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钱、去班味、终身学习等6大热议话题解析2024新趋势

B站影视 2024-12-24 19:40 4

摘要:搞钱、人生旷野、去班味、停止内耗......这些被广泛热议的话题背后,是那些看似与众不同的群体,是或许你从未在意的趋势现象。社会正在悄然发生你可能不知道的异样趋势。

2024,世界依旧在飞速变化。无数热点涌现,新的话题层出不穷。

搞钱、人生旷野、去班味、停止内耗......这些被广泛热议的话题背后,是那些看似与众不同的群体,是或许你从未在意的趋势现象。社会正在悄然发生你可能不知道的异样趋势。

年末之际,腾讯新闻联合新京报、数说故事发布《2024热议话题人群新趋势报告》,围绕过去一年的高讨论热点话题以及高增长趋势话题,以社媒大数据透视大众行为与情感趋势。

我们从时代趋势的背后,寻找那些“异”样的群体。从他们的身上,了解从“异中求变”的探索经验,感受“向异而行”的精神力量。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同,见证世界如何“因你而异”。

01 搞钱:疗愈经济崛起,心灵按摩成趋势生意

搞钱,是永恒的热议话题。

从“斜杠青年”到“副业狂潮”,人们在讨论搞钱的路上,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从相关话题讨论人群来看,70后重回“赛场”,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打开了搞钱的新局面。

数据显示,70后成为讨论相关话题下增速最快群体,增速达到42.5%。

从热议词云可以进一步看出,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已经成为了三农“搞钱”的重要手段。

从相关话题的热议关键词来看,“心灵疗愈”、“重养自己”等内容实现超高增长,“疗愈师”成为相关话题下增速最快的关键词。

数据背后正是疗愈经济的崛起。

所谓疗愈经济是指一种商业模式,它通过提供各类服务和产品,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恢复心理与情绪的平衡,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障碍、焦虑等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心灵疗愈、助眠疗愈等相关服务正在成为热门需求。

据全球健康研究所数据显示,当下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2027年达到8.47万亿美元。

2022年中国疗愈市场规模52.6亿元,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0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

从搞钱方式来看,围绕心灵疗愈的相关的颂钵、芳疗、冥想等话题讨论高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疗愈经济也在面临规范性的挑战,收费高、缺少标准、夸大效果等负面反馈也被网友频频提及。

除了疗愈经济,与宠物相关的如宠物代喂、宠物摄影、宠物殡葬等相关讨论也呈现高增长趋势,整体搞钱方式愈加多元化。

如果进一步探究搞钱相关的动机会发现,赚钱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不同人群也有着异样的追求。

比如创业人群更关注精神追求,他们往往拥有远大的抱负,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而转行人群更关注职业的发展,除了行业发展受限的客观原因,“重养自己”、“拒绝表演式工作”等追寻自我价值的目标也成为了他们的搞钱追求。

随着对“搞钱”话题的进一步探究,我们也发现了不一样的搞钱人。

比如纪录片《你不了解的100种人》中为了“花生梦”而选择创业的“花生博士”张晓军。

(相关原帖示例)

从《变形计》爆红的“真香哥”王境泽,靠版权收入年入百万,如今选择投身三农行业,通过短视频展现真实农村生活。

(王境泽回答原贴示例)

为了拍摄《里斯本丸沉没》不惜“倾家荡产”的导演方励。

(相关报道原帖示例)

还有更多不同类型的搞钱“异”人,他们是搞钱话题下不同类型和动机的新人群代表,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搞钱上新的启发和思考。

02 “发疯”:不是真疯,而是压力背后的情绪疏解

“上勾拳!下勾拳!左勾拳!扫堂腿!回旋踢!蜘蛛吃耳屎,龙卷风摧毁停车场!羚羊蹬,山羊跳!乌鸦坐飞机!老鼠走迷宫!大象踢腿!愤怒的章鱼!巨斧砍大树!彻底疯狂!“

看到上面这段话,你是否也会有些疑问,这段语序混乱,表意不明的词到底想要说些什么?

其实,这就是当下互联网上流行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利用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和句式来表达个人情绪和感受,也被网友称为“发疯”。

作为一个热议的话题现象,“发疯”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人群上来看,00后占比达54.8%,是相关话题讨论的绝对主力。70和80后过去一年相关话题讨论的增速也比较高。不止年轻人,中年人也逐渐加入“发疯大军”。

围绕热议词云的探究,社畜、大学生是相关话题下讨论声量最大的关键词,成为“发疯”主力军。而“职场”和“育儿”,逐渐成为两大“发疯”关键词。

而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62.3%的“发疯”是为了稳定情绪以更好面对生活,而剩下37.3%则是出于接纳自己和爱自己的目的。这表明所谓的”发疯“并不是真疯,而是长期情绪抑制下的压力疏解。

“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偶尔发疯来维持精神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下,要适时给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个疏导出口。”———原帖示例

不同的压力造就了多样的“发疯”方式,既包括现实生活中“大喊大叫”这样的直接表达,也涵盖了网络上各种形式的“赛博发疯”。

其中“已读乱回”相关话题讨论增长迅速,成为“发疯”人群面对压力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

“发疯表情包”、“发疯文学”、“树洞倾诉”等方式兴起,成为过去一年增长较高的“发疯”方式。

“发疯”表情包:多借助电视剧/文学作品、萌宠表情包输出情绪,此外混乱语言表达、自嘲等表情包形式也备受发疯人群喜爱。

(相关表情包示例)

“发疯”话术表达:以语序混乱、反常态或重复表述方式反抗现实生活压力,情绪感染力强。

(相关原帖示例)

而在这些看起来毫无逻辑的回复背后,或许也是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一些缺乏边界感、又无法直接拒绝的问题,选择不再内耗自己。在消解问题的同时,也在消解问题背后所谓“正确答案”带来的压力。

而在“发疯人群”中,我们也找到“异”人代表,比如熟练使用“发疯文学”的大学生们,他们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借助不同的“发疯”方式和表达,稳定自身的情绪内核。

(相关原帖示例)03 人生旷野:不仅追求身体旷野,更要抵达精神旷野

“妈妈,人生是旷野啊。”

这段话在今年“刷爆”网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自我可能性的探索。 “裸辞”“旅游”“重启人生”等关键词开始爆红。习惯了人生是一条轨道的人们开始渴望体验“脱轨”的人生。

旷野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追求怎样的人生旷野?

从人群上看,旷野不仅是年轻人的追求,中年人追逐旷野也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60/70后相关话题讨论增长率高达104.3%。

而从追逐旷野的动机上来看,不同代际的人群讨论“旷野”的背后,是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寻。

尽管观念不同,但在追求旷野的道路上,相同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畅想。

从讨论“旷野”相关的关键词来看,“倾听内心”、“悦己”、“坚持所爱” 成为过去一年讨论高增长的内容。“悦己”逐渐成为新的人生课题。

从讨论“旷野”相关的具体方式来看,除了像旅行、露营、徒步、爬山等感受自然旷野的方式外,公园20分钟,成为相关话题讨论中飞速增长的关键词。

所谓公园20分钟指的是“公园20分钟效应”,也被网友称之为“公园20分钟理论”。

据《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mmediately after urban park visit》(游览城市公园后主观幸福感立即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文章显示,公园游览显著提升了游客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公园访客参与者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在访问前后均有显著提高。

在互联网上,相关话题的分享帖也越来越多。网友表示:“替大家试过了,公园20分钟法则是真的!”

对于快节奏的打工人来说,旷野不一定在远方,公园20分钟或许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旷野法则。

另一方面,上夜校、学习新技能、做副业等同样成为过去一年高增长的“寻找旷野”方式。

在希望身体亲近自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丰盈、探索更多兴趣。不仅追求身在旷野,还要抵达精神旷野。

在追逐旷野的人群中,我们也找到了“异”人代表:

比如在福建打拼三十年的牛肉餐馆老板李宗良,闲暇之余以画笔绘生活,将牛肉餐馆装饰成画廊。

(《你不了解的100种人》纪录片李宗良自述)

还有更多“旷野艺术家”和决定“重启人生的人”,尽管面临的生活处境不同,但共同拥有追逐旷野、勇敢探索的精神力量。

04 停止内耗:家庭关系和童年不良印记是高增长的内耗原因

伴随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崛起,“停止内耗”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普遍呼声,也是过去一年里被大家反复讨论的话题。

从人群上来看,80后停止内耗需求翻倍增长,数据显示80后相关话题讨论增速高达100%。

伴随生活、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80后开始追求稳定的情绪状态。

从相关讨论的热点内容来看,“自我接纳”成为过去一年增速最高的关键词。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心态调整、内心强大是对抗内耗的关键。

而余华凭借《活着》、《兄弟》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采访中金句语录,被网友们称之为“反内耗”的神。

进一步挖掘内耗的原因,家庭关系、童年创伤、身体缺陷成为过去一年增速最高的三大原因。

出于自我救赎需求,身体和精神都迫切需要停止内耗。

面对内耗,人们也开始通过各类方式放松身心,找到情绪出口。

以八段锦为例的中医养生方式,成为相关话题讨论下增速最快的方式。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还热衷于通过MBTI人格测试角度进一步探究自身的内耗原因。

注: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性格分类工具,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理论发展而来。MBTI由美国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在20世纪中叶开发,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数据表示,INFP/INFJ 成为MBTI人格中,停止内耗需求讨论占比最高的两种人格。

其中,过度在意别人、过度自省、回避冲突,等成为INFP/INFJ共同的内耗原因。

在这些停止内耗的需求人群中,我们也发现了对应的“异”人代表:

比如中国盲人足球队的队员们,在盲人足球这项“勇敢者的运动”中,队员们需要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才能在世界大赛中为国争光。

(《你不了解的100种人》纪录片中国盲人足球队队员刘猛自述)

还有在30岁之后选择离开职场,选择留学的阿俞。

(相关原帖示例)

他们在面对各自人生的难题中,选择了接纳自我,接受变化,并勇敢行动,打破了内耗对自身精神的束缚。

05 去班味:除了对工作现状的不满,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班味”成为过去一年的网络热门词汇,它是指上班工作后由于工作压力、事务繁多,人们表现出从身体到心灵的疲惫状态。

有网友表示:“只要上过班,就会沾染上了班味,再也去不掉了。那种上过班的疲惫气质真的是模仿不出来的。”

“去除班味”逐渐成为了打工人的普遍共识。

从相关动机来看,一方面是工作对于身心健康的损害,另一方面是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面对垮脸、黑眼圈、憔悴等精神面貌的变化,“提升形象”成为了同比增速最高的去班味动力。

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代际对于“去班味”的动机也有所侧重。

70/80后重在丰富业余生活,90后关注心理压力纾解,00后则以提升个人形象为去班味首要动机。

从身体到心灵,去班味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舞蹈和妆容穿搭成为热门的去班味方式,前者让人全身运动起来,立即摆脱上班时的束缚感,而后者则能让人一键换装,扫除上班带来的倦容,去班味效果都立竿见影;

小城也逐渐成为去班味人群的新朝圣地。越来越多的小城凭借自身独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出圈,相比于在价格高昂、人群拥挤的热门城市,打工人开始选择在周边县城乃至乡村放空自己,不仅能远离城市的喧嚣和人群,还极具性价比。毕竟大脑能放空,钱包不能空。

在努力去除班味的人群中,我们也发现了对应的“异”人代表:

比如一群“朝九晚舞”的人,他们白天上班,下班后就去跳舞。他们视工作为经济基础,把舞蹈当成灵魂食粮。

(《你不了解的100种人》纪录片中热衷下班后跳舞的人自述)

还有更多的人通过旅行、健身等各类方式,摆脱班味对于精神面貌的影响,找回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06 终身学习:单纯热爱、自我提升成为重要动机

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热潮,相关话题讨论也在互联网上暴增。

从相关话题讨论内容分析,比起功利性地思考如何增加技能,单纯热爱正在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动机。人们开始借助学习新事物来主动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探索提升生命质量的路径。

抛开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消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闲时学习来从高强度的都市生活节奏中解放,释放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

从终身学习方式的讨论来看,老年大学和上夜校分别成为中老年和青年人学习的两大主要方式。

夜校这一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的教学模式,如今重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白天上班、晚上夜校学习”,逐渐成为打工人的新风尚。

进一步探究夜校相关的课程讨论中,除了设计、烘焙这些现代技能学习,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课程也呈现较大的讨论声量。

而另一方面,在老年大学相关课程内容讨论中,化妆穿衣、摄影等新潮流行内容,也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

年轻人在夜校追寻文化根源,中老年人在老年大学尝鲜时尚潮流,终身学习的背后,是不同代际人群,对于精神多元的一致追求。

与此同时,我们也找到了两类典型的“异”人代表,一类是“追逐时尚的银发一族”;

(相关原帖示例)

还有“做回自己的夜校青年”。

(相关原帖示例)

汇总这六大关键话题和与之对应的“异”人代表,不难发现,新的趋势正在热门话题中悄然出现。在不同人群的差异里,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我们或许也能发现新的机遇。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