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苏轼在黄州顿悟,在这个世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6:10 2

摘要:公元1082年,一个秋天的夜晚,湖北黄州的江面上漂着一叶小舟。45岁的苏轼站在船头,慢慢摘下了官帽,任由带着水腥味的江风吹乱他早生的华发。

公元1082年,一个秋天的夜晚,湖北黄州的江面上漂着一叶小舟。45岁的苏轼站在船头,慢慢摘下了官帽,任由带着水腥味的江风吹乱他早生的华发。

三年前(公元1079年)那场著名的“乌台诗案”,让这位曾经在汴京城里风光无限的翰林学士,沦为了黄州这个偏僻小城里的团练副使。

撑船的船夫后来回忆说,那晚上的苏先生很特别——他既没发牢骚,也没借酒消愁。反而对着天上那轮明月哈哈大笑,突然把半壶浊酒哗啦啦倒进江里,口中念叨:“江月啊江月,这杯敬你!”

就在这个看似寻常的秋夜,《赤壁赋》中那段流传千古的文字诞生了。微醺的苏轼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一字一句地吟诵道: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一年,苏轼遭遇了一生之中中最大的挫折。但是中国有句老话说得非常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死里逃生的苏轼从此对人世间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就像突然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反而因此写下了更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词作。同时也发现在这个世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样。

那么,这两样神奇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苏轼又是怎么发现它们的呢?这个故事,还得从三年前他被贬到黄州说起。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苏轼被关进御史台天牢的那四个月里,几度想过要自杀,甚至还把遗言诗都写好了两首。

甚至连自己死后骨头要埋在哪里,都跟弟弟苏辙交代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后来竟被赦免死罪,只是贬到黄州这个偏僻之地。

初到黄州时,苏轼一度羞于出门见人。只能寄住在定惠院的僧舍里,每天白天蒙头睡大觉,到了夜深人静时才敢出门活动。但是很快,这个天性乐观的美食家就把心态调整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苏轼写给好友章惇的书信为证。苏轼当时曾在信里这样描述黄州的生活:“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却透着一股子怡然自得的劲儿。

要知道,被贬之后,朝廷是不可能再发给苏轼官俸了,只是按月给他有限的一点生活补贴。但是当时他一家老小有十口人,全部都靠这点微薄的补贴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怎么办呢?

当外界剥夺了苏轼所有的政治资源和物质保障之时,这位“绝世老饕”立即就开发出了一项新的生存技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启了“荒野求生”模式。

后来苏轼的好友马正卿看不过去,将城东山坡上的五十亩荒地相赠。于是苏轼就和儿子苏迈一起扛起锄头,快快乐乐地上山当起了农民。

因为这块荒地位于“东山坡”上,苏轼后来就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响亮的别号就是这么来的。据说,苏轼在城东荒地开垦时,发现这片贫瘠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麦子。

现代植物学家后来研究证实,黄州土壤含钾量确实很高,特别适合耐旱作物生长。你看,就连务农这种苦差事,苏轼都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价值。

正如同当地人不屑吃的廉价猪肉,苏轼却能拿来用黄酒、大料、老抽,烹制成美味的“东坡肉”一样。苏轼确有一双善于发现世间美好的眼睛,总能把别人眼中的“垃圾”变成宝贝。

长江里的白鱼,山间上的竹笋,虽说是野生的不要钱,但是江河、山地全都属于朝廷所有。哪一天官府要是突然下令禁渔,或者封山育林,苏轼就彻底没得吃了。

东坡上的荒地虽说是好友相赠,但那朋友也只是赠予苏轼自己耕种自食的权利,可没说要把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过户给他。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就要问了,苏轼在黄州顿悟出的那两样东西,莫不是就是指明月跟清风吧?毕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两样东西一个高高挂在天上,根本没有人能够得着;一个虽然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形。但若要说它们真正属于谁,似乎又根本谈不上。

通过阅读《赤壁赋》,我们发现苏轼当时有了这样一些感悟:第一是认识到“物各有主”,学会真正的“断舍离”。

现代人“断舍离”,是把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统统扔掉。但苏轼的“断舍离”可比这狠多了,他不仅要扔掉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更要从根本上“断”掉把那些东西永远据为己有的贪念。

苏轼说:“黄州猪肉贱如泥,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当时宋朝有钱人都喜欢吃羊肉,觉得吃猪肉掉价。

穷人们虽然想吃羊肉,但是又买不起。猪肉价格便宜,但是穷人又嫌腥臊不爱吃。于是苏轼就潜心研究,开发出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这则故事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说:羊肉虽然高贵美味,但它不属于你。与其整天眼巴巴地想着羊肉,半夜馋得睡不着觉,还不如面对现实,好好把眼前的猪肉“改造”一下,一样能解馋饱腹。

第二是苏轼发现了大自然的馈赠,开创“零成本”快乐生活。清风、明月都是大自然无偿馈赠的珍宝,既取之不尽又用之不竭,连朝廷的政令都管不了它。

因此可以把明月和清风与三教九流的朋友们共享,让所有人都能“同时得到快乐”。苏轼在黄州结交了不少布衣好友。他们当中有人是被贬官员,有人是隐居闲人,还有人是走街串巷的江湖医师。

和穷得叮当响的苏轼比起来,这些人可能还算富裕的。如果苏轼想请他们来家中做客,因为囊中羞涩,的确拿不出什么山珍海味来款待。

然而苏轼却可以邀请他们一起月下泛舟,在粼粼波光间饮酒、吟诗,共享造物主赐予的清风、明月。就这样,大家伙儿“穷游”一顿,照样能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

当你站在历史的桥头,望着江上那一轮千年不变的明月时,聪明的你一定能意识到,尽管光阴荏苒、时事变迁,但是你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和苏轼当年看到的其实是同一个。

而苏轼当年握不住的那些东西——令人艳羡的官职、丰厚的俸禄、显赫的名声,早就被滚滚的长江之水冲进了太平洋。

但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苟非吾之所有”时的那份洒脱,“耳得之而为声”时的那份敏锐,却随着这些不朽词赋的传播,像基因一样永恒地刻进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谱当中。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标题:让苏轼在黄州顿悟的那两样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人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精神的自由”这两样珍宝。

结语

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境遇下,只要愿意用心去感受,就可以发现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那些“免费”却又无比“美好”的事物。

比如长江中肥美的白鱼、山坡上鲜嫩的竹笋、用黄酒慢慢煨出来的猪肉,又或者是江海上徐徐吹来的清风和天空中皎洁的明月。

而那些看似珍贵的物质财富和虚名浮利,你只是可以短暂地拥有它们,但是转眼之间,你又会失去它们。

遇到这种情况时,你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有空多约上几个知心朋友一起出门转转,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努力发现生活中下一个“美好”,或者更多的“美好”。

四川人有句俚语叫——“穷作乐”,越穷越要活得潇洒快活!

只要你活得自在洒脱,或者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再找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没事就出门搞个“穷游”。哪怕只能一起享受自然界的清风、明月,照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成为人生赢家。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