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家净利增长!A股医药生物整体回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17:44 2

摘要:从细分板块来看,最赚钱的是医药商业板块,31家公司中27家盈利,比例高达九成;医疗器械领域也表现不俗,近八成企业都盈利;相比之下,医疗服务板块仍显低迷,不到六成公司盈利,但业内龙头企业已逐渐看到曙光,订单量出现明显回升。

截至目前,A股医药生物板块494家上市公司2024年度的业绩数据已经全部出炉

整体来看,超过七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还有接近半数的公司营收出现增长,板块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

但在退市新规压力下,部分企业的日子仍然不太好过,2024年业绩披露后,一批公司已经走到了退市的悬崖边缘。

这种冷热分化背后,行业未来究竟会有哪些新机会,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关注药财社 聚焦医药界▲

230家上市药企归母净利增长

去年共有366家医药公司盈利,占总数七成多。其中230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占比接近一半。

从细分板块来看,最赚钱的是医药商业板块,31家公司中27家盈利,比例高达九成;医疗器械领域也表现不俗,近八成企业都盈利;相比之下,医疗服务板块仍显低迷,不到六成公司盈利,但业内龙头企业已逐渐看到曙光,订单量出现明显回升。

业绩表现最抢眼的是华北制药,归母净利润猛增2496.8%,在行业里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微电生理增幅也相当惊人,达815.36%;河化股份紧接着,以785.62%的增长紧随其后;海正药业的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也高达745.24%。

另外,永安药业百利天恒健友股份大博医疗等公司归母净利润也纷纷实现翻倍增长。

对于业绩的巨大改善,华北制药给出的理由非常扎实:通过产品结构优化,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推行精益管理,从成本细节入手,提高了整体的盈利能力。

微电生理则靠的是拳头产品TrueForce压力监测射频消融导管以及IceMagic、FireMagic等高值耗材。公司去年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仅TrueForce导管累计使用案例已超过5000个,在全球20多个国家实现商业化。去年,公司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0%,国际化战略的成果显著。

河化股份扭亏背后的逻辑则有些特殊:去年,他们通过协议向伊犁新天煤化工转让了部分尿素和合成氨的产能指标,光是这个买卖就赚了7600万。不过抛开这笔非经常性收入,公司主营业务净利润也有389万多元,同比仍有132.35%的增长。

整体来看,医药生物板块在2024年展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但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更加明显。

医药外包订单复苏

近两年,资本遇冷叠加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曾经被视为医药产业最稳定的赚钱赛道——医药外包(CXO)领域的日子也不好过。作为行业的「卖水人」,CXO板块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整体一般,A股29家公司里,仅有1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增长。

不过,虽然整体行情低迷,一些企业仍然表现突出。比如百花医药,去年归母净利润达4147.9万元,同比大增219.75%,是整个CXO领域涨幅最大的公司。

紧随其后的南模生物也不错,净利润649.55万元,同比增幅达到131.56%。皓元医药同比增58.17%、成都先导同比增26.13%和博济医药同比增18.23%,同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实际上,CXO板块近期的利好并不少。全球市场对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抗体、多肽药物以及细胞基因治疗(CGT)的研发热情持续升温,让CXO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

根据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数据,2024年国内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里,创新药项目比例已超过六成,其中ADC、双抗等热门生物药的占比达到38%

CXO领域的头部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这些热门赛道,研发投入比例基本都在18%到22%之间,远高于行业的整体水平。

康龙化成就在年报中专门提到,FDA批准的新药里,多肽、ADC、双抗、小核酸类药物的占比显著提升,围绕这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为此,康龙化成去年在ADC、多肽、寡核苷酸药物方面持续增加实验室服务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建设。

另一家头部企业药明康德,也把多肽和寡核苷酸(TIDES)业务作为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全年,公司TIDES业务收入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七成。截至去年底,药明康德TIDES业务在手订单大幅增长103.9%。

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的多肽固相合成产能到去年底已增加至4.1万升,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数字还将翻倍提升到超过10万升。

进入今年一季度后,整个CXO行业也开始露出明显的回暖迹象。被业内当作行业风向标的药明康德,一季度营业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达到96.54亿元,同比增长了20.96%,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89.06%。公司在手订单也增长迅猛,截至3月底达到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

康龙化成一季度新签订单同样增长了超过10%,尤其是实验室服务和小分子CDMO(CMC)服务表现亮眼。而凯莱英的一季度业绩则更突出,多肽、寡核苷酸和ADC等新兴业务的收入同比猛增超过80%,毛利率达到33.05%,比去年同期改善明显。

尽管过去几年CXO板块遭遇了一些困难,但新兴药物市场的火爆给了整个行业一个积极的信号。一批积极布局ADC、多肽等热门业务的头部企业,正借助新产品、新市场重新回到增长轨道。对整个医药外包行业来说,最难熬的时光或许正在过去(可能还要看中美关税战情况)。

创新药出海屡创新高

过去这几年,国内药企对外授权(License-out)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创新药与技术平台的出海,已经形成一波新的热潮。据中信建投证券的数据,从2022到2024年,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交易数量分别达到27笔、62笔、74笔,同比增速分别为8%、129.63%和19.35%,这背后的爆发式增长值得注意。

百利天恒,这家此前并不太显眼的创新药企,去年靠一笔交易便成了License-out模式的明星代表。公司与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BMS)合作开发ADC药物BL-B01D1,光是首付款便达到了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过50亿元,这一笔钱直接改变了公司的命运。

根据2024年财报,百利天恒全年营业收入暴增至58.23亿元,同比增加936.31%;归母净利润达到37.08亿元,较前一年足足增长了近45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而且更让人期待的是,这笔合作接下来预计还能带来76亿美元收入,成为全球ADC领域历史上单个资产最大规模的交易之一。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创新药出海的热潮依旧强劲。截至4月底,License-out交易数量已达到33笔,比去年同期的28笔略有增长,涉及总金额达到360亿美元。

其中,启德医药动作最大,旗下创新ADC药物GQ1011以创纪录的交易金额,授权给了Biohaven公司进行全球范围的开发和商业化。此外,启德医药还和AimedBio签订了一项多靶点ADC药物的开发合作。这两笔交易总额高达130亿美元,成为年内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License-out合作。

君实生物石药集团(01093)、恒瑞医药先声药业(02096)等老牌创新药企在今年一季度也没闲着,纷纷和海外药企达成了合作协议,继续推动国内新药走向全球。

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全球医药市场环境,如今创新药出海需要更加讲究战略布局和灵活性。

从战略角度讲,企业在启动研发前就应该明确自身的重点领域,到底是继续做PD-1,还是转向ADC、CAR-T或其他技术平台;而在合作模式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成立合资企业(NewCo)还是选择License-out;此外,还需要综合资产定位、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目前医药市场变化很快,创新药企必须随时关注政策调整、融资环境变化,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动态,以便根据外部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和经营思路。

20家药企被戴上ST或*ST

A股医药板块最近确实有点春风拂面的意思,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赶上这波回暖潮。

2024年年报陆续出炉后,不少公司却站在了退市的悬崖边上。去年4月证监会的一纸文件——《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把企业退市的标准定得特别死,出口却给拓宽了。

这意味着,以后混日子或者有财务问题的上市公司,可能会越来越难过日子。

截至5月7日,医药生物领域一共有17家公司前面挂上了「ST」或者「*ST」的帽子,「ST」表示公司存在其他风险,而「*ST」意味着已经离退市仅一步之遥。

葫芦娃药业来说,他们的财报出了问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发现,公司控股股东居然绕开了正常渠道,用非员工的私人账户给客户转账提供资金。

这种操作显然不太合规,也没法给出明确的意见,因此,葫芦娃只能被贴上「ST」标签,日子不好过。

另一个被盯上的香雪制药更是麻烦缠身,过去几年做的一些小动作终于兜不住了。

他们不仅在2019年的年报里有弄虚作假的嫌疑,居然还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漏掉了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的重要信息,监管自然盯上了。结果就是,香雪制药也成了「ST」家族的一员。

至于中药界的老大哥龙津药业,更是惨淡收场了。连续五年亏损,把老本几乎败光,2024年营收直接跌到6647.92万元,同比下滑了23.25%。

最终的年报净利润居然亏损超过4000万元。4月25日,深交所一纸终止上市的通知摆在桌上,这家公司彻底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除此之外,还有天圣制药(ST天圣)凯利泰(ST凯利)这些企业因为各种问题进入了风险警示状态。而江苏吴中(*ST苏吴)三圣药业(*ST三圣)以及长药控股(*ST长药)等公司,已经被标上了退市风险警示,也就是说,未来继续待在股市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了。

来源:医食参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