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以研促医,中大医院三位研究生临床研究最新成果发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17:07 2

摘要: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漫长征程中,“5+3+3/4”的培养模式构建起坚实的人才成长阶梯。临床医学生(5+3+3/4)完成了5年本科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后,即进入3年临床科研并重的四证合一培训,获得硕士学历学位和医生执照和规范化培训证后即进入3年专业/4年学术博

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漫长征程中,“5+3+3/4”的培养模式构建起坚实的人才成长阶梯。临床医学生(5+3+3/4)完成了5年本科理论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后,即进入3年临床科研并重的四证合一培训,获得硕士学历学位和医生执照和规范化培训证后即进入3年专业/4年学术博士生培训阶段,如何从硕士生阶段即规划学生感兴趣的亚专科与科研为一体的发展方向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张志珺教授团队始终将培养兼具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作为目标,积极引导研究生在硕士生阶段找准亚专科与科研的契合点。在团队的悉心指导下,临床研究生们围绕神经内科领域的关键问题深入钻研,近期三位临床研究生三篇较高质量的文章先后发表。

临床专博3曹育嘉

2025年5月《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IF:9.4,中科院/JCR双一区)在线发表了论著“Quantific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at the First Lumbar Level for Prognosi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即“基于CT定量第一腰椎水平骨骼肌参数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预后”。第一作者是张志珺教授的临床专博3曹育嘉,在张志珺主任医师和吴迪主治医师指导下,从专硕即确定了ALS为临床和科研主攻方向,她建立了临床样本数据库,紧跟本领域前沿,全面了解ALS进展,围绕ALS药物基因组学正撰写综述和论著,本文主要采用无创、便捷、定量的CT检测,确定了用于预测“渐冻症”患者疾病进展和远期预后的骨骼肌定量指标,有助于患者病程的科学管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论著小结: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称“渐冻症”,生存期通常3–5年。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骨骼肌显著萎缩,尤其是参与呼吸的相关肌肉群,其功能下降直接关乎呼吸衰竭风险。目前尚缺乏简便、量化的指标用于预测AL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生存期。张志珺教授团队基于中大医院临床影像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第一腰椎(L1)水平CT图像中骨骼肌和脂肪参数对ALS患者功能状态及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共纳入102例ALS患者,量测量了L1水平的骨骼肌面积(SMA)、骨骼肌密度(SMD)、椎旁肌面积(PMA)等参数,并将其与临床分期、ALS功能评分(ALSFRS-R)和总生存期(OS)进行相关分析。

主要研究发现:

1. L1水平骨骼肌参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L1水平的骨骼肌密度(SMD)、椎旁肌密度(PMD)随着ALS疾病分期(King’s clinical stage)而显著下降(图 1);骨骼肌面积(SMA)、骨骼肌指数(SMI)在调整协变量后与ALS功能评分(ALSFRS-R)呈非线性相关(图 2)。

图 1 ALS患者骨骼肌与椎旁肌密度减低与疾病进展相关

图 2 ALS患者L1层面的骨骼肌面积(SMA)与骨骼肌指数(SMI)在调整协变量后呈非线性相关

2. ALS骨骼肌参数预测生存具有独立价值: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仅仅L1 SMA(HR=0.96)、L1 SMD(HR=0.92)和L1 PMA(HR=1.06)进入回归方程,提示其为独立的预后因素,患者的肌肉减少与死亡或气管切开风险显著相关。

3. 建立可视化预后模型:构建了基于肌肉参数和临床分期的列线图(Nomogram),用于预测ALS患者1年和3年的生存概率。如图3所示。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C-index分别为0.72和0.85,3年生存预测AUC为0.851、0.992)。

图 3 基于多因素Cox比例生存模型结果构建ALS骨骼肌定量参数的列线图。

临床意义与科研价值:

此项研究强调了CT影像是非侵入性并可定量评估ALS患者肌肉状况的方法,既可反映患者当前功能状态,也可预测疾病进展,其中,骨骼肌密度降低所反映的肌肉脂肪变性(myosteatosis)是ALS肌肉退化的重要特征,本研究为ALS的科学管理进而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证。

临床专博2韩依航

2025年4月25日痴呆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IF:13,中科院/JCR双一区,)正式接收了letter to editor “Vascular small fiber neuropathy in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即“神经元核内包涵病中的血管小纤维神经病”。该主要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靖教授团队成果“Identification of small fiber neuropathy in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进行评论并补充本研究组最新研究发现,系统揭示了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皮肤血管周围小纤维神经包括自主神经损伤的病理特征。该文第一作者是张志珺教授的临床专博2韩依航,在张志珺主任医师和吴迪主治医师指导下,从专硕即确定了采用外周皮肤肌肉神经活检研究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特征和诊疗标记为临床和科研主攻方向,她参加建立临床神经病理样本数据库,在专硕期间在eBioMedicine发表了综述“Skin alpha-synuclein deposit patterns: A predictor of Parkinson's disease subtypes”即“皮肤α-突触核蛋白沉积模式:帕金森病亚型的预测因子”,专博期间获得“2025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并继续围绕NIID、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外周神经病理标记和诊断开展研究。

论文小结:

NII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周围神经受累症状较为常见,约94.26%的患者病程中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可以作为首发表现。因此,揭示皮肤小神经纤维病理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疾病外周病理特征,筛选微创、便捷、可复检的外周病理标记,为潜在的外周中枢双向调控机制提供实证。

此项研究重点关注血管周围小神经纤维病理特征。主要发现NIID患者皮肤血管周围四类小神经纤维同步退化,自主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密度和长度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纤维的局部出现率显著降低。与同道发表的结果一致,本团队也证实NIID患者表皮内和汗腺周围小神经纤维受损。不同的是,汗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密度和长度与皮肤组织核内包涵体阳性率负相关,提示NIID可能存在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易损性。

总之,该团队从皮肤血管神经单元病理层面阐释NIID体位性低血压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原因,为感觉异常、汗液分泌异常等临床问题提供进一步更为细化的病理支持。从外周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并验证“中枢-外周神经退行同步化”假说打开新的窗口。

图1. NIID和 HC 受试者皮肤血管神经支配。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HC相比,NIID患者血管周围小神经纤维更少、更短和更小,尤其是泛神经 (A,B)、去甲肾上腺素能 (C,D)、肾上腺素能 (E,F) 和胆碱能 (G,H) 纤维亚型。定量分析证实这些类型纤维 FD 和 FL 显著降低,同时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纤维 (I-R) 的存在率降低。比例尺 = 50 μm。*:p


临床专硕2卜思远

2025年3月11日,《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中科院2区)在线发表了论著“Inflammation molecular network alterations in a depressive-like primate model”即“抑郁样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炎症分子网络的改变”。第一作者是张志珺教授的临床专硕2卜思远,在张志珺教授指导下,从本科实习期间即确定了抑郁障碍分子生物标记物筛选为科研主攻方向,该生临床规培成绩显著,先后获得2024年中大医院住院医师案例大赛一等奖,2025年第三届神内青年论坛暨规培病例汇报一等奖,和2024-2025年度瑞华一等奖学金及优秀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之余,紧跟本领域前沿进展,首先完成了天然抑郁样行为食蟹猴多层面分子生物标记物筛选并与患者公开数据库相互印证,揭示了抑郁障碍的低炎症状态,为候选分子的功能验证提供了线索。

论著小结:

重度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全生命周期发病的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病因不清、病机不明,至今仍缺乏用于临床实践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先前的研究提示神经免疫炎症参与了抑郁障碍发病机制,其相关因子成为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此项研究采用天然抑郁样食蟹猴模型,结合全血转录组及Olink神经及炎症相关蛋白测定,利用差异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机器学习、富集分析、ceRNA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抑郁表型食蟹猴炎症分子网络的改变。本研究同时利用GEO数据库中MDD患者的外周血和脑区转录组数据集,验证了差异验证分子存在跨物种一致性。本研究最终发现血浆NCAN蛋白,全血TLR4联合S100A8/A9的炎症网络是天然抑郁猴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图1)。

图1. 基于天然抑郁样食蟹猴模型的多组学分析揭示潜在抑郁分子标志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d.2025.03.021

总之,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来自非人灵长类抑郁模型的血浆、全血及脑脊液样本信息,揭示TLR4联合S100A8和S100A9的炎症网络分子改变,并与患者尸检脑组织及全血样本发现一致。有助于揭示不同物种间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促进对跨物种抑郁生物学基础的理解。编辑王倩 校对刘敏 编审程守勤


来源:东南大学中大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