大家又在说华语乐坛没救了,快不行了之类的,那么怎么评价呢?

每次这种歌曲确实很难评价,你说它口水歌,没有营养,但是人家在东南亚一堆国家和港台都能霸榜,你有能耐写一首不是口水的超过他?再说了,大家一吹以前的华语音乐,还不是捧过去的港台歌手了,但其实港台歌手九成九都是口水歌,可能好一点,但很多也没好多少。

在国内有人吹,在海外相对中立的条件下,你吹捧的那些港台歌手点击量很多时候还真不如中国网络神曲,整天华语乐坛这个不行了,那个口水了,事实就是目前大陆甭管什么歌在海外的影响力,现在就是呈上升趋势。

文化这个东西有标准吗?不要按照你的思路来界定文化?

有音乐人常讲;“审美倒退”是整个华语音乐的悲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教育的高雅音乐教育缺失。音乐不仅有娱乐作用还有教化功能,音乐“文化阵地”主旋律不占领,“酸曲黄调”就会满城春色。

口水歌和洗脑歌不丢人,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当年杨臣刚、庞龙被嘘是因为他们抱着一首歌吃老本。王蓉就比他们强,《老鼠爱大米》火了就唱《我不是黄蓉》,《哎呀》《忐忑》《滑板鞋》火了就唱《小鸡小鸡》。国风、民族风火了又开始唱《了了》。

口水歌和洗脑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一直紧跟潮流就可以一直火下去。

口水歌会火的原因也非常简单,那种有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节拍,歌词通俗易懂的歌曲才是普通老百姓打心底里真正喜爱的。哪怕有些歌曲旋律特别好听,可要是演唱难度极高,那它们大概就只能待在歌单里,或者局限于歌剧院/戏台中了,没办法让所有人都自发地去传播。

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其实大部分流行歌曲,也都只能归入口水歌的范畴了。不过,在词曲编唱上面确实要好那么一点,但其实也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分別,比如周杰伦最火歌曲《晴天》,其实是典型的口水歌。

那些推动华语乐坛的音乐人,其实最火的多以口水歌为主,华语音乐还有情歌。

但口水歌又确实又容易让人诟病,我个人理解作者和诟病口水歌的意思是,歌曲要有感而发,但感觉他们还是没弄懂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内容可以很俗,形式也可以口水,但还是要有一定技术。写歌如果像流水线上拧螺丝,虽然挣钱,但无感。如果因拧螺丝有感而发,写了一个拧螺丝歌,虽然词很口水,但也能使听众感同身受,被感染,就算不挣钱,也是一首好歌。

但如果口水歌无感而发,仅仅是为了写歌而写歌,那词再有诗意,也是匠人拧螺丝,不是创作。如果没有创作,长此以往,中国音乐就会会死了。可能不少诟病口水歌的人是担心这一点。时代具有巨大的内动力,它产生的后果往往是人无法预测和想象的。

有的旋律和节奏很奇特,反而绝配口水词。像《牡丹之歌》居然能被魔改《五环之歌》,就在于那个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被另一种节奏魔改后,你比四环多一环的口水词反而绝配了。这可能也是诟病口水歌的人所担心的,和餐饮界担心预制菜一样。

预制菜其实最大的隐患就是抑制了中餐的创作和发展,扼杀了厨师的个性和创新。但口水歌并不代表不是有感而发,不是好歌。同样,一些歌词华丽优雅的,DeepSeek也能写出来,也是单纯的流水线组装品。

所以,诟病口水歌的人没有抓住核心,机械地认为口水歌就不是好的创作,就不是好歌,这个有些偏激了。当然,确实一些口水歌格调低下,简单地把日常口语用音符组合起来,就像俩人见面用某种曲子问候有没有吃午饭一样,毫无营养。

这段时间在海外爆火的华语歌曲中,除了《跳楼机》还有一首就是说唱歌曲《八方来财》,再上上数据。

根据Spotify官方数据,该曲目在全球范围内斩获近‌1000万播放量‌,并入选平台"big on the internet"官方歌单40。歌手揽佬的月听众峰值达到‌43万‌,这一数字远超国内知名rapper马思唯的18万月听众量34,成为华语说唱出海的新标杆。

YouTube平台,官方MV播放量突破‌700万‌,评论区充斥着各国网友用机翻中文表达的狂热赞美,包括"你的音乐让我离天堂更近了"等来自波兰、挪威、俄罗斯粉丝的留言723。值得注意的是,该曲的二次创作内容在TikTok上形成病毒传播,#来财挑战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亿次‌,衍生出从对口型热舞到极限运动卡点的多样化内容1535。

连欧美都那么火了,这个东南亚自然不用讲了。

那么为什么听众好像对《八方来财》没有那么反感,那就是这虽然是首口水歌,但是它在专业性,音乐性,还有创作上面确实要好些,至少是以前那种正儿八经的商业类型歌曲,就是这是首嘻哈流行,就跟周杰伦他们的RB,说唱,新中国风没有区别。

国内很多听众没意识到什么是律动,国内重视律动的,反而是被骂中专的说唱,还有被骂唱歌只会炫技没感情的rnb。节奏和律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这首歌只是在抖音先火,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抖音火的歌就是垃圾歌,实际上这歌火之前,垂类听众对这首歌甚至这张专辑的评价都相当高,是本土化很好的孟菲斯。揽佬两张专辑,对老广暴发户的形象描写的又很好。

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中文说唱的新,来自方言的土,从四川方言开始,方言确实成为了中文说唱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去年西北,东北,福建,甚至今年山东,这些以往很少有方言作品的地区,都有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我的观念一直是,这首歌就是现在那种会火非常纯粹的商业风格作品,有技术,有水平,又好听,挺洗脑,属于新时代的优秀华语商业风格音乐,想到个很好笑的,周杰伦之前很火的时候被人问为什么不咬字清晰一点,但是很多歌本身咬字清晰了就没那种感觉了,揽佬你把他的词改的高雅,那他还能有MV里面表现的那种感觉吗(高利贷,捞偏门,年前要债算账,借权势打对家,求神拜佛,这种感觉吗)

词都换了那还能是同一首歌吗,而且很多歌又不是必须听词,很多人做音乐都是把自己的人声当成乐器,歌词是什么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当作乐器让整首歌听着很摇,周杰伦很多歌你真的在意他唱的歌词是什么吗,不都是听周杰伦歌曲唱出来的那种感觉,很多歌你不喜欢听只是你对不上那种感觉。

"歌"发出来后,不抄袭,不辱华,不宣传违法犯罪,不喜欢听就是你没对上那种感觉划走不就行了,你说有人吹过头了,那你和那个吹他的人去讲不就行了,和歌讲什么呢?

《跳楼机》那种歌曲一定会一直存在,而且一定会一直火,这类歌曲最大问题我认为是太商业,太过裁缝,太过没技术含量(就是这种口水歌既视感的歌曲很多,能够出一大堆,火一堆),主创们用钱买推广,买营销号,进短视频等等,让这首歌迅速大火,我不会苛责主创团队,至于营销号我最多看见最多也就是嘲讽几句得了,因为推广本来就是营销号的饭碗。

我也不会去喷喜欢听这些歌的人,因为我家人也喜欢听这些歌,大部分人在这个社会已经很累了,他们不懂乐理,不懂作曲编曲乐器混音这些,能在休息的时候刷刷短视频听到这种歌对他们来说也只是生活的调剂品。

在我看来,在华语整体音乐鉴赏水平不算高的情况下,想推广一些好的,用心的音乐作品,真的是需要更多的音乐审美教育。但是明显做不到,现在就只能靠自己自觉了,当你碰见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时,该分享就分享,同时当你看到别人分享一些用心制作的音乐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到音乐本身,尝试去接触一些别人推荐的音乐,尽量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一首歌。

最后,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说唱歌曲,但其实中国嘻哈还挺好的了,至少有突破吧,很多英文歌听起来好听然后看歌词才发现就是小黄歌啊,这首歌节奏就是很带感啊,只不过国人可能看歌词觉得不那么高大上,但我觉得这么多外国人喜欢就有它的道理吧。

来源:令狐伯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