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植启动“城市植间·生态季”系列活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3 03:07 2

摘要: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上海植物园正式启动202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暨“城市植间·生态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后,科普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代表,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传播的新路径展开了探讨。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上海植物园正式启动202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暨“城市植间·生态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后,科普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代表,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传播的新路径展开了探讨。

协同多方力量构建保护网络

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在主旨发言中系统梳理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脉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他指出,我国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濒危物种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但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依然严峻,应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完善技术手段、扩大公众参与等系统性举措全面提升保护水平。

每年吸引3万余人次志愿者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是怎么做到的?对此,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表示,动物园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城市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教育传播切入,并协同高校科研团队、社会企业、文化艺术界等多方力量,构建起以动物园为链接点的保护网络,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实践。

搭建公众可参与的“公民科学”项目

SEE基金会劲草嘉年华组委会主席朱仝以北京西山森林嘉年华为例,分享了SEE基金会与林园局合作推动社会多元参与的成功经验。比如,引入社会多元力量,共同打造生态公益跑、零碳森林音乐会、森林游园会等趣味性大型生物多样性文化活动,实现自然与文化、艺术、运动的结合,有效提升城市公园的公众教育价值。

上海植物园工程师陈婷媛则介绍了植物园从以城市绿化美化为核心到支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与环境教育等复合功能转型的创新路径。上海植物园依托一万余种植物的植物基础,通过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物种保育教育协同,搭建公众可参与的“公民科学”项目,形成社会多元协同保护网络,打造"解说系统+自然体验活动"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并建立专业人才与志愿者培养机制,为城市空间的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暑期期间举办系列活动

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由上海植物园与SEE基金会、东海环保项目中心共同出品的志愿者宣传片《小种子的力量》,以及由志愿者开发的“共筑珍稀濒危植物方舟”系列课程。

同时,“徐汇区青少年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联盟”的14所中小学校集体授牌。该联盟旨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与生态保护力量,围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科学家精神传承、自然教育实践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推动科学传播与未来人才共鸣。

据悉,7-8月暑期期间,“城市植间·生态季”将通过森林交响乐、沉浸式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科普艺术展、自然市集等创新形式,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城市文化供给产品,让公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向“主动参与者”,在趣味互动中感悟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与保护意义。

来源:金科玉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