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广泛开展非遗的多元化传播,光明网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策划推出“非遗焕新 生生不息”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短视频,聚焦非遗的活态展示与跨界融合,讲述好非遗人的传承故事与匠心精神,展示好中国非遗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生动地唱出了赫哲族的劳动生活场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代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800多年来,赫哲人的故事,通过伊玛堪这种说唱形式,口口相传。
“伊玛堪是我们赫哲族世代传承、口耳相授的曲艺类说唱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艳华介绍,赫哲族依水而居,世代以渔猎为生。过去,赫哲人常在捕鱼归来后聚在一起,讲述日常见闻与英雄故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的伊玛堪。
当下,赫哲族伊玛堪既是英雄史诗的载体,更是一部活态的“百科全书”——从族群历史、宗教信仰到人文习俗,皆在跌宕起伏的唱段中流淌。“伊玛堪是我们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卢艳华说。
然而,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伊玛堪的传承也曾面临严峻挑战。卢艳华深知,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她与高校合作,录制教学视频、编撰教科书,用视频与文字记录赫哲语发音,方便后人来学习,也让赫哲族语言文化能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被更多人熟知。
创新不止于记录方式。2019年,卢艳华创编了《卡坦芒格莫日根》与《撮撮莫日根》两部新作,让传统艺术与时代潮流共鸣。“我们不光要在原来生存的土地上传播赫哲族文化,只要是有机会,我们就会‘走出去’。”卢艳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年来,从乌苏里江畔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赫哲人的身影愈来愈活跃。四排赫哲族风情园更是将赫哲族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伊玛堪表演,还可亲手制作鱼皮画、桦树皮画等。
“作为传承人,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来知道、来了解黑龙江的赫哲族,有更大的舞台来展示、展演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卢艳华说。如今,伊玛堪的独特节奏已从三江平原传向远方,古老的艺术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杨亚楠 张诗奇 金昱希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