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文明尚未诞生的冰河世纪,长毛猛犸象在极寒中昂首阔步,恐狼的嚎叫回荡在北美大陆的森林与草原。如今,这些早已消失的史前巨兽,正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重新走进现实。美国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巨像生物科技)近日宣布,他们已成功“复活”灭
在人类文明尚未诞生的冰河世纪,长毛猛犸象在极寒中昂首阔步,恐狼的嚎叫回荡在北美大陆的森林与草原。如今,这些早已消失的史前巨兽,正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重新走进现实。美国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巨像生物科技)近日宣布,他们已成功“复活”灭绝1.3万年的恐狼,并创造出具有猛犸象特征的“长毛小鼠”,引发全球对“复活灭绝动物”的热议。
Colossal Biosciences的科学家们并未直接复刻灭绝物种,而是通过“基因拼图”重现它们的关键特征。以猛犸象为例,研究团队从西伯利亚冻土中提取古DNA,利用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组装出近乎完整的猛犸象基因组。通过比对亚洲象与猛犸象的基因差异,科学家锁定了60多个与厚脂肪、长毛发、耐寒血红蛋白等特征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被植入小鼠胚胎后,诞生的“长毛小鼠”不仅拥有金棕色、蓬松卷曲的毛发,还具备更快的脂肪代谢能力——这被视为复活猛犸象的“概念验证”。
更令人震撼的是恐狼的“重生”。科学家从1.3万年前的恐狼牙齿和7.2万年前的头骨中提取DNA,发现其与灰狼基因相似度高达99.5%。通过编辑灰狼细胞中的14个关键基因位点,并结合克隆技术,团队成功培育出三只具有恐狼特征的幼崽:更大的体型、白色皮毛、宽大的头部和强健的肌肉。这些“基因编辑狼”目前生活在封闭的生态保护区,由无人机监控和专业团队照料。
尽管技术突破令人惊叹,但“复活灭绝动物”仍面临巨大争议。反对者指出,目前的成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复原”。例如,恐狼幼崽的基因仍以灰狼为基础,仅通过编辑20处位点模拟古代特征,本质上更接近“人工设计的新物种”。中国环境科学界有专家直言,这“不过是偷换概念的营销噱头”;而部分古生物学家则认为,基因编辑无法完全还原复杂性状,更难以预测其在现代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
然而,Colossal Biosciences的创始人乔治·丘奇团队强调,他们的目标并非复刻“纯血”灭绝动物,而是通过重现关键生态功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例如,猛犸象的耐寒基因可能帮助亚洲象适应气候变化,而恐狼的回归或能平衡北美地区的猎物种群。公司还透露,类似技术已用于濒危物种保护,如通过基因编辑提升红狼的繁殖能力,并计划在2028年实现猛犸象的“复活”。
Colossal Biosciences的野心远不止于此。目前,他们正在推进袋狼(1936年灭绝)、渡渡鸟(17世纪灭绝)等项目的基因组重建。其中,袋狼的基因组已完成99.9%的拼装,并实现了受精卵在人工子宫中的发育;而针对渡渡鸟独特喙形的研究,则依赖机器学习筛选相关基因。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为“复活”灭绝动物铺路,也可能彻底改变濒危物种保护的方式。
技术的飞跃背后,是伦理与生态的双重拷问。科学家坦言,复活动物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态连锁反应,甚至成为“生态入侵”的新源头。此外,资源有限的当下,究竟是优先拯救现存濒危物种,还是投入资金“复活”历史?《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曾激动地说:“我书写魔法,但你们创造了魔法。”但更多人担忧,当人类试图操控生命起源时,是否已逾越了自然法则的边界?
Colossal Biosciences的实践,无疑掀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无论是“复活”猛犸象的雄心,还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愿景,这场跨越万年的科技实验,正将人类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伦理与生态十字路口。未来,这些“重生”的巨兽是否会真正回归自然,抑或只是实验室里的短暂奇迹?答案,或许藏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