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美国纽约大学(NYU)因一名黑人学生Logan Rozos在毕业典礼上公开声援巴勒斯坦,宣布暂停授予其学位并展开纪律调查,此举迅速引发关于言论自由与校园中立的全国性讨论。
2025年5月,美国纽约大学(NYU)因一名黑人学生Logan Rozos在毕业典礼上公开声援巴勒斯坦,宣布暂停授予其学位并展开纪律调查,此举迅速引发关于言论自由与校园中立的全国性讨论。
事件发生于NYU毕业典礼当天,Rozos作为学生代表登台致辞,打破原定审阅稿,发表了一段约三分钟的临场演讲。他在发言中谴责美国对加沙的军事支持,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攻击构成“种族灭绝”,并指控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直接负责”,其行为“由我们的税款资助”。这一言论现场引发部分学生和教师的掌声,也随即被直播至社交平台,引发激烈反响。
校方随即回应称,Rozos未按规定使用预审稿件,严重违背了“受邀代表学生群体发言”的职责承诺,是对发言人身份的“滥用”。因此,NYU决定暂缓授予其学位,并启动纪律程序。Rozos目前未对此公开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发生于“灾难日”(Nakba Day)前夕,在该纪念日中,巴勒斯坦人悼念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的大规模流离失所。同期,NYU校园内爆发多起亲巴勒斯坦抗议,包括学生在校长Linda Mills演讲期间集体离席,表达对学校处理以巴问题态度的抗议。
NYU此举立即引发美国高教界和公共舆论对“学术自由”与“个人表达”边界的争论。一方面,校方声称有义务维护正式场合的程序纪律;另一方面,批评者指出,这种对特定立场的处罚可能构成对学生表达的压制,尤其当事人身份涵盖黑人、跨性别与政治少数多重边缘身份时,问题更加敏感。
截至目前,NYU尚未公布对Rozos的具体处分,但相关事件已成为全美高校反思自由表达空间与政治容忍度的缩影。在学位之外,更大的问题正浮出水面:在当前的美国大学校园,谁有资格发声,又能讲到哪一步?
来源:彩虹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