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60名议员组成的7支“朱砂行动”宣讲团分批前往32个国家及欧盟总部,试图向国际社会灌输印度在印巴冲突中“大获全胜”的叙事。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莫迪为了“面子”有多拼?5月21日起,印度总理莫迪启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舆论攻势。
由60名议员组成的7支“朱砂行动”宣讲团分批前往32个国家及欧盟总部,试图向国际社会灌输印度在印巴冲突中“大获全胜”的叙事。
然而,这一高调举动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引发巴基斯坦的强势反制,那么巴方对此都做出了哪些行动?
印度的宣传攻势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系统性工程,早在5月13日至23日,印度国内就已启动为期10天的“胜利庆典”。
通过电视直播、街头集会和社交媒体推送,将“朱砂行动”塑造为“反恐里程碑”,这一行动的高潮是5月13日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拉纳向70国武官的闭门简报会。
会上展示的“战果”包括“摧毁巴方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和“击毙数百名武装分子”。
基于此印度的宣传策略呈现出明显的针对性,7支宣讲团被分配到不同区域,一支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重点。
另一支则聚焦中东的沙特等国,欧盟总部和非洲部分国家也被纳入行程,这种布局显然希望在印太战略框架和能源合作领域争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宣传材料并非单纯的军事叙事,150页的文件中,既有对“克什米尔抵抗阵线”所谓“巴基斯坦支持证据”的罗列,他们用这种方式,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受害者—正义者”的二元对立。
面对印度的舆论攻势,巴基斯坦采取了“镜像策略”,5月21日,巴总理夏巴兹宣布成立“和平主张”代表团,由前外长比拉瓦尔率领出访多国。
与印度宣讲团不同,巴方代表团的核心任务是揭露印度的“双重标准”和“侵略本质”。
在启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比拉瓦尔明确表示,代表团将重点反驳印度对帕哈尔加姆枪击事件的定性,并指控印度通过“水资源武器化”破坏地区稳定。
巴方的反制策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代表团将有针对性的证明印度“以反恐为名行侵略之实”。
而且巴方还向国际社会提交了针对印度的申诉,指控其在克什米尔地区实施“种族清洗”,不仅如此,比拉瓦尔还特别强调印度通过拦截印度河支流“蓄意制造人道主义危机”,将水资源问题提升至国际议程。
所以,巴基斯坦的舆论战并非孤立行动,全球都在注意着印巴局势的动向。
国际社会的反应印度的全球宣讲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日本,外相岩屋毅在与印度代表团会谈时,仅表示“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呼吁双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未对印度的“胜利叙事”给予明确支持。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外交努力获得了部分国家的共鸣,像土耳其外交部早在5月8日的声明中,就谴责了“印度的袭击引发了全面战争的风险,” 声明还谴责了针对平民的挑衅性举措和袭击行为。
这些都显示出,印巴双方的舆论战已从单纯的叙事争夺演变为系统性的国际动员,这种对抗在短期内难以平息,尤其是在克什米尔问题、水资源分配和恐怖主义指控等核心矛盾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除此之外,印度的舆论战与其“全球大国”战略紧密相连,通过塑造“反恐领导者”形象,印度试图争取更多国际支持,尤其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议题上。
然而,巴基斯坦的反制行动揭示了印度战略的脆弱性:当印度指责巴方“支持恐怖主义”时,巴方则通过揭露印度对“俾路支解放军”的支持,将印度置于“恐怖主义赞助者”的被告席。
但是无论怎么说,当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全球舆论场中激烈交锋时,克什米尔地区的平民仍在承受冲突的代价。
如何超越宣传机器的操控,回归理性对话,或许是两国领导人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而这也是让人民免受苦难的根本所在。
信息来源
原文记载于极目新闻2025-5-23关于《又隔空“干上了”:印度派7队人为“朱砂行动”全球宣讲,巴基斯坦代表团出访多国阐述立场》
原文记载于京报网2025-5-23关于《针锋相对!印度派出7支全球宣讲团,巴方反击》
来源:青简书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