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品成就专精特新“小巨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17:32 2

摘要:衡阳市金则利特种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则利)战略端聚焦细分市场、技术端持续创新、产品端拓展应用领域,深耕特种合金材料领域二十多年,凭借“小断面连铸耐蚀软磁合金棒材生产工艺”“特种合金真空冶炼与水平连铸成材装置”等核心专利技术和高精度、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优势,突

文|张记华 张智奇 张超敏

衡阳市金则利特种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则利)战略端聚焦细分市场、技术端持续创新、产品端拓展应用领域,深耕特种合金材料领域二十多年,凭借“小断面连铸耐蚀软磁合金棒材生产工艺”“特种合金真空冶炼与水平连铸成材装置”等核心专利技术和高精度、小批量定制化生产优势,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实现电磁阀静铁芯材料等特种合金产品的进口替代,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湖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三端协同奠定成长基础

金则利创立二十多年来,通过战略、技术、产品三端协同(如图1所示),持续深耕特种合金材料细分领域,奠定了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坚实基础。

1. 战略端:聚焦细分市场

金则利创立于1999年,正值国内冶金产业转型关键期,传统钢企因技术路径依赖陷入产品同质化竞争,而电磁不锈钢等高端特种合金材料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进口依赖度高,市场缺口巨大。金则利创始人钟长林凭借深耕冶金行业二十余年积累的经验,敏锐地捕捉到电磁不锈钢这一细分领域的商机:既避免与大型钢企在通用钢材市场的正面竞争,又利用小企业难以企及的技术门槛构筑“护城河”。金则利依托创始团队掌握的“小断面水平连铸”核心技术,实施技术移植、产品创新、需求深度绑定“三步走”战略,与三花智控、盾安环境等下游企业共建技术和产品创新实验室,针对电磁阀簧片抗疲劳性能弱、导磁稳定性差等行业痛点,定向开发多个细分型号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成功替代部分进口产品并深度绑定重点客户需求。

确立电磁不锈钢基础材料领域领先地位后,金则利围绕精密化、耐候性、定制化三大维度纵深拓展。例如,针对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极端工况,创新采用铌钒微合金化技术,既提升了合金材料的强度、韧性、耐高温性、抗腐蚀性,同时降低了生产过程的钢材消耗,2017年通过汽车行业IATF16949国际标准认证并获得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卡特彼勒公司合格供应商认证;开发“真空感应熔炼+电渣重熔”双联工艺,有效控制合金材料中的气体和夹杂物含量,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自主研发生产耐蚀软磁合金产品,打破我国高端电磁阀用耐蚀软磁合金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下游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

创立二十多年来,金则利始终坚持在特种合金材料领域精耕细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赢得市场口碑。金则利在特种合金材料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高位,其中在国内制冷设备电磁阀用耐蚀软磁合金市场占有率达29.58%,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和传统汽车电磁阀用耐蚀软磁合金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1.89%、12.59%。金则利的聚焦战略印证了“一米宽、千米深”的利基市场战略价值,在细分领域构筑起技术、成本和客户体系三重竞争优势:核心工艺技术领先竞争对手,规模效应使生产成本低于同行企业,为头部客户定制开发专属产品,从而形成长周期合作。

2. 技术端:构建“自主研发+产学研联盟”创新生态

金则利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2020年以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从4.70%增至7.49%。金则利创始人钟长林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小断面水平连铸”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出“类真空熔炼水平连铸短流程生产工艺”,突破传统真空熔炼工艺能耗高、成材率低的瓶颈。该工艺通过创新应用熔体净化和凝固控制技术,使产品成材率提升至92%,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金则利注重知识产权布局,已累计获得2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核心专利“小断面连铸耐蚀软磁合金棒材生产工艺”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清单”,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导制定《电磁阀用铁素体不锈钢棒材》 (YB/T 4633―2017)行业标准,参与制定《电磁纯铁及软磁合金矫顽力的抛移测量方法》(GB/T 3656―2022)、《软磁金属材料和粉末冶金材料20Hz〜100kHz频率范围磁性能的环形试样测量方法》 (GB/T 3658―2022)、《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GB/T 23337―2023)三个国家标准。

金则利通过建立“技术需求导向+成果共享”机制,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探索“高校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中试转化+企业工程化”协同创新模式。

2015年,金则利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功能材料研究所共建“先进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联合攻关电磁不锈钢晶粒细化技术,开发出提升导磁率的新型材料;2021年,金则利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不锈钢冶炼智能控制模型,建立包含3000多组工艺参数的数据库,使产品一致性达到99.2%;2022年,金则利与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联合建设“特种合金先进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突破耐蚀软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于高端制冷设备电磁阀产品制造;2023年,金则利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制备技术,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通过“高校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中试转化+企业工程化”协同创新模式,金则利年均推出3〜5款新产品,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形成“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迭代机制,持续巩固其在特种合金材料领域的全球技术领跑地位。

3. 产品端:“高性价比产品+全过程质量管控”

经过二十多年持续创新发展,金则利已形成耐蚀软磁合金、耐热钢和高温合金三大特种合金产品系列,覆盖φ5mm〜φ41mm规格范围。金则利产品采用差异化战略布局:高端产品性能比进口产品高出15%,中端产品较进口产品成本降低30%,经济型产品尺寸精度达±0.01mm,可满足制冷、汽车、航空航天等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产品综合性价比较进口产品高出20%〜30%,出口产品占比达28%。

金则利建立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三检三控”质量管控体系,拥有光谱检测、磁粉探伤、涡流探伤、磁性能检测、金相检测、超声波探伤等多种检测检验设施设备,从原料光谱检测、生产过程在线探伤到成品三重(磁粉、涡流、超声波)无损检测,实现产品质量全过程可控。金则利公开做出质量承诺:制冷设备用合金材料焊接漏裂单只赔偿3000元(行业平均500元),汽车用钢材提供1000小时盐雾试验质保。这一承诺既是金则利对客户的质量保证,也体现了其对产品质量的自信。

目前,金则利耐蚀软磁合金产品耐腐蚀性能、磁性能等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耐蚀软磁合金静铁芯材料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产品应用从制冷设备、汽车、小家电、工业自动化控制等传统领域逐步拓展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高端市场。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稳定的产品质量,金则利与三花智控、盾安环境、亚德客国际集团等全球知名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产品复购率连续5年超过92%。

金则利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拓展应用领域,努力推动特种合金材料国产化,持续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重机制保障健康成长

金则利通过战略引领、动力驱动、保障支撑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保障企业持续健康成长。

1.战略引领机制:专注细分领域的长期主义

金则利的战略引领机制体现为敏锐地捕捉到特种合金材料领域发展机遇并坚定不移地长期深耕细分市场,26年来多次成功抵御多元化业务扩张的诱惑。2019―2023年,金则利核心产品及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始终稳定在90%左右。专注细分领域的长期主义战略使得金则利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耐蚀软磁合金、耐热钢和高温合金等核心产品的工艺改进和产品开发,从而构建起核心竞争力优势。

金则利的战略实施路径清晰呈现“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应用拓展”三个阶段发展特征。

技术突破期(1999―2005年):聚焦耐蚀软磁合金材料技术研发,应用“小断面水平连铸”核心技术攻克生产工艺难题,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清单”,开始实现进口产品替代。

产能扩张期(2006―2017年):扩大耐蚀软磁合金产能并发展耐热钢、高温合金产品,2017年主导制定《电磁阀用铁素体不锈钢棒材》行业标准,确立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应用拓展期(2018年至今):持续扩大产能,产品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制冷设备、汽车、小家电、工业自动化控制拓展到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高端市场,实现从替代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到出口日、韩、欧、美等国际市场的跨越,增强了国际市场话语权。

2.动力驱动机制:“创新公司治理+建设学习型组织”

金则利持续健康成长得益于建立并持续完善动力驱动机制,即创新公司治理机制和建设学习型组织双轨并进,为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管理优化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公司治理机制。近年来,金则利以筹备上市为契机,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产权清晰、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激励和制衡的股份制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推行“骨干员工持股计划”,30%以上的骨干员工持有公司股份,使得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绑定,有效调动核心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金则利股权结构设计实现了控制权与发展活力的平衡,控股股东持股49.27%,既保障了决策效率,又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员工持股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避免了大股东“一言堂”现象。公司建立规范的“三会一层”治理架构,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董事会9名成员中有3名独立董事,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公司治理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明显:2018―2022年,金则利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从796.53万元增至1497.27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公司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的10.78%,并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骨干梯队。

“多维学习+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金则利通过构建“多维学习机制”,培育创新动能。金则利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学习策略:一方面,邀请“中国水平连铸之父”章仲禹等行业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员工掌握核心工艺技术;另一方面,常态化组织技术、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先进企业考察交流,通过对标学习,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技术传承方面,实行“导师制”,由资深工程师带领青年技术人员参与技术研发和项目开发,在潜移默化的“传帮带”过程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技能培训方面,搭建覆盖生产工艺、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创新培训平台,年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30多场;经验积累方面,建立技术案例库,收集整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形成过往经验的组织记忆。学习型组织建设持续推动公司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2020―2023年,金则利相继开发出“易冷镦电磁阀用合金材料”“小断面高温合金钢棒材生产工艺”等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持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3.保障支撑机制:稳健经营和文化凝聚力双轮驱动

金则利的保障支撑机制从稳健经营和文化凝聚力两个维度,夯实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硬实力”与“软实力”融合构成公司持续成长的保障支撑系统。

稳健经营。金则利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策略,财务结构呈现典型的“低负债、高流动性”特征。2020以来,金则利资产负债率控制在20%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相对保守的稳健经营策略可能会限制企业短期发展速度,但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正,应收账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资金周转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保障了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3%)。

文化凝聚力。金则利通过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文化认同凝聚员工向心力。金则利企业文化倡导“专注、创新、精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利用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号、内刊、宣传栏、主题活动等多种传播渠道和形式宣贯企业文化,强化员工的文化认同。员工职业发展方面,金则利设置管理、技术、技能、营销四条职业晋升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薪酬激励方面,金则利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员工贡献与经济回报紧密挂钩,技术人员薪酬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金则利注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技术技能竞赛、专业培训等活动,2022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近百场,覆盖全体员工。

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创新奋进、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金则利员工离职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核心技术团队保持稳定,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

张记华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

张智奇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

张超敏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本文刊发于《企业管理》杂志2025年第5期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