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麦琳这一波操作给芒果TV拉了1500万新会员,赚了2.85个亿。
这个秋天,没有人不被麦琳气个半死。
麦学语录层出不穷,
从“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到“礼物就是送不到我心趴上。”
网友们在屏幕前气得翻白眼,
芒果TV的赚钱速度也直线飙升。
据说麦琳这一波操作给芒果TV拉了1500万新会员,赚了2.85个亿。
这还不算完。
12月13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2024年11月上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
通知显示《再见爱人》综艺节目纪录电影已经备案。
而与此同时,节目上李行亮哭着跟麦琳说,
你是我最亲近的人,
我永远都不要跟你分开。
这一幕出来,网友算是明白过来,
这根本不是啥心机女欺负傻小子,
就是节目组和明星合起伙来,
掏自己兜里的会员费呢!
被麦琳挑动起来的情绪,化成了钞票,飞进了节目组的账户里。
这种通过“愤怒”流量做起来的营销,近几年特别常见,
毕竟塑造一个人见人爱的正面形象太难,
但找到一个大家都讨厌的那可太简单了!
而这种靠挑动负面情绪的节目,就像精神鸦片,
看爽、骂爽的背后,侵害的是自己的判断力,
到最后,摧毁的是全社会对他人的信任。
“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
“我爱记歌词,全民K歌会。”
“奔跑吧兄弟,We are family!”
曾经,综艺的主旋律是放松,有趣,好玩,
人们看完之后再提到某个人物,某个情节都是快乐而兴奋的。
现在,大家看完总会找到一个情绪发泄靶子,
审视、点评、指责,乃至生气,还不是一般的生气,
是很生气!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究其根本,是人们对于流量来源的路径越来越熟悉了。
客观来说,一档节目,想要存活下去,
两个重点数据是收视率和讨论热度。
讨论的人越多,节目的影响力就越大,
就能吸引更多金主赞助商。
从情绪营销的角度来说,人们有六种基本情绪:
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喜,
如果画一个坐标轴,就可以看到,
人们做情绪营销时,会尽量避免右下角的冷静情绪,
因为这对应大家的理性思维。
而如果激发上半部分的快乐、惊喜、愤怒、恐惧等情绪,
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家关注、讨论、乃至购买。
许多节目组都深谙其道。
比如:《花儿与少年》里许晴的公主病,完全是后期剪辑出来的。
《无限超越班》里的朱梓骁,凭着让人哭笑不得的演技,
做到了“人见人厌”......
屏幕背后的人一次次尝试,
直到这次芒果TV找到了王炸麦琳。
于是在麦琳这个人身上,
你会发现大家对她的情绪是集愤怒+厌恶+害怕于一身,
一边对麦琳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厌恶,
一边也害怕碰到她这样的人,因为实在不知道怎么接。
这样的刺激,让人们不断去讨论分析麦琳语录,麦琳行为,麦琳心理,
竟然形成了社会性讨论事件。
然而,数据漂亮就是好综艺吗?
曾有制作人指出,一个好的综艺,应该遵循最基本的综艺伦理,
即在媒体镜头下遵循影视艺术传播的基本规律。
同时,作为一种审美体验,
更加需要遵循“真实”、“尊重”、“善意”等媒介伦理的核心理念。
综艺节目不仅需要考虑艺术表现和观赏性,
还需关注其社会影响力和道德责任。
当综艺没有了综艺伦理,受众就成了被挑动的ATM机,
当“真人秀”没有“真人”,只剩下了“秀”,
当观众的正义感一次次被愚弄,
最后也就说出那句:到底什么是真的?!
一般来说,围绕《再见爱人4》的讨论分为两类:
第一类:营销号把嘉宾的综艺切片剪辑出来,加几句粗浅的点评,
比如,“天哪,太离谱了吧!”“遇到XX,就快跑吧!”等煽动情绪的短句。
第二类:就嘉宾在节目的行为,做出分析,
比如心理分析,恋爱分析,行为分析等等......
反正每个博主为了彰显自己的专业性都得所谓“深度剖析”一下。
有部分人觉得这类综艺拍出来的最大意义,
是好像给大家提个醒,当身边的朋友/爱人/家人,
出现了某种行为,
那么他就有可能是某类型的人,
甚至有些为了提醒自己的伴侣,还会把相关的视频分析转发出去,
试图让对方以此为鉴,找找自己身上的问题。
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这种提醒真的发挥出人们想要的作用了吗?
正如大家讨论时,都会提到的,
麦琳在节目中的种种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窒息。
这种窒息感往往来源于自己过去的经历,
或者触发到了压力、焦虑的情绪。
节目本来是娱乐性的,但是探讨的却是有关创伤性的严肃议题,
创伤很容易被激发。这些被激发的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的途径,
否则很容易叠加,转化成为群体性的攻击和对个人的网暴。
这在前几季的节目中都有发生。
而现实是,创伤被激发出来,却没有帮助人们消化,反思,安抚,
变成了超越理智的应激反应,
还没等我们意识到,身心就已经进入到了创伤被激发的反应中,
很容易对内或者对外攻击。
无论是对于全职妈妈处境的不理解,
还是对情感虐待幸存者的质疑,
甚至是对于自恋议题的深入探讨。
来源:小正娱乐话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