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道》里的丁元英说:如果一个人习惯赚辛苦钱,繁忙低价值的工作就会占据他大部分的时间,让他忙得无法分身,就会导致一直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
《天道》里的丁元英说:如果一个人习惯赚辛苦钱,繁忙低价值的工作就会占据他大部分的时间,让他忙得无法分身,就会导致一直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王庙村村民的困境,更戳中了当代无数普通人的生存痛点——忙到没时间思考,穷到没机会翻身。本文结合社会的案例与《天道》的哲学内核,解析这一恶性循环的底层逻辑,并探讨破局之道。
丁元英在王庙村扶贫时发现,村民们明明很勤奋努力,却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很多人甚至连4块钱的电费都交不起。政府建厂、丁元英引资,但他们仍因“嫌来钱慢”而放弃努力,最终陷入“等靠要”的恶性循环。
现实中,很多人也是如此,明明非常努力的工作,一个月就休息两天,到头来只能混个温饱,一旦遇上经济大环境不好,就被裁员了。
我表弟是在外贸服装厂做车位,每天工作12小时,算上加班费每个月能拿8000-9000元。他自诩“勤劳”,却从未想过学习其他技能。
今年中美关税战,工厂订单暴跌,老板启动大裁员,他只好转行送外卖。不料现在送外卖也很卷,很多985、211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找不到工作也加入,导致整个订单量僧多粥少,所以表弟的收入不升反降。
专家说:人,永远不要赚太辛苦的钱。
因为像这种“用体力换生存”的模式,本质上是将人困在“时间换钱”的牢笼中,既无积累,也无成长。
低价值工作的核心问题在于边际成本高、替代性强。很多时候,人之所以赚不到钱,就是因为“太忙了”,忙着用时间和体力换钱,没有时间来考虑投资和长远发展事宜。
如丁元英所言:“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才是生存空间。若只依赖重复性劳动,一旦环境变化比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年龄增长(普通人超过35岁在职场是被歧视的,很多时候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个体价值将迅速贬值。
人穷穷在哪?根子上是认知穷。
《天道》中叶晓明、刘冰的失败,本质是认知局限的必然结果。面对乐圣公司的诉讼,他们因无法理解丁元英的布局而选择退股,错失财富跃升的机会。
许多人的平庸,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摆脱穷人思维。
2020年抖音直播爆发时,我认识的一个深圳南油服装档口老板凭借对风口趋势的敏锐判断,转型直播带货,两年内营收翻10倍,今年年初我去拜访她的时候人家去年GMV已经干到一个亿;而她的不少同行固守实体店,抱怨“生意被电商抢光”,最终关门歇业。两者的差距,实则是对商业本质的认知差异。
很多时候,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外部条件,而是认知上的不同。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过这样一句话: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对勤奋的奖赏。口袋里的钱,是脑袋里认知的变现。”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说法,勤劳致富,如果你穷,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因为懒惰,因为缺乏自律。
香港有一档综艺节目叫《穷富翁大作战》,曾经请过一位全球700家服装分店的商界大佬田北辰做嘉宾,体验下香港基层人士的生活,做底层人士的工作。
他一开始信心满满,认为即使是弱者,亦可以变成强者。
在节目中,田北辰住着1.4平方米的笼屋,吃着廉价的盒饭,每天要十几个垃圾桶,累得腰酸背疼。
最终社会的毒打教育了他,他终于明白了穷人的想法,并不是他们懒,光是一天的工作就已经疲惫不堪,甚至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谁还有力气去想着规划明天,去想着将来会怎么样呢。
在这位叱咤风云的商人眼里,仅仅知道不停地干活是不够的,不过是用低水平的勤奋,来掩饰自己从不思考的懒惰。
只有跳脱出繁忙的工作,学会深度思考,用头脑赚钱,人生才会发生改变。
其实贫穷的本质不是懒惰,而是穷人总是容易跌入高风险的人生陷阱。
《天道》是一部值得学习的电视剧。以至于有人说《天道》是当今时代的“穷人逆袭指南”。
原因在于它深刻揭露了一个社会真相:金钱只会流向最匹配它的人,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从来不是金钱,而是生存的底层逻辑。
一个人之所以穷是他认知和性格导致的,一般人眼光短浅心胸狭隘,负能量东西太多就会影响眼界格局,包括他的生活圈等,而富有者首先是心态正,有感恩善于付出,有格局懂包容并且知道从道的层面考虑问题。
如丁元英的思维就是道的层面,先知先觉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一个人脱贫不是命运的施舍,而是认知升级后的必然结果。 正如丁元英对王庙村的期许:“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能不能爬上来,全凭自己。”
来源:兔子有情饮水饱