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白崇禧,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桂系大佬”“小诸葛”,中华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军事家、政治家,抗战胜利后还当过国防部长,地位显赫。可就是这么一个大人物,竟然在1945年抗战刚结束那会儿,被一个地痞无赖给缠上了,对方狮子大开口,要100两黄金。更让人意外的是,白
说起白崇禧,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桂系大佬”“小诸葛”,中华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军事家、政治家,抗战胜利后还当过国防部长,地位显赫。可就是这么一个大人物,竟然在1945年抗战刚结束那会儿,被一个地痞无赖给缠上了,对方狮子大开口,要100两黄金。更让人意外的是,白崇禧还真给了。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中。白崇禧这时候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带着桂系的班底,从广西来到重庆定居。作为陪都,重庆在抗战期间可是个大舞台,各路人马云集,热闹得很。可胜利之后,这里却没那么太平了。战争刚结束,经济还没缓过劲来,物价飞涨,失业的人一大堆,尤其是那些被裁掉的军官,生活没着落,心里憋着一股火。社会治安也乱得不行,地痞流氓趁机出来搞乱,敲诈勒索的事儿时有发生。
白崇禧到重庆后,名义上是国防部长,但实际权力没那么大。蒋介石的中央系,尤其是陈诚的土木系,牢牢把控着军队改编的大权。地方部队,包括白崇禧的桂系,都被削得七七八八。那些被裁掉的军官,有些就跑到重庆街头闹事,组了个“失业军官请愿团”,天天在抗战胜利纪念碑那儿喊口号,搞得人心惶惶。白崇禧看着这情况,心里也挺堵,但他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打算先稳住局面再说。
与此同时,他还在重庆西泉镇搞了个大项目。西泉这地方风景好,有温泉,白崇禧早年当军训部长时就看中了这里,带着人开发建设,把它打造成了风景区,还建了学校、别墅啥的。后来,他把母亲马氏接到西泉养老,1945年马氏去世后,就葬在了西泉镇凤霞山的老鹰岩。这块地风水不错,白崇禧挺满意,可谁也没想到,这块墓地后来竟成了他惹麻烦的导火索。
事情的起因得从西泉镇的开发说起。白崇禧当初在这儿搞建设,征了不少地,其中有一块属于一个叫胡斌的人。胡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据说他自称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挂着中校的领章到处晃悠,当地人叫他“胡中校”。不过这家伙的底细不太干净,部队改编后他失业了,回到重庆混日子,整天跟些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日子过得挺糜烂。没钱花了就借,借不下了就耍无赖,附近的人都躲着他。
胡斌说,白崇禧征地的时候占了他的地,尤其是老鹰岩那块,他本来有份地契,结果被白崇禧拿去给自己母亲修墓了。他咽不下这口气,1946年5月,直接跑到法院递了诉状,告白崇禧滥用职权,强占民地,还私建别墅、坟墓,要求赔偿。这事儿要搁在平时,可能没人搭理他,但那时候重庆乱得很,舆论又爱凑热闹,胡斌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告状还不算完,又跑去找媒体,把事情捅出去,想搞大舆论压力。胡斌找了十几家报社,开记者会,痛斥白崇禧的“恶行”。不过重庆的报纸当时忙着报道胜利后的各种大事,对他这点破事儿兴趣不大,只有几家小报提了一嘴。胡斌一看这招不管用,干脆自己写请愿书,往南京、重庆的机关和报馆到处发,措辞还挺激烈,说白崇禧搞得“民怨沸腾”。这下子,事情真闹大了,连白崇禧本人都坐不住了。
胡斌这人,心眼不少。他知道光靠法院和媒体压不倒白崇禧,就开始使别的招儿。他找到那些失业军官,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煽动他们一块儿闹。那个“失业军官请愿团”本来就对裁军不满,胡斌一挑拨,很多人就信了他的话,觉得白崇禧欺负老兵,占了他们的地。结果,这帮人跑到纪念碑前抗议,喊着要白崇禧给说法,场面一度挺乱。
胡斌还不止于此,他还拉上自己的哥哥胡国栋一块儿搞舆论战。兄弟俩到处散布消息,说白崇禧霸占民产,弄得白崇禧的名声有点臭。报纸也开始跟风报道,虽然没啥真凭实据,但架不住舆论发酵。那时候,白崇禧刚当上国防部长,正想稳住自己的地位,这事儿一出,桂系的处境也跟着尴尬起来。
面对胡斌的步步紧逼,白崇禧一开始没打算妥协。他觉得自己征地是走正规程序的,西泉镇的开发也是为了国家建设,胡斌这明显是胡搅蛮缠。可问题在于,胡斌不讲理啊,他就是要钱,摆明了讹人。白崇禧要是硬碰硬,动用权力压下去,传出去反而显得他理亏,心虚。再加上舆论盯着,他还真有点投鼠忌器。
这时候,白崇禧找了几个中间人帮忙出面,比如重庆区分会秘书长严守三、百龄餐厅经理马守义,想私下跟胡斌谈谈,看能不能摆平。严守三他们找到胡斌,说马老夫人已经下葬,坟不好动,当初征地也有手续,愿意给点补偿金了事。胡斌一听,冷笑了一下,狮子大开口,说要三个条件:一是给他个陆军少将军衔,二是公费出国考察,三是给40根金条,折合400两黄金。
这条件一出,严守三他们都傻眼了,哪敢答应啊,赶紧把这话报给了白崇禧。白崇禧一听就火了,说征地是合法的,胡斌这摆明了是敲诈,买官卖官的事他不干。可胡斌不依不饶,继续发动舆论攻势,事情越闹越大,白崇禧也有点扛不住了。毕竟,他是“小诸葛”,擅长权谋,可面对这种无赖打法,还真有点没辙。
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人给白崇禧支了个招。这个人是省部主任黄季平,他看出胡斌这事儿不简单,背后可能有人撑腰。黄季平让人查了胡斌的底,发现这家伙根本不是啥黄埔毕业生,就是个被裁的少校政工人员,失业后混得不好,纯粹是个地痞。弄清这点后,黄季平找来建设厅长何北衡,让他带信给白崇禧,建议大事化小,给点钱打发走算了。
何北衡到了南京,见了白崇禧,说胡斌就是个求财的混混,400两黄金太离谱,给100两差不多了,问白崇禧舍不舍得。白崇禧听完,哈哈一笑,说:“100两,给他就得了!”这话听着挺豪气,但其实他心里也无奈,硬拼下去没啥好处,不如花钱买个清静。
事情定了调,就开始走程序。白崇禧这边安排人把案子挪到成都铜梁县审理,找了个田粮处处长屈玉峰暗中操作。屈玉峰先查了老鹰岩的地,发现这块地早年确实是胡斌的,但他早就卖了,地契几经转手,已经在田粮处手里。胡斌压根拿不出证据证明地还是他的。
开庭那天,保长、镇长、机关人员都到场,胡斌也来了。屈玉峰当场说,马老夫人下葬了,不好动土,胡斌这是无理取闹,但念他情有可原,给100两黄金补偿。胡斌一听,觉得100两也不少,闹下去也没啥油水,就同意了。可关键来了,屈玉峰让他拿地契,证明地是他的,不然这钱没法给。胡斌哪有地契啊,哑口无言,只能吃了个闷亏。
就这样,这场“西泉白崇禧讼案”算是落幕了。胡斌没讨到大便宜,白崇禧花了100两黄金,总算摆脱了麻烦。表面上看,白崇禧是大手一挥,“照给”,挺痛快,但实际上,他是被胡斌这无赖逼得没办法,只能用钱息事宁人。
这事儿对白崇禧来说,算不上啥大挫折,但也够窝心的。他好歹是国防部长,桂系的头面人物,却被一个地痞无赖搞得灰头土脸,传出去多少有点丢人。舆论上,他虽然平了风波,但名声多少受了点影响。那时候,桂系跟中央系本来就面和心不和,这事儿一出,陈诚那边没准还偷着乐呢。
从胡斌这边看,这家伙就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靠着乱世捞一笔的心态,逮着机会就敲诈。他没啥底线,但也聪明,知道舆论是个好武器。可惜他底子太差,地契都没了还敢硬来,最后只能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这桩案子,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实挺有意思。抗战刚结束,社会还没稳定下来,各方势力都在博弈,像白崇禧这样的大人物,也得在夹缝里求生存。胡斌这种小角色,靠着不要脸的劲头,也能掀起点风浪。说到底,乱世里谁都不好过,权谋也好,地痞也罢,各有各的活法。
白崇禧被胡斌勒索这事儿,乍一看挺离奇,一个大佬被无赖拿捏,还乖乖掏了100两黄金。可细想想,这背后是1945年那会儿的特殊环境,重庆的乱象、军队的整编、舆论的压力,逼得白崇禧不得不低头。他那句“照给”,不是真的大手大脚,而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胡斌呢,就是个趁乱捞钱的混混,靠着耍无赖捞了点好处,但也没翻出啥大浪。
历史就是这样,不光有大人物的运筹帷幄,也有小人物的鸡鸣狗盗。这段故事,讲白了就是乱世里的一场闹剧,既接地气,又有点荒唐。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让人觉得真实,值得回味。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